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九華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九華鄉,位於青陽縣城西南10公里。行政區面積68平方公里,總人口12363人,其中非農業戶口620人。全鄉設立柯村、戴村、擁華、老田、二聖、橋庵6個村民委員會。東接朱備,南鄰九華山,西連杜村,北靠廟前。屬九華山管委會代管鄉,鄉政府駐柯村,東經117°48′,北緯30°33′。219省道縱貫全境,連接各村,全鄉村村通公路、通電、通電話。農業以水稻為主,兼產茶、麻、桑等;林業有鄉村林場7個,竹木資源豐富;旅遊景點較多。全鄉村村有小學,鄉有中學。鄉有衛生院,各村均建醫療室。有文化、廣播電視站;電影院;電視差轉台。敬老院裡可供養20位老人。境內大部分為山區,九都河由南至北貫穿;小(二)型友誼、民主、雲山水庫集雨面積分別為163、100、47公頃,總庫容量分別為80.8、22.7、20.4萬方;九華小水電站裝機容量為1/105(台/KW)。[1]

中文名稱: 九華鄉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

政府駐地:柯村

電話區號: 0566

地理位置:青陽縣城西南10公里

面 積: 68平方公里

人 口: 12363人

著名景點: 九華山風景區

火車站: 池州火車站

車牌代碼: 皖R

歷史沿革

九華鄉以其北依九華山得名。1952年劃鄉建政時始設九華鄉,1956年撤銷,1957年由老田、華源兩鄉合併重新設立九華鄉,1958年與杜村、廟前合併成立為九華人民公社(社址在廟前),1963年與杜村、廟前分開成立九華公社(社址設在柯村),1966年更名為東風公社,1971年復稱九華公社,1977年所屬九華村劃給九華山管理處,1984年體制改革時恢復九華鄉。

行政區域

擁華村

擁華村位於九華鄉東北部,東靠九華山北麓與青陽縣朱備鎮毗鄰,西臨九華河與戴村村隔河相望,「佛光大道」沿村西九華河由北而上,南與柯村村相連。

代村村

代村村位於九華鄉境內的西北部,東臨九華河與五九公路「佛光大道」隔河相望,距99米地藏王大銅像2.5公里,西北與青陽縣廟前鎮接壤,南接千年古民。

柯村村

柯村位於青陽縣西南九華山北麓的少微峰下,是九華鄉行政中心。朱根才是建設中的柯村新任村支書。柯村新區建設步伐的逐步加快以及重點項目建設的不斷推進,把柯村建設成為全市一流的景區服務型新農村。

老田村

老田村為九華鄉所轄最大行政村,地處九華河西岸,在九華山北麓約10公里處,面積8.1平方公里,耕地2488畝,林地5651畝。轄16個村民組。

二聖村

二聖村座落在風景秀麗的九華山腳下,「五九」公路貫穿全境,是中外遊客上山遊覽觀光的必經之路,我村區位條件優越,交通便利。

橋庵村

橋庵村位於九華鄉東南部,東與青陽縣朱備鎮接壤,南接於九華鎮,西、北與二聖村相鄰。森林覆蓋率達95%,橋庵村境內風光麗、景色迷人、生態環境佳美。

名勝古蹟

九華鄉境內有着豐富的人文資源和綺麗的自然景觀,佛教文化底蘊深厚,廟宇古剎眾多,風景名勝景點達30多處。境內名勝古蹟有峻峭的獅子峰、巍峨的筆架山,飛練噴珠的碧桃瀑布,清澈如鏡的舒潭印月(舒姑泉),懸崖卓立的釣魚台以及紫竹庵、毛竹庵、廣勝寺、才子洞、開元觀、黑虎松等九華勝景。在劉沖附近還有北宋和明代石刻多組,另有柯喬門坊、九華行祠均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礎設施

國債工程「五九」公路改道擴建工程於2004年11月全線竣工通車;長達24.2公里的鄉村道路全部建設完畢並通行,九華鄉交通網絡規劃已編制;聖安小學、擁華小學新教學樓已建成並投入使用;投入資金220萬元治理小流域河道,新建橋樑3座,共投資250萬元;友誼水庫北乾渠、中乾渠、戴村黃家壩、官壩、擁華楊村抗旱站、二聖十里長溝、九華河護岸、老田水桶壩等農田水利工程已建成並投入使用; 九華鄉管委會辦公大樓、旅遊接待服務中心、五九」公路「佛光大道」、自來水廠、變電所等已建成並投入使用。99米地藏露天大銅像、西環旅遊接待服務區、九華大酒店、龍溪山莊五星級酒店、東環大酒店等項目都已投入使用,新區內環道建設也已完成,主要街道實現了水泥化,人行道修整完好,路燈安裝到位。總投資1000萬元的興建居民點工程,碧桃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共栽植了51.2畝,農業觀光園整體規劃和VIA形象設計工作已完成,電信、有線電視、供電供水、排污設施完好並進一步優化。作為九華山旅遊接待基地,九華鄉的各項建設已初現雛形。

經濟狀況

九華鄉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旅遊服務業,共新建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共新建沼氣池1740餘口,並結合生態家園富民工程,按照集中、分散相結合的形式發展無公害蔬菜200畝,雷竹100畝、花卉苗木50畝,發展特色農業經濟,積極整合茶葉種植、生產、包裝、銷售等綜合資源,打響「九華佛茶」品牌,整體推進和全面能動發展,有效提高了茶葉之一特色經濟效益,並建立了1000畝的有機茶生產基地。在個私經濟發展方面,通過開展「個體私營經濟服務年」活動,九華鄉形成了以特色農業、家具製造、運輸業、建築業、印刷業、旅遊服務業和佛事用品生產業為主導的多元化結構,產業內部優勢互補,相得益彰,已成為九華鄉創業興鄉的主力軍,尤其是結合九華鄉交通轉換中心的定位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集餐飲、住宿、娛樂、購物、導遊服務等一體的旅遊服務經濟,九華鄉共有從事鄉村旅遊服務的「農家樂」示範戶100戶,從業人員達300餘人,旅遊服務行業逐步成為了該鄉的朝陽產業。截止2006年,九華鄉共實現工農業總產值6254.8萬元,二、三產業發展達378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94元,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特產

龍鳳椅、湘妃床、八仙桌等仿古家俱,雕龍畫鳳,做工精細,塗用土漆,光彩照人,遠銷海外,深受外商歡迎。

社會事業

九華鄉農村低保、城鎮低保、五保供養、優撫優待、大病醫療救助等保障措施已形成規定製度,保障經費實行「一卡制」發放;失地農民保障按照年齡標準以每人每月100元的標準足額發放;計劃生育各項指標均符合規定標準,WIS系統進一步規範和完善,基本形成了計劃生育管理自動化,獎勵扶助政策、農村獨生子女保健費及時兌現,流動人口管理規範運行,低生育水平保持穩定態勢;失地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已達800人次,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進一步規範,就業率逐步提高;農民建房信息員制度和全程辦理制度全面建立;旅遊市場整治成效顯著,倚路貿易經營規範有序;糧食直補、水稻良種補貼等惠農政策嚴格兌現,有線電視覆蓋面進一步擴大,達90%以上,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兒童免疫接種率達100%,農電改線投資基本完成,通電率達100%;固定電話和移動通訊網絡覆蓋率達100%。

獲得榮譽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屆安徽省文明村鎮」稱號。

視頻

安徽省九華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