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喬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喬松(學名:Pinus wallichiana A. B. Jackson)是松科、松屬喬木,高達70米,胸徑1米以上;樹皮暗灰褐色,裂成小塊片脫落;枝條廣展,形成寬塔形樹冠; 一年生枝綠色,無毛,有光澤,微被白粉;冬芽圓柱狀倒卵圓形或圓柱狀圓錐形,針葉5針一束,細柔下垂,球果圓柱形,下垂,中下部稍寬,上部微窄,兩端鈍,具樹脂,種子褐色或黑褐色,橢圓狀倒卵形。

分布於緬甸、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西藏南部和雲南西北部。喬松生於針葉樹闊葉樹混交林中。

喬松可提取松脂及松節油。生長快,為中國西藏南部及東南部的珍貴樹種,可選作該地區的主要造林樹種。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70米,胸徑1米以上;樹皮暗灰褐色,裂成小塊片脫落;枝條廣展,形成寬塔形樹冠; 一年生枝綠色(干後呈紅褐色),無毛,有光澤,微被白粉;冬芽圓柱狀倒卵圓形或圓柱狀圓錐形,頂端尖,微有樹脂,芽鱗紅褐色,漸尖,先端微分離。針葉5針一束,細柔下垂,長10-20厘米,徑約1毫米,先端漸尖,邊緣具細鋸齒,背面蒼綠色,無氣孔線,腹面每側具4-7條白色氣孔線;橫切面三角形,單層皮下層細胞,在背面偶爾出現單個或2-3個細胞寬的第二層細胞,樹脂道3個,邊生,稀腹面1個中生。[1]

球果圓柱形,下垂,中下部稍寬,上部微窄,兩端鈍,具樹脂,長15-25厘米,果梗長2.5-4厘米,種鱗張開前徑3-4厘米,張開後徑5-9厘米;中部種鱗長3-5厘米,寬2-3厘米,鱗盾淡褐色,菱形,微成蚌殼狀隆起,有光澤,常有白粉,上部寬三角狀半圓形,邊緣薄,兩側平,下部底邊寬楔形,鱗臍暗褐色,薄,微隆起,先端鈍,顯著內曲;種子褐色或黑褐色,橢圓狀倒卵形,長7-8毫米,徑4-5毫米,種翅長2-3厘米,寬8-9毫米。花期4-5月,球果第二年秋季成熟。

植物學史

A. B. Jackson,S. G. Harrison,H. E. Moore 及植物分類學報5卷3期(1956)中均認為J. M'Clelland命名的Pinus griffithii是暫擬名,而在正式繪圖時卻是另外的植物,所以主張用Pinus wallichiana A. B. Jacks.為喬松的學名。經查核該地所產五針松僅喬松一種,雖然J. M'Clelland所繪之圖較粗(如將針葉繪成3-4針一束),但其基本形態,特別是球果與種鱗的形態與喬松一致,應屬有效。為此中國植物志認為喬松的拉丁學名應為Pinus griffithii McClelland。但後來《Flora of China》改回Pinus wallichiana A. B. Jacks.為喬松拉丁學名。

主要價值

樹幹高大,挺直,材質優良,結構細,紋理直,較輕軟。 可作建築、器具、枕木等用材,亦可提取松脂及松節油。生長快,為中國西藏南部及東南部的珍貴樹種,可選作該地區的主要造林樹種。

生長環境

喬松生於針葉樹闊葉樹混交林中。分布於中國西藏南部海拔2500-3300米地帶及東南部、雲南西北部海拔1600-2600米地帶。喬松喜低溫潮濕氣候,原產地的氣候條件是:每年平均溫度為7.5℃,1月平均溫度為0.2℃,七月平均溫度為14.4℃,年降雨量936.6毫米。喬松喜中性到微酸性土壤,根系穿透力強,耐瘠薄土壤,冬季怕干風。

分布範圍

分布於緬甸、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西藏南部和雲南西北部。

生長習性

喬松幼苗期生長比較緩慢,一般一年生苗高15厘米,二年生25厘米,較油松、白皮松生長都快,個別植株有二次生長現象。五年後生長逐漸加快,20-50年是速生期,這時樹可達30米,胸徑可達45厘米左右。

繁殖方法

繁殖

播種法:喬松多用種子繁殖,種子不需經過低溫春化處理,隨時浸種沙藏,即可發芽播種。由於種子來源於天然林,密度較大;造成種子飽滿程度不好,有的不能發芽,因此在播種前,對種子要進行精選。播種方法可用高床條播和撒播,播後覆蓋塑料薄膜。

嫁接法:用華山松作砧木嫁接喬松,親和力尚好成活後生長迅速,且增加了抗寒性,因此嫁接也是一種較好的繁殖方法。

扦插法:也可以用喬松幼齡樹的嫩枝扦插繁殖。

苗期管理

喬松幼苗喜陰,需加庇萌才能生長良好。喬松幼苗冬季怕干風,五齡前幼苗應搭塑料大棚越冬,不可用埋土防寒方法,以後抗性逐漸加強,栽植在背風向陽處,可以安全越冬。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