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九嶷琴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九嶷琴派,清末民初之際,在北京出現了一個新的古琴流派--九嶷派。九嶷派的名稱源自近代著名琴家楊時百(宗稷),其號九嶷山人,民國初年在北京以九嶷琴舍招收弟子,故名。因此一般琴人都將楊宗稷視為九嶷琴派之創始人[1]

基本內容

琴風蒼勁堅實,清麗脫俗,講究吟猱節奏。另外,九嶷派在發掘古譜方面尤為突出。代表琴曲包括:《廣陵散》、《幽蘭》、《大胡笳》、《流水》、《平沙落雁》、《離騷》等。楊時百是湖南人,他的家鄉有九嶷山,因此這樣命名。他曾經在北京向黃勉之學琴。2003年11月的時候,古琴列入世界遺產[2]。2006年第一個非物質遺產日,北京市申報的時候發現北京也有自己的古琴特色,即九嶷派古琴。九嶷派的三代宗師:第一代:楊宗稷(時百)楊時百編纂了一部琴學專書《琴學叢書》,曲譜部分有32首,附有工尺板眼。對《幽蘭》、《廣陵散》等久已絕響的傳統名曲也作了點拍的嘗試。書中除了曲譜以外,收錄的琴學資料頗豐,文字部分涉及面很廣。此書從1911年到1931年間陸續成書,共43卷,約70萬言。楊青:楊時百當時師從黃勉之學習的時候,同學中還有張之洞等。第二代:管平湖清代名畫家管念慈之子,江蘇蘇州人,出生於北京。從小隨父學習繪畫、彈琴,幼年喪父後,廣泛求藝。他的琴藝並不僅僅限於九嶷派,它還綜合川、武夷等派,形成近代中國琴壇上有重要地位的「管派」。他在發掘古譜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廣陵散》、《秋鴻》、《欸乃》等許多著名古琴大曲,均由他率先發掘打譜,使這些絕響已久的古琴曲得以重新恢復了藝術生命,並有《古指法考》等著作傳世。管先生不僅善於彈琴,而且精於制琴和修琴,現故宮所珍藏的唐琴「大聖遺音」、明琴「龍門風雨」,都經過管先生修整完好。

代表人物

九嶷琴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楊宗稷,楊宗稷師事京城著名琴家黃勉之。黃勉之先後就學於廣陵、金陵等派的琴家,從文獻和前輩琴家的記述來看,他的演奏風格和楊宗稷並不一致。因此,黃勉之雖然是九嶷琴派始祖楊宗稷之師,但他的風格卻和楊宗稷並不相同。 黃勉之(1853-1919)是江蘇江寧人,早年曾師從浙江蕭山的琴家陶夢蘭學琴。因空塵和尚不熟俗家弟子,黃勉之為了學琴專門出家兩年,學成後還俗。正因如此,也有琴人將九嶷派看成是廣陵派的一個分支。黃勉之自己也「時時自稱其法得廣陵正宗」。黃勉之是清末在北京最有影響的琴師,擅長的琴曲有《漁歌》《梅花三弄》《漁樵問答》《平沙落雁》等。 楊宗稷(1865-1933),字時百,號九嶷山人,湖南寧遠人,清末貢生。在家鄉曾學過琴,到北京後又繼續向黃勉之學琴。現代著名古琴大師管平湖曾從其學,其子楊葆元亦能琴。其他弟子中指明的還有李靜(伯仁)、關仲航等。

代表著作

琴學叢書》是楊時百先生編纂的一部琴學專著。曲譜部分有32首,附有工尺板眼。對《幽蘭》《廣陵散》等久已絕響的傳統名曲也作了點拍的嘗試。

視頻

九嶷琴派 相關視頻

九嶷派李天桓先生古琴演奏《流水》
九嶷派韓廷瑤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