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乙肝表面抗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殼蛋白,本身不具有傳染性,但它的出現常伴隨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標誌。它可存在於患者的血液、唾液、乳汁、汗液、淚水、鼻咽分泌物、精液及陰道分泌物中。在感染乙肝病毒後2~6個月,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前2~8周時,可在血清中測到陽性結果。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早期轉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該指標可持續陽性。

誘發原因

誘發乙肝的原因之一在於急性肝炎,急性肝炎會誘發乙肝主要是因為當人體感染乙肝病毒後,體內的T細胞會攻擊肝臟細胞,並使其釋放入血的乙肝病毒,並與特異性抗體所結合,使得干擾素生成增多。

慢性活動性肝炎也會誘發乙肝的生成,主要是由於患者的免疫功能缺陷和免疫調節紊亂,使得機體在感染乙肝病毒後複製活躍,易造成感染慢性化。另外,因為HBV的侵入使得肝細胞膜特異脂蛋白形成其自身抗原,抑制T細胞活性,導致肝細胞進行性損害。

慢性遷延性肝炎也是誘導乙肝發生的原因之一,主要在於無症狀的乙肝病毒攜帶者和慢性遷延型肝炎患者在其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的情況下再次感染乙肝病毒,使得機體不能產生有效的免疫反應而出現肝細胞損害,且由於自身缺乏感染素而使乙肝病毒攜帶者不能清除病毒而呈現長期攜帶狀態。

誘發乙肝的病因之四在於重型肝炎的發生,當患者患有重型肝炎時就會使得機體的免疫反映過強,T細胞抗毒反應迅速破壞,再加上HBV複製活性增強使得肝細胞損害嚴重。

定義

1976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會議規定了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統一縮寫為HBsAg。它的分子量為2.4×1000000,系由混合的多肽組成,含有脂類、糖類和蛋白質等。其對低溫有較強的抵抗力,甲醛可使其滅活,將其加熱到60℃10小時可降低其抗原性,100℃5分鐘可完全滅活。

乙肝表面抗原一般是在感染乙肝病毒1~2周之後出現,意味着乙肝病毒的感染。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為HBV感染的標誌。如果肝功能及其他HBV感染指標均正常而僅僅乙肝表面抗原陽性,且未見症狀與體徵的話,則可能為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或既往患過乙肝,現肝功能已恢復正常,惟乙肝表面抗原尚未轉陰而已。

抗原的亞型

乙肝病毒的表現型是其血清亞型(subtype),由外膜主蛋白上的一些殘基決定。主蛋白攜帶兩對相互排斥的亞型決定簇 d/y 和 w/r ,由此組成乙肝表面抗原的4個主要亞型:adw、adr、ayw、ayr。

adr亞型主要分布在東亞地區,與這一地區流行的C基因型一致。我國另一流行亞型adw在世界各地有廣泛分布,故包含眾多基因型(A、C和D)。我國少見的ayw和aydw均為D型。

正常值

肝病專家介紹,在不同的醫院,乙肝表面抗原正常值範圍會有很大不同。乙肝表面抗原正常值的範圍採用不同的表示方法,其值也有所不同。乙肝表面抗原正常值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示方法:

1、ng/ml表示法:

如果乙肝表面抗原正常值(ng/ml)大於0.18ng/ml,那麼就表示該患者體內有乙肝病毒,乙肝表面抗原而被視為陽性結果,反之被認為是陰性。

2、S/CO值表示法:

如果乙肝表面抗原正常值(S/CO)大於1S/CO,那麼就表示該患者體內有乙肝病毒,乙肝表面抗原而被視為陽性結果,反之被認為是陰性。

3、S/N值表示法:

AXSYM免疫分析儀得到S/N的值,如果乙肝表面抗原正常值(S/N)大於2.1S/N,那麼就表示該患者體內有乙肝病毒,乙肝表面抗原而被視為陽性結果,反之被認為是陰性。

相關介紹

只有通過血液檢測是唯一檢測是否感染乙肝病毒的唯一途徑,日常生活中常會遇到一些非常健康的人在查體中發現乙肝表面抗原陽性。乙肝病毒是通過血液傳播,主要通過母嬰,血液和性傳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觸不會傳播乙肝病毒。

