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也說審美疲勞現象(劉和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也說審美疲勞現象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也說審美疲勞現象》中國當代作家劉和清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也說審美疲勞現象

秋高氣爽,天高雲淡,推窗見柳,金菊養眼,又是一天好心情。

愛美乃人之天性,人皆有之,然,人之審美,其審美意識、尺度、角度、深度、廣度、高度以及持續性、出發點與落腳點不盡相同,同一件美好的事物,不同的人便會在不同的時間及地域審視出不同的韻味,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結論,不同的收穫,不同的故事

與網紅打卡地——黃石磁湖濕地公園為鄰的敝人,喜樂每天早晨去濕地公園遛彎的習性已持續了3年,近期,不知何物何因絆住了敝人每天早晨必去濕地公園遛彎的腳步,早晨居然棄近割愛在自家陽台做起了早操,似乎在腦海按下了去濕地公園遛彎的暫停鍵,全然將習性打回了原形。

「濕地公園是哪棵柳樹哪片荷葉得罪了你,讓你慢慢改變了每天早晨去散步賞景的習慣,改在自家陽台早鍛煉?」一大早,見敝人在陽台做早操的老伴調侃般地發問。

是啊!近期敝人不知是搭錯了哪根神經,抑或是年老心淡,激情不再?生活中居然出現對新生事物的興趣度與好奇心明顯遞減的現象,對新生事物似乎不再津津樂道,好奇尚異,尋蹤覓跡了;虛話打住,有實例為證:

實例一:

三年前,黃石磁湖濕地公園尚在如火如荼建設中,由於敝人居所與建設中的磁湖濕地公園直線距離僅150餘米,可謂抬腳即至,故敝人對建設中的濕地公園特別關注,貌似工程監理人員一般,幾乎每天都興致盎然地去濕地公園建設工地「掛眼科」、瞅進度,期盼夢幻中的新奇秀麗的濕地公園早日建成。

兩年後,政府斥重資的磁湖濕地公園如期建成,成為黃石市民趨之若鶩的網紅打卡地,曾引起國家級媒體新聞關注。濕地公園開放的頭半年內,敝人每天早晚各一次,必去濕地公園散步賞景,幾乎是風雨無阻。半年之後,敝人對其的興致開始遞減,變為每天僅去一次;隨之漸變為兩天去一次,直至目前一周僅去一兩次,對美麗的濕地公園全然不再痴迷依戀,流連忘返,樂不思蜀了。

實例二:

兩年前,號稱湖北省第四代首家萬達廣場項目(團城山區域)動工興建,因敝人居所距其近在咫尺,敝人同樣是從其施工之日起開始密切關注,隔三差五徒步親臨施工現場,踩着泥漿從隔離圍檔縫隙中「偷窺」其施工進度,直至18個月後團城山萬達廣場隆重驚艷開業,敝人同樣經歷了從開始一天去打卡一次,到一周去一次,直至目前半個月甚至一個月才去一次的過程。

實例三:

位於敝人家門口、一年前投入運營、號稱湖北省地級市首家有軌電車項目,敝人對其的關注度更高,從其動工興建之日起,敝人每天從住所窗戶眺望其火熱施工場景,以倒計時的關切心情期盼其如期峻工投入正式運營;兩年後,在市民一片爭議聲中,黃石有軌電車正式投入運營,成為黃石城市形象一抹驚艷的流動風景線,全新時尚的交通工具,給市民帶來了別樣享受。在黃石市區,敝人享有免費乘坐公交車(含有軌電車)的福利待遇,加之有軌電車近在家門口,故敝人每天有事無事,都要樂此不彼地去坐一趟有軌電車隨風賞景;久日久之,便興趣遞減,從一天一次到三五天一次,直至如今若非必須,十天半月也懶得去乘坐一次。

以上敝人僅對新生事物的興致逐漸遞減的現象略舉了三例,其實,在敝人生活經歷中,類似現象遠不止這些,此文就不一一贅述。

敝人雖凡夫俗子,但身體基本結構與世間其他男性大同小異,故思維不會有與眾不同的特異;敝人也並非見異思遷、喜新厭舊、朝秦暮楚之輩,相信發生在敝人身上對新生事物興趣度日益銳減的現象,絕非屬於個例,與敝人有同樣經歷的應大有人在;敝人以為有必要對這種現象窮根究底,探本溯源,討個說法。

常言:有難題,找百度,無所不知的百度提醒敝人,對新生事物興趣遞減的現象並非病症,心理學將其定義為「審美疲勞」,多麼富有詩意的定義,聽起來都頗為養耳。

所謂審美疲勞,用心理學解釋是說當刺激反覆以同樣的方式、強度和頻率呈現的時候,人的反應就開始興奮變弱。通俗地說,就是對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反覆欣賞所產生的一種疲倦心理,不再產生較強的美感。

每個人生活中都會產生審美疲勞的現象,心理學認為,對人對事物的審美疲勞周期大約在一個月左右,而對物品的審美期是在三天左右;若按此標準,敝人的審美疲勞周期當屬超長的優等,當然,如此大言不慚,權當自我調侃。

竊以為,審美疲勞現象當屬人體的一種正常生理反應,並非洪水猛獸,也無須為之感到面慚心愧;審美疲勞了,不等于美人美事物就不美了,只是我們對美的興趣沒有以前那麼濃烈迫切了,而是進入了理性、冷靜、持久、深層次欣賞美的狀態罷了。我們應該在這種審美疲憊感中積極探索、嘗試和感知更多的新生事物,從而不斷豐富提升自身生活質量及生活愉悅感、幸福感。

換言之,雖然敝人對身邊美麗的事物諸如磁湖濕地公園也好,萬達廣場及有軌電車也罷,從最初的心神嚮往、魂飛目斷、留連忘返,直至興趣度逐漸淡化,並非表明它們不再美麗,更不代表敝人不再祟尚其美麗,而是敝人已然將其美麗幻化成濃茗淡菊、陳年佳釀、傲雪寒梅,再用歲月當線,用心當針,將其精心縫入腦際深層,然後深深地回望,細細地品味,慢慢地陶醉……如此夢幻狀態,讓我們在生活中悠然地去體驗吧。

拙文至此,敝人以為,雖然人的審美會悄然產生疲勞現象,但,毋庸置疑,對偉大祖國、對人民英雄、對人民愛戴的偉大領袖、對危難施救的恩人、對無私奉愛的母親、對寄託鄉愁的故鄉等等的審美,是永遠不會疲勞的。 2023/11/2[1]

作者簡介

劉和清,男,漢族,1953年10齣生,大專文化,高級政工師,冶鋼集團2013年退休人員。現居箭樓下社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