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樂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樂生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如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着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1]屹立在世界東方。而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便是漢字[2]

名詞解釋

樂於生存,樂意活着。想活不想死,乃人之常情。它既是打天下者救民於水火,贏得民心,確立自身正當性的基點,也是執政者必須嚴守的一條底線:不能讓老百姓走投無路,覺得生無可戀。為此,執政者至少應注意兩點:要創造一切機會,讓百姓得以生存;百姓有難,國家要全力救助。否則,國家、社會的基本秩序不可能維持,更不可能達到有效治理。它是「愛人」「民本」思想的體現,與「好生」異曲同工。

引例1

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 (《六韜•文韜•文師》) (凡是人都厭惡死亡而樂於生存,歡迎恩德而趨向利益。能為天下人謀求利益的,就代表了道義。誰代表了道義,天下人就會擁戴誰。)

引例2

人不樂生,則人主不尊;不重死,則令不行也。 (《韓非子•安危》) (人民都不想活了,君主也就得不到尊崇了;人們都不怕死了,政令也就得不到推行了。)

引例3

民不畏死,不可懼以罪;民不樂生,不可觀(勸)以善。 (荀悅《申鑒•政體》) (人民不怕死了,靠治罪不可能讓他們害怕;人民不願意活着,靠勸導不可能讓他們向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