反映乙肝病毒複製的指標很多,如HBsAg,HBV-DNA、抗-HBclgM等,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查一下乙肝五項指標。如果HBsAg、HBeAg和抗HBc三項陽性(即為大三陽),其血液就有高度傳染性;如果抗-HBe陽性,其血液的傳染性就較低。

乙肝病毒攜帶者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同健康人沒有區別。由於乙肝傳播途徑的特殊性,乙肝病毒攜帶者在生活、工作、學習和社會活動中不對周圍人群和環境構成威脅,可以正常學習、就業和生活。對於HBsAg陽性攜帶者結婚前建議配偶注射全程三針的乙肝疫苗,如果對方血清檢查顯示,如果是抗-HBs陽性,說明對方對乙肝病毒已有免疫力,不會再感染。如果對方HBsAg、抗-HBs和抗-HBc都是陰性,則可注射乙型肝炎病毒滅活疫苗,待體內產生保護性抗體後再結婚。

測定方法

中國最常使用的測定表面抗原的方法是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其次是放射免疫試驗(RIA)。

ELISA簡單、方便、快速,進口試劑盒可測到的血清表面抗原最低濃度為0.2ng/ml,國產試劑盒目前能達到0.5ng/ml。

臨床意義

乙肝表面抗原檢查用於判斷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

1. 乙肝表面抗原陽性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指標,乙肝表面抗原本身具有抗原性,無傳染性。

2. 其他肝功能正常而僅僅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稱為乙肝病毒攜帶者。

3. 乙肝表面抗原的滴度高低可判斷患者的傳染性,HBsAg的滴度越高,HBsAg及乙肝病毒DNA陽性的可能性越大,傳染性也就越大。

4.大三陽:是指在乙肝兩對半檢測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體(HBcAb)檢測均是陽性,提示乙肝病毒感染病毒複製活躍,有傳染性,並不能提示病情是否嚴重。

5.小三陽:是指在乙肝兩對半檢測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體(HBeAb)和核心抗體(HBcAb)檢測均是陽性提示:

(1)大多數情況下表示乙肝病毒複製減少,仍然有傳染性。

(2)由大三陽轉向小三陽並不意味着乙肝病毒複製完全停止。少數小三陽病人其血清HBV-DNA持續陽性,病毒複製活躍,病情較嚴重,病情進展迅速。

抗原滴度

把患者血清稀釋2~12倍後,與已知濃度的表面抗體相混合,產生凝集反應的最高值便為表面抗原滴度。從這裡可以看出,稀釋數愈大而出現凝集時,說明血清中表面抗原含量愈多。血清中HBsAg含量與傳染性成正變關係,但非肯定的一致關係。高滴度的HBsAg可作為有傳染性的參考指標。臨床可根據乙肝表面抗原滴度的高低估計患者傳染性的大小。滴度越高,e抗原(HBeAg)、脫氧核糖核酸聚合酶(DNAP)、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陽性的可能性越大,傳染性也越強。

肝炎的嚴重程度和HBsAg的滴度間沒有必然的內在聯繫,譬如相同的HBsAg攜帶者,既可見於慢性活動性肝炎,也可見於肝硬化甚至肝癌。有些無症狀HBsAg攜帶者,肝功正常,HBsAg滴度往往很高,而在一些重型肝炎肝功能嚴重損害,HBsAg滴度卻較低,有時甚至是陰性。

抗原陽性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表示體內已感染乙肝病毒。在急性感染中,乙肝表面抗原一般持續存在1-6個月,如果之後乙肝表面抗原轉陰表明急性乙肝已經治癒, 若仍然為陽性,便變成慢性乙肝,若乙肝表面抗原出現過多,便成為爆發性急性肝炎。

乙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是體內存在乙肝病毒感染的標誌之一

幾種情況

1、乙肝潛伏期。人體感染乙肝病毒後,在感染者血清中最早出現的乙肝表面抗原陽性。一般在乙肝發病前2-3周已陽性,發病時達高峰,80%的感染者在發病後4周內消失。

2、體檢或驗血。偶然發現乙肝表面抗原陽性,可能是無症狀的乙肝病毒攜帶者,亦可能是感染後因症狀輕微而未及時診治,發現時肝功能已恢復正常,但HBsAg陽性。此類人群需經常檢查肝功能,出現異常及時治療。

