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九佛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九佛鎮西臨帽峰山東麓,毗鄰從化市的太平鎮,以及增城市的鎮龍鎮,是廣州市與兩個附屬市接壤的城鎮。全鎮總面積90.5平方公里,距離廣州市40多公里,以廣從廣汕和廣深公路作為對外交通的主要紐帶,距離新國際機場30公里,距離黃埔港碼頭38公里,距離深圳的皇崗、羅湖口岸100公里。鎮內民風淳樸,除了古代珠璣巷的楊、何、陳、湯、馬等先民定居外,還有客家人在此居住,以姓氏劃分聚居在14個自然村和2個居委。

九佛鎮轄區自然村14條,分別為紅衛村鳳尾村蟹莊村楓下村佛塱村燕塘村蓮塘村重崗村山龍村黃田村、長庚村、埔心村、棠下村、逕下村。

九佛鎮轄區居委2個,分別為九佛居委、穗北居委。

秦朝歷史

鳳凰峒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原後,派任囂、趙佗率軍平定嶺南,建郡縣制,鳳凰峒屬南海郡。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設番禺縣,鳳凰峒屬番禺縣治理,稱禺北。

北宋末期皇帝昏庸,奸臣當道,楊氏一家(楊家將)在朝中遭受誣陷。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正月,為肅清邊疆的隱患而決定全面進攻契丹。在金沙灘戰役中,楊家將的行動一直受到監軍王先和主帥潘美仁的阻撓,最後只倖存楊五郎、楊六郎。楊五郎因此對朝廷極為不滿,離家出走併到山西五台山出家。隨後為保家族性命,楊母暗中派六郎上山勸其南下逃命,但是五郎並沒有當場答應。當楊五郎下山化緣的時候,家人早已南遷,最後在鳳凰峒巧遇家人,而再次團圓。之後楊五郎並沒有重新返回山西五台山,在此地行善,而得到村長老的指點找到一個優美清靜的山嶺繼續修行,取名武台山,後來又修建武台寺。

北宋滅亡後,不少中原人開始南遷,其中包括拒絕歸降元朝的部分官軍,他們逃到嶺南後先是定居在韶關南雄市,後來陸續遷徒到鳳凰峒。

古代直至解放前的鳳凰峒,四面環山並沒有康莊大道,只有四條羊腸般的山路進出,卻使古代南遷的人少受戰火之苦,在這開始安居樂業的生活。鳳凰峒的入口在鳳尾,從新和市(今鍾落潭鎮新和村)進入,是一條平坦的田間小道,進到棠下村再往東南去鎮龍是崎嶇的山路,從長庚村往南沒路可走,從蓮塘村往西去陳洞村是荒山野嶺,從蟹莊村西去鍾落潭也儘是崎嶇羊腸小道,可謂「入山容易,出山難」。

明朝時期,人們已經生活安定富足,出於信仰的需求,鄉紳合議到陶瓷製作十分著名的佛山市石灣鎮請回十尊佛像以便供奉,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然而鳳凰峒內山路難行,最後選取十名壯漢帶備乾糧和載具,日夜兼程地趕往佛山市石灣鎮;數十天後,經過精挑細選的佛像開始陸續地運回,可惜其中一尊在途經流溪河鍾落潭段的佛公橋時落水遺失,幾經努力的搜索也一無所獲,最後剩餘的九尊佛像被運回安放在寺廟內。[1]

近代編年史

民國初期,番禺縣沿用清末舊制,行政區域分為四個司:茭塘司、沙灣司、鹿步司(禺東)、慕德里司(禺北),鳳凰峒歸屬番禺縣慕德里司。

(註:慕德里司,年輕人都不認識這舊稱,而四五十年代的老前輩相當熟悉。)

1931年(民國20年),地方基層行政改用區、鄉、保,鳳凰峒屬番禺縣第七區,更名為鳳凰鄉。

1949年12月,鳳凰鄉更名為九佛鄉。同年,廣州市開始劃分行政區域,建立郊區制。

(註:只有很少年輕人知道鳳凰鄉這個曾經的地名。)

1958年劃入廣州市屬郊區,原屬番禺縣。同年武台寺被拆除,寺廟全部被清毀,僅存的一些斷壁殘垣作為歷史的痕跡,寺廟的磚、瓦、木、石材等建築材料,一部分運到鍾落潭新和村建成了一間「新和學校」,另一部份則運到九佛鎮墟上建成了「糧倉」。同年末,廣州市撤消郊區制。

(註:寺廟和佛像幾乎在除「四舊」運動中被摧毀,據聞親親農莊內還倖存一座寺廟。)

1959年廣州市恢復郊區制,九佛鄉重新歸入廣州市郊區。

1960年成立九佛公社。

(註:因為原屬番禺縣的第七行政區,而九佛鎮中心為九佛公社所在地,所以當地人習慣將鳳尾稱為「七區」,鎮上被稱為「公社」。)

