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乞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乞貓 - 明劉基,本文是一則寓哲理於敘事的寓言故事。主要講人們在生活中為達到某一目的,常常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關鍵是要權衡得失利弊,正確判斷。趙人為了消除鼠患而引進了貓,可惜這貓除了有善捕鼠的優點之外,還有善於捕雞的特點,結果是"鼠盡而雞亦盡"。不過,這個趙人比他的兒子會算賬,寧願"弗食雞",也沒按他兒子的意思,把貓趕走而受饑寒。

乞貓

趙人患鼠,乞貓於中山。中山人予之貓,貓善捕鼠及雞。月余,鼠盡而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無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毀傷吾器用,吾將饑寒焉,不病於無雞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饑寒猶遠,若之何而去夫貓也!"

(選自明·劉基《郁離子·捕鼠》)

注釋

於:到。

善:善於,擅長。

患:禍害,災難,這裡做動詞。下文中的"其子患之"的:"患"是"憂慮"之意,也用作動詞。

乞:向人討,請求。

中山:春秋時小國名,在今河北省。

予:給。

盍:"何不"的合音,為什麼不。

諸:"之乎"的合音。

弗:不

是:這

若:你。

穿:穿透,穿過。

遠:表示距離。

垣墉:牆壁。 垣:牆

耳:語氣詞。

病:害處。

去:趕走。

若之何:固定句式,這裡的意思是"為什麼要"。

已耳:罷了。

"吾將饑寒焉"的"焉"是語氣助詞,所以可以不被翻譯。沒有意義的。

譯文

有一個趙國人家裡發生了鼠患,到中山討貓。中山國的人給了他貓。這貓既善於捉老鼠,又善於捉雞。過了一個多月,老鼠沒了,雞也沒了。他的兒子很擔心,對他父親說:"為什麼不把貓趕走呢?"他父親說:"這不是你所懂的事了。我的禍害是老鼠,不在乎有沒有雞。有老鼠,就會偷吃我的糧食,毀壞我的衣服,穿破我的牆壁,啃壞我的用具,我就會饑寒交迫,不是比沒有雞害處更大嗎?沒有雞,只不過不吃雞罷了,距離饑寒交迫還很遠,為什麼要把那貓趕走呢?"[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