3、慢性乙肝。有症狀和體徵,不僅乙肝表面抗原陽性,同時有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陽性,且血清轉氨酶又經常升高,這此情況表示患者體內病毒在繁殖,對肝臟不斷損傷,最後可發展為肝硬化,少數可發生肝癌,應積極治療。

表面抗原陽性的危害

肝表面抗原陽性時還要確診是慢性乙肝還是急性乙肝,通過查體偶然發現的乙肝多為慢性,慢性乙肝有症狀和體徵,不僅HBsAg陽性,同時有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陽性,且血清轉氨酶又經常升高,這此情況表示患者體內病毒在繁殖,對肝臟不斷損傷,最後可發展為肝硬化,少數可發生肝癌,應積極治療。

所以應該及時前往正規醫院進行複查,複查肝功能、乙肝病毒感染五項指標(俗稱為「兩對半」)和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檢查,如果五項指標全部陰性,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也為陰性,可排出乙肝的可能,並可接種乙肝疫苗;如果五項指標中第一項指標表面抗原(HBsAg)為陽性或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為陽性,可斷定為乙肝患者。

表面抗原陽性

1、首先認真檢查,對傳染性和轉歸做出評價,首次檢出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應該同時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乙肝核心抗體免疫球蛋白M,乙肝核心抗體,乙肝E抗原,乙肝E抗體,及乙肝表面抗體。如果有條件還可檢測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脫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等。

2、及時複查,首次檢出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應在1-2周後複查一次,查出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雙陽性者,每3個月應該複查一次,單純性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無乙肝E抗原陽性且無症狀者可3個月到1年複查一次。

3、防止傳播,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雙陽性的婦女應該特別注意經期衛生,嚴防經血污染手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品,不免赤手觸摸他人的開放性傷口,不能當保育和飲食行業人員,已懷孕者如一定要求生育應當請醫生定期檢查肝功能及其乙肝病毒標誌物。新生兒應該採用高效價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及注射乙肝疫苗等。

表面抗原陽性怎麼辦

初度檢出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應在1/2~2周後複查1 次,同時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簡稱轉氨酶)、乙肝核心抗體免疫球蛋白M、乙肝核心抗體、乙肝e抗原、乙肝e抗體及乙肝表面抗體。如果有條件,還可檢測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脫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等。轉氨酶顯明增高者成住院療養。無轉氨酶增高而其它指標有不同程度增高或陽性時應請醫師對自己的轉歸和傳染性作出發軔評價。必要時應協作醫師做肝活檢,分析肝臟是否生活病理變化,有病理陽性發現者應按現症乙型肝炎管制。

查出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雙陽性者,每3個月應複查1次。純正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無乙肝e抗原陽性,且無症狀者,可6個月至1年複查1次。因為無症狀乙肝病毒攜帶者轉變為肝炎的幾率比一般人高好幾倍。

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雙陽性的婦女特地要留意經期衛生,謹防經血污染手和大凡生活用品,防止赤手觸摸他人的開放性傷口;已懷孕者應請醫師定期檢驗肝功能及乙肝病毒象徵。她們的新生兒最好注射乙型肝炎高效價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預防注射,保護好下一代。

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的食具、牙具、刮面刀、注射器穿刺針、針灸針等應與其他人隔離。要防止唾液、血液和其它分泌物污染環境,感染他人。

純正乙肝表面抗原陽性或兼有乙肝e抗體、乙肝核心抗體陽性者可以正常工作、學習、作事、人托,按期進行醫學觀察,但不能參與獻血活動。

抗原陰性

乙肝表面抗原是一個感染乙肝病毒感染指標,乙肝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的外殼,乙肝表面本身不具有傳染性,乙肝表面抗原既然是乙肝病毒感染指標,乙肝表面抗原的存在代表感染了乙肝病毒,乙肝表面抗原陰性則代表沒有乙肝病毒感染,若是乙肝五項全陰,應及時的注射乙肝疫苗。

乙肝表面抗原陰性時也不要得意太早,尤其是一些乙肝患者乙肝表面抗原呈陰性,以為乙肝表面抗原轉陰而沾沾自喜,而過了一段時間後又復發了,這種情況是乙肝病毒變異所造成,此時的乙肝表面抗原陰性是一種假象,因此乙肝患者不能輕視,必須及時的定期檢查乙肝表面抗原定量,及時的進行抗病毒治療。