1984年九佛公社更改行政區域,從郊區中劃入白雲區。

1986年正式建鎮,從九佛公社更名為九佛鎮,屬於白雲區轄鎮。

2004年6月,竹料鎮、良田鎮、九佛鎮併入鍾落潭鎮。

2005年8月,九佛鎮已列入廣州市區域調整計劃,與原增城市鎮龍鎮合併成為九龍鎮。

2006年4月,九龍鎮政府正式成立,隸屬蘿崗區管轄的北部中心城鎮;也是蘿崗區內鎮改街規劃中,僅存保留的城鎮。

2010年6月30日,中新知識城項目正式簽約奠基,中國和新加坡創新型城市項目選址在廣州市蘿崗區九龍鎮九佛片區,九佛鎮全境和鎮龍鎮向西村以西範圍都屬於知識城的建設用地。

2014年2月12日,九龍鎮屬地劃入黃埔區。廣東省政府將《國務院關於同意廣東省調整廣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發函至廣州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同意撤銷廣州市黃埔區、蘿崗區,設立廣州市新黃埔區,以原黃埔區、蘿崗區的行政區域合併為新黃埔區的行政區域,新黃埔區人民政府設於蘿崗街道香雪三路1號(原蘿崗區政府)。

2015年9月1日,廣州市新黃埔區掛牌成立,轄區範圍包括蘿崗區全境及原黃埔區,這標誌着蘿崗區正式被撤銷。

2015年9月9日,廣州市黃埔區九龍鎮正式掛牌成立,蘿崗區的歷史也正式劃上句號。

2019年4月18日,廣州市黃埔區九佛街道辦事處揭牌成立,行政辦事處地址設於鳳尾村的鳳凰5路40號(鳳美花園)。此次行政轄區調整,源於知識城初期規劃的「三片兩廊」布局,即三個城鎮,兩條生態走廊。由黃埔區九龍鎮重新釋出兩個舊轄區:原九佛鎮和原鎮龍鎮,兩個鎮各自劃出部分自然村,再成立龍湖街道。原九佛鎮把長庚村、逕下村、棠下村、埔心村、九佛社區劃出,並且歸入龍湖街道轄區,其它原九佛鎮的自然村成立九佛街道。自此,九佛地名重新恢復。[2]

地名典故

佛公廟的記載

明朝時期,鄉紳們合議到佛山請十尊佛像回來供奉,以求國泰民安!遂派十名健壯的男丁,帶上扁擔家什,擇了吉日,朝佛山石灣奔去。數天後,經過精挑細選,確定了十尊佛像,然後扛上肩膀,壯丁們又開始屁顛屁顛地往回趕。當到了如今的鐘落潭,正在過河的時候,一名疲憊的漢子走在橋上,晃晃悠悠,腳步踉蹌,這時背上的大佛像撲通一聲落入水中,被沖向下游。鍾落潭由此得名;那座橋仍然還存在,叫佛公橋。然後,漢子們沿河用竹竿探撩,四處尋找丟失的佛像,尋找打撈的位置,後來此地名叫:竹料。最後一無所獲,無奈之下,漢子們挑着九尊佛像回到鄉里,供奉在鎮內的廟宇里。建國之後,鳳凰鄉以此改稱九佛鄉。

(註:據聞,舊廟宇遺址在龍潭村;後來第十尊佛像失而復得,安放在佛公廟裡供香客參拜。)

(佛公橋:當年扛着佛像返鄉而途經的橋,可能是為了記住大佛像就是在此丟失的。正解請參閱其它百科。)

(鍾落潭:諧音地名,粵語是指掉進深水潭。正解請參閱其它百科。)

(竹料鎮:諧音地名,粵語是指用竹竿探撈水裡物體的動作。正解請參閱其它百科。)

風土人情

九佛鎮是廣州市唯一的山區扶貧鎮,城鎮內基本以農業為主,農業種植有水稻、水果、蔬菜、花卉等;養殖業有雞、鴨、乳鴿、塘魚等;這裡是廣州市菜藍子工程的基地之一,建有九佛力智畜牧場(即廣南畜牧公司)、綠色蔬菜種植基地、亞熱帶水果種植及科研的水果世界;工業有電子、化工、塑料、機械製造等,代表性的是悠久歷史品牌的九佛電器公司。

九佛鎮的特色農副產品是九佛麻雞、醬油、涼果、紫芯蕃薯、吊絲丹竹筍、遲菜心、甜心蘿蔔、白玉蘭、鮮切花等。

跟九佛鎮深厚淵源的是北宋的楊門忠烈,鎮上南北兩處各有楊門忠烈的寺廟。北面的楊大嶺上,建有天山廟(又稱「楊二郎廟」)、水山廟(又稱「楊四郎廟」),南面武台山上建有武台寺(楊五郎修行時所建)。

