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喬·麥克納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喬·麥克納利,世界著名攝影大師,「百名對攝影最具影響力的人」、2008北京奧運會十位攝影師之一,他還是柯達公司「在線傳奇人物」和尼康公司「鏡頭背後的傳奇人物」。喬的客戶包括《體育畫報》、《ESPN》、《國家地理》、《生活》、《時代周刊》、《財富》、《紐約時報雜誌》、《商業周刊》、《滾石》等暢銷雜誌,以及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Target連鎖超市、索尼、通用電氣和PNC銀行等著名公司和機構。

藝術貢獻

喬·麥丸納利(joc McNally),這個名字經常出現在美國《國家地理》、《體育畫報》、《生活》、《時代周刊》、《新聞周刊》等媒體上。他是美國《生活》雜誌最後雇用的專職攝影師,並承擔柯達、尼康、美國宇航局、 紐約證券交易所等公司或團體的拍攝任務,是「當代最全能的新聞攝影師」。 他是首位獲得艾森斯塔特(Eisenstadt)獎「雜誌卓越視覺表現力」獎項的攝影師,也是《美國攝影》雜誌(American Photo)評選的攝影史百位名人之一。

在國際攝影界,很少有人將閃光燈嫻熟而不露聲色地使用在紀實攝影中。然而,閃光燈大師喬·麥克納利不僅將閃光燈恰到好處地應用於紀實攝影,並且以此為橋樑,將紀實攝影與藝術攝影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他的每一張紀實作品都是一件藝術品。從展現名人的個性生活,反映運動員的艱苦訓練,到記錄非洲的饑荒和戰爭的殘酷,隨着他的一張張照片,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用眼睛捕捉光線,用光線記錄新聞,用藝術思考攝影的大師。   

用眼睛捕捉光線

2005年10月,北京市對外交流中心承辦的」風尚北京」攝影活動邀請喬來中國,給了我一次真正認識和了解這位著名攝影師的機會。在擔任隨同翻譯短短一周的時間裡,我這個專業攝影的邊緣人,對光與攝影有了新的認識。

喬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這份敏感,不僅體現在紀實攝影師對周圍事物的觀察,更體現在對光線的敏感和準確測量上。在什剎海體校拍攝體操運動員訓練時.室內光線較暗,使用閃光燈又會影響小運動員們的正常訓練。喬望了望遠離平衡木的窗戶,看了一下表,說:」1 5分鐘之後,從窗戶側面打進來的光線將照射在他訓練的平衡木旁,此時是拍攝孩子們專心訓練或是教練和孩子交流的最好時機。」於是,他放下手中的相機,坐在一旁靜靜地等待。果不其然,一刻鐘後,柔和的光線照在小運動員身上,喬抓緊時機,拍下了教練指導小運動員的精彩鏡頭。

這次活動的拍攝間隙,我建議到北京什剎海走一走,他欣然前往。但到了什剎海,喬邊走邊感悟中國的發展和變化,卻遲遲不拿起手中的相機。我好奇地問:「很多攝影師都到這裡來採風,難道這裡沒有你想拍的東西嗎?」「不,有一些好的主題,但是光線不夠好的話,是拍不出好照片的。我已經拍了30多年的照片了,我知道什麼是一幅好照片。」喬笑着回答我。這天下午下起了雨,打亂了原有的拍攝計劃,我開始埋怨壞天氣。喬卻說:」遇到糟糕的天氣,也不要放下手中的照相機,有時可以捕捉到有趣的故事和柔和的光線。」」噢.那麼這時我們要去拍什麼呢?」」你知道哪裡有人行過街天橋,旁邊是巨大的霓虹廣告牌嗎,」我想了想: 」中關村吧, 中國的硅谷。「「好!如果晚上雨變小了,天橋旁廣告牌的霓虹燈倒映在天橋的積水中,夾雜着陸續走過的行人以及五顏六色的雨傘,將是一幅美麗的畫面。」看着我若有所思地點頭,喬接着說:「攝影大師尤金·史密斯說過:「借用你周圍能用到的所有光線,所以你要對每一種光都保持敏感。」  