抗原轉陰

乙肝表面抗原轉陰表示乙肝痊癒,不會再傳染,也就是說該患者基本擺脫了乙肝疾病,但是得了乙肝就需要終生進行監測,即便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已經轉陰,也不能放鬆警惕。要想長久的維持下去就需要醫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只要在今後的生活中注意生活習慣、飲食運動基本上乙肝不會再復發。

抗原攜帶者

在臨床上,一般把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肝功能正常,沒有肝炎症狀或體徵,其他各項檢查指標也正常,且這種狀態已經持續超過6個月以上的乙肝病毒感染者稱為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又稱乙肝病毒攜帶者。

形成原因 多數學者認為,無症狀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的形成主要與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有關。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還與年齡、性別及遺傳等因素密切相關。

診斷標準 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的診斷標準共有三個:

1、血清HBsAg陽性持續半年以上,但肝功能正常;

2、無既往乙肝病史而且無臨床症狀和體徵;

3、肝臟穿刺活檢正常或大致正常。

當出現以上幾種情況是則判定是乙肝病毒抗原攜帶者。

重症症狀

1、黃疸的某些特點:

(1)黃疸程度加深,在幾天內黃疸成倍加深,血清膽紅素超過17μmol/L為重型。

(2)黃疸持續時間很長,病毒性肝炎一般為上升,持續,下降3各階段,每個階段為1周,共18-20天時間。黃疸出現2-3周後,仍無下降,且程度較重,要考慮重型肝炎的可能。

(3)黃疸出現後,其他病情無好轉,通常黃疸出現後病人食慾開始增加,但是如果黃疸出現1周後,病人自覺症狀五改善,食慾無好轉,要警惕重型肝炎的可能。

2、持續低熱:

病毒型肝炎早期可有低熱,但黃疸出現後熱退,重型乙肝由於持續性肝細胞壞死或腸源性內毒素,早期可能有不明原因的中度發熱,或低熱伴有畏寒,全身酸痛,乏力。若黃疸出現後病人仍有低熱,往往是不良的預兆,提示病人有內毒素或肝細胞壞死。

3、全身情況極差:

如食慾下降,整日不思飲食或高度乏力,起床活動困難,生活不能自理等都提示重型乙肝的可能。

4、噁心,呃逆,嘔吐,腹脹:

若病人頻頻出現上述症狀,提示乙肝病情向重型乙肝方向發展。

5、出血傾向:

患者皮膚紫斑或瘀斑,齒齦自發出血等。[1]

注意事項

中國有1.2億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儘管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沒有明顯的肝炎症狀和體徵,肝功能也基本正常,除了部分工作(如飲食服務、幼教保育人員)從業受限制外,其他完全可以與正常人一樣地工作學習。但是,大多數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的肝組織,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因此,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以下八點:

1、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應建立自己的健康檔案,定期到醫院隨訪檢查。平時要注意勞逸結合,如果發現疲乏無力,食欲不振,就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2、由於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血液中含有完整的病毒顆粒,能感染他人,因此,他們不能獻血,也不能從事餐飲服務、育兒工作。

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女性月經期要注意個人衛生,沖洗外陰部的浴盆和毛巾要單獨使用;當有外傷出血時要妥善處理,傷口要認真包紮,被血污染的經濟價值不大的物品應焚燒,防止血液對周圍環境的污染。

4、嚴防醫源性傳播。含百萬分之一毫升的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的血液進入健康人體,即可引起感染。因此,防止醫源性傳播是預防乙肝的重要環節,特別是他們使用的注射器、採血針等,必須使用一次性用品,使用後要及時焚燒處理。

對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的孕婦,分娩前後或人工流產時,要注意衛生防護,防止血液污染環境。同時,為了達到保護兒童免受感染的目的,應對新生兒在出生後24小時內注射高效價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並按程序完成全程免疫。產婦在乳房受傷時,應停止哺乳。

5、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的飲食原則,應是「三高一低」,即較高的碳水化合物、維生素、蛋白質和較低的脂肪。碳水化合物是人體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維生素、蛋白質有利於肝細胞的修復和再生;而脂肪,特別是動物性脂肪的消化、吸收和利用,都需要肝臟參與而增加其負擔。