九佛鎮的方言有粵語和客家話,這種粵語帶有鄉音,大多數能讓城裡的人聽得明白。這種鄉音方言最接近的是客家話,仔細研究當地的粵語和客家話,就會發現當地的粵語使用了很多客家話的詞語,但並不是所有都一樣,只是大部分;或許前人跟客家人的長期交流,吸收客家詞語而產生的新方言;而客家人保留客家話外,部分人也會說這種吸收客家話詞語的方言。九佛鎮鳳尾、棠下、佛塱、逕下等行政村及紅衛農場等講客家話。

(註:當地方言與廣州話有另一番風味,例如廣州話的「玻璃」這裡的方言說為「河光」。這裡也可能是粵東地區接觸客家人文化的前沿陣地,再往遠方的東邊就是惠州、梅州這些客家人為主的城市;而且最有趣的是毗鄰的城鎮方言的鄉音各不相同。)

(註:鳳凰樓曾經是當地有名的酒樓。)

地貌氣候

九佛鎮地處北回歸線帶,地形以25度坡以下丘陵山坡及丘陵盆地為主,土地肥沃,土壤以沙壤土、沙粘壤土、壤粘土、沙質田、半沙泥田為主,土壤有機質量1.4%;東部和東南部高,西和西北部低,流溪河支流流經本鎮西北部,森林植被良好,最高點在東北部楊大嶺,海拔394米。

(北回歸線的準確位置橫貫從化市太平鎮,那裡有北回歸線標誌塔。)

九佛鎮原稱「鳳凰峒」。「峒」乃「洞」的諧音,古南越人把山谷稱作「峒」。由於九佛屬于山谷地勢,而且地形外貌近似「鳳凰」,故稱為「鳳凰峒」。鳳頭在現今棠下光明隊與革命隊之間,鳳頸在棠下光明隊至九佛醫院、鎮政府一帶,鳳身在大坑莊、楓下、新南村一帶,鳳尾也在鳳尾村以北一帶展開。鳳的左翅從山貝向佛朗延伸,鳳的右翅從黃田向山龍、蓮塘延伸。

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 夏長冬暖,1月平均氣溫13.3℃,7月平均氣溫28.4℃,極端最高氣溫38.7℃,極端最低氣溫0℃,無霜期341天,年平均降水量1694毫米。年日照1900多小時。農業氣候災害主要是低溫陰雨,狂風暴雨;影響日常生活的惡劣天氣主要是雷雨和颱風。

白玉蘭之鄉

九佛鎮的日照時間充足,優良的土壤條件,除了適合發展農業外;眾多的丘陵坡地,也為白玉蘭提供合適的生長環境。

九佛作為傳統農業鎮,從70年代初開始,九佛鎮的農民就開始種植白玉蘭,種植面積達1萬畝,年產花量800多噸,是東南亞最大的白玉蘭種植地,其中以蓮塘村種植最多,規模最大。

觀光風景

楊大嶺:九佛鎮最高的山峰,可以全景眺望地貌,很像活靈活現的鳳凰,位於埔心村與山貝村交界處。

天山廟:始建於清代光緒年間,紀念楊門忠烈楊二郎的廟宇,遺址位於楊大嶺。

水山廟:始建於清代同治年間,紀念楊門忠烈楊四郎的廟宇,遺址位於楊大嶺。

武台山:楊門忠烈楊五郎修行之地,環境清淨優雅,位于山龍村。

腰坑水庫:乃鎮內最大的水庫之一,可以進行釣魚活動,四面環山,水質良好,位於埔心村。

佛公廟:後來第十尊佛像的安置地,位於燕塘村親親農莊內。

親親農莊:體驗田園生活、農家風味的好去處,位於燕塘村。

白玉蘭公園:生態游的好去處,半建成階段,位於蓮塘村 。

蓮塘公園:旅遊觀光賞花好去處,7-9月份蓮花正開,送來縷縷幽香,位於蓮塘村中心地段。

水果世界:亞熱帶水果試驗基地,品味各種水果的好去處,位於棠下石橋里村舊址村口(長棠路)對面。

建築文物

武台寺:楊五郎入武台山修行後興建的佛寺,距今有1800多年歷史,2017年正式對外開放。

貴一何公祠:清朝所建的何氏祠堂,同時也是「敦睦堂」醒獅隊的會館,距今有800多年歷史,位於棠下村。

蓮塘古村:華南第一大姓陳氏從珠璣巷遷居在九佛鎮的村莊,位於九佛鎮蓮塘村內。

陳氏古墓:廣州陳氏宗源,教諭陳彥約的墓地,已有千年歷史,位于楓下村。

棠下村欖園嶺春秋先秦遺址:古代春秋先秦時期,反映先民生活的墓葬群,2015年末發現的文物遺蹟。

相關視頻

我們的九龍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