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樂府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樂府詩

 

 

 

樂府古代音樂機關,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的官署。西漢設樂府令,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於西漢漢武帝時期,收集編纂各地漢族民間音樂、整理改編與創作音樂、進行演唱及演奏等。

漢魏六朝以樂府民歌聞名。「樂府」本是漢武帝設立的音樂機構,用來訓練樂工,制定樂譜和採集歌詞,其中採集了大量民歌,後來,「樂府」成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名稱。

漢樂府詩主要保存在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十二類中的七類里,雅樂在《郊廟歌辭》類,《鐃歌》十八曲在《鼓吹曲辭》類,民歌主要在《相和歌辭》、《舞曲歌辭》和《雜曲歌辭》類。漢樂府民歌內容豐富,反映了當時廣闊的社會生活,藝術上剛健清新,其五言、七言和雜言的詩歌形式,是文人五七言詩歌的先聲,是中國詩歌史上寶貴的財富。

漢代樂府詩

定義

漢代樂府詩定義 :兩漢所謂樂府指音樂機關。它除了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製成曲譜並製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各地漢族民間的歌辭入樂。《漢書 藝文志》記:「自孝武帝立樂府而采歌謠,於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 亦可以觀風俗, 知薄厚雲」。漢武帝采詩, 除為考察民隱外, 亦在豐富樂府的樂章, 以供娛樂。

魏晉六朝時, 樂府乃由機關的名稱變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的名稱。 繼《詩經》、《楚辭》之後,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叫做「樂府」,它曾大放異彩,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唐代指批判現實的諷刺詩。

宋元以後也稱詞,曲為樂府。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采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並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見政治得失。我國的采詩制度有着悠久的歷史,《夏書·胤征》已有采詩的記錄。流傳至今的《詩經》,當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頒布並為社會認可的標準選本。春秋以後,禮崩樂壞,征戰不休,采詩制度無法貫徹。到了秦代,統一時間短,百廢待興,雖然已有樂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沒有采詩之實。漢承秦制,經濟凋敝,樂府機關也只能習常肄舊,無所增更,勉強維持而已。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國力變得大為雄厚,乃擴大樂府的規模,采詩夜誦。

到了東漢,采詩成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廣求民瘼,觀納風謠」,和帝則派遣使者「微服單行,各至州縣,觀採風謠」。此種風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襲。蕭梁時,社會上已經把「樂府」從官署的名稱轉變而為詩體。劉勰《文心雕龍》於《明詩》之外,另有《樂府》專章。昭明《文選》、徐陵《玉台新詠》也都開闢了《樂府》專欄。其中既有文人詩歌,又有民間歌詩,亦即凡是合過樂能夠歌唱的歌詩,統統稱為「樂府」。在這兩類詩歌中,民間歌詩是精華所在,並且文人歌詩還是在民間歌詩的甘露滋潤下萌發並壯大起來的,所以我們對民間歌詩應給以高度重視。

北朝於戰亂間隙所奉行的采詩制度,與兩漢一脈相承。保存在郭茂倩《樂府詩集·梁鼓角橫吹曲》中的北朝樂府民歌,有的是用漢語創作,有的則為譯文,雖然只有六七十首,卻內容深刻,題材廣泛,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富有與南方大相異趣的粗獷豪放的氣概,呈現出另外一種風情民俗的畫卷。由於北方各族統治者長期混戰,反映戰爭的題材就要多些,有描寫戰爭和徭役帶給人民苦難的,有歌頌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別是《木蘭詩》,滿懷激情地讚美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是個傳奇人物,與《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譽為樂府民歌中的「雙璧」。漢魏六朝樂府是中國文學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直接影響了我國詩壇的面貌。它不僅開拓出了五言詩的新領域,而且對七言詩、歌行體以至律絕,都起了橋樑的作用。

新樂府

新樂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題而作的樂府詩。初唐樂府詩 ,多襲用樂府舊題,但已有少數另立新題。這類新題樂府,至杜甫而大有發展,「即事名篇,無所依傍」。元結、韋應物、戴叔倫、顧況等也都有新題樂府之作。他們可說是新樂府運動的先驅。安史之亂後,唐王朝走向衰落。至貞元、元和年間,社會危機進一步暴露,一些有識之士對現實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希望革除弊端,中興王朝。反映在文壇上,便出現了韓愈 、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和白居易、元稹倡導的新樂府運動。

元和四年(809) ,李紳首先寫了《新題樂府》20首(今佚)送給元稹。元稹和作了《和李校書新題樂府》12首。後來白居易又作《新樂府》50首,正式標舉「新樂府」的名稱。這樣,聲勢浩大的新樂府運動拉開序幕。作為詩歌運動,新樂府的創作並不限於寫新題樂府,也有古題樂府。但雖用古題,卻能創新意,體現了詩歌革新的方向。

新樂府運動的基本宗旨是「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與元九書》)。

漢代樂府對後世的影響

一、現實主義的發揚

漢樂府民歌繼《詩經》之後發揚了現實主義精神。如建安時曹操父子,王粲,陳琳等以描寫社會亂離疾苦為內容的詩篇, 正是繼承了漢樂府民歌「感於哀樂, 緣事而發」的精神。它們多用樂府舊題, 運用敘事的方法和通俗的語言, 在形式上也見出漢樂府民歌的影響。

唐代杜甫雖不用樂府舊題而「因事立題」, 詩的精神和體制實與漢樂府民歌一脈相承, 直接受到樂府民歌的影響。白居易,元稹效發杜甫做「因事立題」的社會詩, 而且提出「詩歌合為時而作」的口號, 也正是漢樂府「緣事而發」的傳統。

二、語言通俗樸素,風格清新 漢樂府詩的風格多樣, 有清新明朗, 有深情婉轉, 也有慷慨悲歌, 但都統率於質樸自然的風格下。所謂質樸自然, 表現在詩歌語言上, 矢口成言, 絕無文飾, 故渾樸真摯, 獨擅古今。後世詩人多受漢樂府的影響。

三、奠定五言詩的基礎

漢樂府以五言和雜詩為主。雜言詩於建安之後大盛,曹操,曹丕,李白等雜言詩莫不源於樂府民歌。樂府對五言詩的影響更大, 東漢時摹仿者甚多, 至建安已出現「五言騰踴」的局面, 取代《詩經》的四言,《楚辭》的「騷體」, 而成為一種主要的詩歌形式。

樂府詩歌體裁對後世歌行體的影響

樂府詩歌體裁對後世的歌行體的形成亦有影響。六朝詩人鮑照的五言和雜言樂府都是傑出的, 唐代李白的樂府歌行更是空前, 它們在藝術形式上所受漢樂府民歌的影響也是顯著的。用對話、獨白形式敘事。

漢樂府詩巧妙地熔鑄對話刻劃人物, 聲情畢肖, 使人如聞其聲, 如見其人。如《上山采蘼蕪》甚至幾乎全由棄婦同故夫的問答構成, 表現出妻子的善良性格。也有全篇採用獨白的, 如《孤兒行》中用獨白寫出孤兒所受的痛苦。這些手法, 對後世詩歌的修辭手法亦有啟發。[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