6、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攜帶者應忌煙酒。煙草中含有的尼古丁被人體吸收後,需要在肝臟中解毒,從而加重肝臟的負擔;酒精可直接損害肝細胞,破壞肝臟的生理功能,使肝細胞壞死,同時引起脂肪代謝紊亂,使肝內脂肪堆積,進而引起肝臟的纖維結締組織增生,促進肝硬化。

7、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應節制性生活。過度的性生活不僅會加重肝臟的負擔,同時,乙肝也是一種可以通過性接觸傳染的疾病。從攜帶者的精液、唾液、月經和分泌物中,都能檢出乙肝病毒。性交過程中,病毒還可通過損傷的黏膜而傳染。

8、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應保持心情舒暢。祖國醫學認為:「怒則傷肝」,肝臟喜疏泄、條達,如果肝氣鬱結,氣機不調,則會致病。肝炎病人在生氣時,常常會引起肝區疼痛,食慾減退。因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攜帶者應注意保持心態的平和。[2]

新價值

表面抗原可反映肝內病毒水平

眾所周知,當人體感染乙肝病毒後,若在急性期內不能將之徹底清除,則變為慢性HBV感染,病毒會一直留在體內,隨時可能「作怪」。

其中,位於肝細胞核內一個叫cccDNA的基因,正是乙肝病毒複製的「原始模版」,所有HBV均靠它複製出來。

我們平時所作的HBV-DNA定量病毒量檢測,其實是反映血液中的乙肝病毒的水平,而表面抗原的水平,可以反映肝內的病毒水平。

中西結合肝病專家解釋,表面抗原滴度越低,肝內病毒量越少。儘可能地把肝內病毒持久抑制甚至清除,正是抗病毒治療的最佳療效。

治療停藥後,療效仍在提高

正因表面抗原水平能放映肝內病毒的情況,且屬於無創檢查,故在治療過程對其進行HBV-DNA定量檢測可了解肝內病毒的情況,以及預測停藥後的持久療效,對指導治療意義重大。例如,通過定期(如治療12周、24周時)對抗原進行定量檢測,除可了解e抗原變化外,還可及早獲悉表面抗原能否消失,以及未來消失的可能性。曾有針對e抗原陽性(大三陽)病人的研究顯示,在使用基因定性定量技術與體細胞加抗病毒療法治療期間,表面抗原滴度下降到一定數值時,e抗原血清轉換(大三陽轉小三陽)率較高,且在這些病人中,有望獲得表面清除。「若表面抗原水平無多大變化,意味其消失的機會較低。」此時醫生可嘗試調整治療方案,如延長治療等,這樣,有部分人仍可能出現表面抗原的滴度下降。另外,長沙方泰醫院中西結合肝病專家表示,在基因定性定量技術與體細胞加抗病毒療法,通過多途徑、多靶點切斷病毒複製鏈,能夠迅速清除病毒,消除肝臟炎症,修復受損肝細胞,打破免疫耐受,重建機體免疫系統,阻斷肝臟纖維化進程,防止惡性病變及併發症。這一系列治療結束時,表面抗原的清除率並不高,但在停藥後,療效會隨時間延長而逐漸提高。一項對e抗原陰性(小三陽)病人的研究數據顯示:在使用基因定性定量技術與體細胞加抗病毒療法治療12周結束後,表面抗原水平仍會繼續下降,若降至一定水平,就可能出現表面抗原的清除(停藥時的表面抗原清除率為3%,到第三年時,則達12.2%)。

國內醫院也開始做定量檢測

在過去的慢性乙肝治療中,表面抗原自然轉陰的概率非常低,曾一度被認為是「遙不可及」的目標。也正因此,乙肝病毒受抑制及e抗原血清轉換稱為目前的現實治療終點。

常見誤區

誤區一:

表面抗原陽性的急性肝炎就一定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陰性的急性肝炎就不是乙型肝炎。

臨床上經常碰到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的患者伴有黃疸和谷丙轉氨酶升高,醫生很自然會考慮到乙型肝炎的可能性。但黃疸和谷丙轉氨酶升高是非特異性的、只要肝細胞受損害導致肝功異常時就可出現,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如感染上其它類型的肝炎或合併某些細菌,立克次氏體感染等所致肝炎也會出現類似情況。

