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烏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網絡 的圖片

小葉野雞尾(學名:Stenolomachusanum(Linn.)Ching)為鱗始蕨科、烏蕨屬植物,又名:烏蕨,大葉金花草小葉野雞尾蜢蚱參細葉鳳凰尾 小葉野雞尾、小金芯草解毒藤金粉藤仙鶴尾鳳尾連孔雀尾,等,是一種民間中草藥。[1]

烏蕨為多年生草本,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省區。

其味微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血的功效。

主治感冒發熱、咳嗽、咽喉腫痛、腸炎、痢疾、肝炎、濕熱帶下、癰瘡腫毒、疼腮、

口瘡、燙火傷、毒傷、狂犬咬傷、皮膚濕疹、吐血、尿血、便血和外傷出血J。

烏蕨在民間有「萬能解毒藥」之稱,甚至可用以治療胃癌,腸癌、肝炎等。

現代研究表明烏蕨含有黃酮、酚類、揮髮油、甾體和多糖等成分,

其提取物或單體化合物具有較強的抗菌、抗氧化、抗炎、保肝、止血、解毒等作用。

形態特徵

植株高達65厘米。根狀莖短而橫走,粗壯,密被赤褐色的鑽狀鱗片。

葉近生,葉柄長達25厘米,禾稈色至褐禾杆色,有光澤,直徑2毫米,圓,上面有溝,除基部外,通體光滑;

葉片披針形,長20-40厘米,寬5-1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不變狹,四回羽狀;

羽片15-20對,互生,密接,下部的相距4-5厘米,有短柄,斜展,卵狀披針形,

長5-10厘米,寬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下部三回羽狀;

一回小羽片在一回羽狀的頂部下有10-15對,連接,有短柄,近菱形,

長1.5-3厘米,先端鈍,基部不對稱,楔形,上先出,一回羽狀或基部二回羽狀;

二回(或末回)小羽片小,倒披針形,先端截形,有齒牙,基部楔形,

下延,其下部小羽片常再分裂成具有一、二條細脈的短而同形的裂片。

葉脈上面不顯,下面明顯,在小裂片上為二又分枝。葉堅草質,干後棕褐色,通體光滑。

生于山坡林中,溝邊陰濕處。[附註]與本植物相近有烏藏[Onvcmum]aPon1cum(Thunb.) Kze.〕,

末回小羽片3裂,裂片披針形,先端有短尖,抱子囊群成熟時,滿布裂片面。與本種常相混用,有人認為烏韭效好。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藥材基源:全草可入藥。

藥用主治:

僳僳藥:打俄很冷:全草治感冒發熱,肝炎,痢疾,腸炎,毒蛇咬傷,燙火傷等《怒江藥》。

苗藥:多擔,會京初:全草用於白喉,咽喉痛,骨折,刀傷出血,燒燙傷《桂藥編》。

黛答滾,烏蕨,小野雞層:全草治胃癌,腸癌,感冒發燒,咳嗽,扁桃體炎,

腮腺炎,腸炎,痢疾,肝炎,食物中毒,農藥中毒;外治燒燙傷,皮膚濕疹。

瑤藥:針不掘:功用同苗族《桂藥編》。

畲藥:鳳尾蕨,鳳尾草,土黃連,尖奔仔:全草治菌痢,胃腸炎,尿道炎,吐血,便血,尿血《畲醫藥》。

土家藥:閹雞尾(yan ji yi):全草治咳血,尿血,嘔血,擺白《土家藥》。

線雞尾:全草用於肝炎,肺癆,痢疾,吐血,便血,跌打外傷出血,

風熱感冒,扁桃腺炎,腮腺炎,食物中毒等症;外用治燙傷,外傷出血。

其他用途

景觀用途:烏蕨的葉常綠而多回分裂,形似羽扇,

孢子囊群生於裂片頂端如瓶,奇麗可愛。宜植於林緣、牆腳或岩旁,亦可盆栽。

染料用途:

可提取紅色染料。

參考來源

  1. 烏韭的功效與作用, 古中藥養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