用光線報道紀實

喬雖然是一位藝術攝影大師,但他對報道攝影的敏感,讓我這個新聞專業的攝影愛好者自嘆不如。一天,當我們的汽車行駛在新興橋上時.望着城鄉貿易中心那幾個金黃色的字,喬問我;」這裡什麼時候會有清潔工繫着安全帶掛在高樓外面擦玻璃?」「啊[我不清楚。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如果像現在這樣的明亮光線,清潔工正在擦亮那幾個金字,將是一張不錯的新聞圖片——中國正在為奧運會積極準備。」

落日餘暉淡淡地散落,與長安街上不息的車輛和天安門廣場熙攘的人群,勾畫出現代北京的生機與活力。這時,柔和的光線照在國家博物館門前巨大的奧運會倒計時脾上,天安門衛兵邁着矯健的步伐,在倒計時牌前列隊經過,正在拍攝天安門廣場的喬迅速舉起手中的相機,捕捉下了這一刻。喬說這幅照片的主題可以是中國正走向2008年奧運會。

夜幕降臨後,離開前門大街的最後一刻,他看到前門肯德基巨大的落地窗戶透射的光線下,極具中國傳統特色的黃包車和車夫的剪影,就拿起相機拍下了一幅側面反映傳統與現代文化碰撞和交融的畫面。」在新聞攝影中,恰當地使用逆光,拍出剪影的效果,有時可以更加真實地反映社會現象。」喬向我解釋着自己的經驗。我仔細聆聽着,體會着。

== 用藝術思考攝影 ==  

我不知道用」瘋狂的藝術家「或是」狂熱的完美主義者」來形容喬是不是恰當。但是他曾經用直升機把華裔影星楊紫瓊吊在帶有好萊塢大字的山前,以反映華裔女星在好萊塢影響力越來越大的主題;用65個電源箱和1 20個閃光燈把紐約的埃利斯島照得燈火通明,只為了拍到一張完美的夜景;用一周多的時間,使用了幾百碼的黑布包圍了整個游泳池和10米跳台,用大約30個閃光燈和20組電源設置了五個閃光燈區,在2 2秒的瞬間多次曝光拍攝雙人跳水,卻還沒有拍到自己認為滿意的照片…… 對於報道攝影,藝術家的思考方式總能讓其從不同角度反映事實;對於紀實攝影,藝術家的要求總是能讓他拍出更具有視覺震撼力的照片。喬每拍攝一個主題或是人物,總是要來回觀察好久,分析場地,光線、主體人物,試探性地拍攝幾張片,然後對我說:」我想要拍到的圖片是這樣的……」接下來,他不是去尋找、發現最吻合這一場景的圖片,就是指導被拍攝者去按他的要求行事。

到北京,他僅藉助隨身帶來的幾個閃光燈和支架,展開了藝術攝影之旅。他使用兩個400W的便攜式閃光燈,外加4個S8800同步閃光燈,拍攝什剎海體校小運動員們的合影;他在梨園劇場用黑布。無線自動閃光燈、柔光板搭建了簡易的攝影棚,用雙重曝光拍攝京劇演員的臉譜;他邀請芭蕾舞演員穿上芭蕾舞服,在清晨陽光的沐浴下的頤和園長廊拍出了一張既傳統又現代的作品……

在中國短短的一個多星期里,喬從未放下手中的相機,一直在捕捉有趣的故事和明媚的光線。」這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國家,有機會我一定要再來。」這是他離開中國時的最後一句話。

所得獎項 

喬曾獲得Alfred Eisenstaedt最佳雜誌圖片獎、國際年度圖片獎、世界新聞圖片獎,以及《傳播藝術》等著名雜誌頒發的各種數不清的獎勵。

他最著名的項目是《Faces of Ground Zero》(災難中心的面孔)巨幅寶麗來照片集,該項目被認為是對「9·11」恐怖襲擊事件從藝術角度做出的最重要和最具影響力的回應。

出版圖書

《瞬間的背後:喬·麥克納利經典傳奇照片解密》

《熱靴日記》[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