所以不能單憑患者表面抗原陽性這一點就簡單地診斷為乙型肝炎,而應根據原發病不同的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和特異性的實驗室檢查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分析,以求得出正確診斷,以免誤導治療。

表面抗原陰性的急性肝炎也不能輕易排除乙型肝炎的可能性。因為有的急性乙肝患者其表面抗原滴度低、消失快,若檢測方法不靈敏則易漏檢。

此時應對患者的血清學指標進行動態觀察,有條件的還應檢測HBv DNA,DNA一P等項目的檢測,它們才是乙肝病毒感染最特異、最靈敏、最直接的指標。

誤區二:

用表面抗原滴度的高低來判斷傳染性的有無。

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的外殼蛋白,本身不含病毒核酸,故表面抗原本身並不具傳染性,而其滴度的高低也不能代表傳染性的有無。但表面抗原陽性血清不論其滴度高低都可能含有傳染劑量的病毒顆粒,有人把表面抗原和e抗原陽性的血清稀釋千萬倍後仍具有傳染性,此時用靈敏度很高的方法來檢測表面抗原都是陰性。

因此,即使血清表面抗原陰性也不能排除有傳染性的可能。目前已證實在表面抗原陰性患者的血清和肝組織中仍可查到乙肝病毒DNA,則仍具有傳染性。

誤區三:

把表面抗原滴度的高低作為評價病情和療效的指標。

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的外殼蛋白,其滴度可經常波動,滴度和病情之間並無直接關係。不少表面抗原滴度相同的人,他們可能是乙肝病毒無症狀攜帶者,也可能是慢性活動性肝炎甚至是肝硬化、肝癌。

所以既不能用表面抗原滴度的高低來判斷肝炎的病情,也不能用它來判斷藥物的治療效果。真正有效的臨床藥物應有利於表面抗原、e抗原、多聚白蛋白受體、乙肝病毒DNA及DNA多聚酶等病毒標誌物的清除。

弱陽性的意義

在乙肝兩對半檢查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是已經感染病毒的標誌。乙肝表面抗原弱陽性表示感染了乙肝但是乙肝病毒數量少,病毒複製慢,傳染能力較弱。

一、乙肝表面抗原弱陽性對於正在進行治療的乙肝患者來說,是一種好的現象,它表明乙肝表面抗原正在進行血清轉化,即表面抗原陰轉,表面抗體陽轉,這是一個轉變的過程。說明患者的病情正在好轉,應該堅持積極的治療。

二、乙肝表面抗原弱陽性是代表人體感染了乙肝,但是病毒複製比較慢,傳染性較弱,出現乙肝表面抗原弱陽性絕對不能輕蔑,尤其是乙肝小三陽患者!這種情況應該及時的進行治療,否則會是病情進一步的加重,最後演變成為肝硬化或者是肝癌。

陽性者與婚育

日常生活中常會遇到一些非常健康的人在查體中發現乙肝表面抗原陽性,便以為自己得了乙肝,心情非常沮喪,而其周圍的人也非常緊張,害怕自己被傳染,尤其是未婚青年更為自己的前途擔憂。事實上,單憑乙肝表面抗原陽性是不能斷定其有無傳染性的,如果它只是乙肝病毒完全清除後殘留下的衣物,那他就不具有傳染性。如果體內乙肝病毒仍然存在,那傳染性的強弱就要取決於病毒在肝內的複製程度。如果病毒的複製很活躍,大量的病毒顆粒釋放到血液中去,這個人的血液就有很強的傳染性。

v反映乙肝病毒複製的指標很多,如HBsAg,HBV-DNA抗-HBclgM等,最簡單便廉的方法就是查一下乙肝五項指標。如果HBsAg、HBeAg和抗HBc三項陽性(即為大三陽),其血液就有高度傳染性;如果抗-HBe陽性,其血液的傳染性就較低。

乙肝表面抗原陽性攜帶者結婚前最好先查一下本人的乙肝表面抗原和抗-HBe,如果抗-HBe陽性,說明傳染性較低,可以結婚;如果乙肝表面抗原陽性,就要再查對方的血清,如果是抗-HBs陽性,說明對方對乙肝病毒已有免疫力,不會再感染。如果對方乙肝表面抗原(HBsAg)、抗-HBs和抗-HBc都是陰性,則可注射乙型肝炎病毒滅活疫苗,待體內產生保護性抗體後再結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