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習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習姓的得姓是以國為姓。根據《風俗通》記載,習是古國名,漢代有習響,曾出任陳相。《左傳•杜預注》記載,習氏,是以地為氏的姓氏。少習原是一個地名,在析縣(今河南省西峽縣,古有白羽城)東之武關。古諸侯國習國覆滅後,習國人以國為氏,稱為習氏。古代習國在現在的陝西省丹鳳縣武關附近少習山一帶。習氏後人尊習響為習姓的始祖。

習姓源

源於國名

源於國名,出自春秋時期習國,屬於以國名為氏。中國古代有個習國(今陝西商洛丹鳳武關少習山一帶),以地為名。習姓出自地名"少習",春秋時的一個地名。《春秋釋例》雲:"少習,上雒商縣武關也。","少習"即名少習山(今陝西省丹鳳縣),當地的居民就以地名為姓氏,為習氏。

源於國名,出自春秋時期習國,屬於以國名為氏。習國滅亡後,在其公族子孫以及國民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習氏。到了東漢時期,漢孝和皇帝劉肇在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故楚地淮陽(今河南淮陽)為陳國,敕封西平王劉羨為陳王,同時給劉羨配任的陳國宰相就叫作習響。習氏族人多尊奉淮陽人氏習響為得姓始祖。 在史籍《風俗通》中記載,"習為古國名,漢代有習響,曾為陳相。"

源於國名,出自春秋時期習國,屬於以國名為氏。習國滅亡後,在其公族子孫以及國民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習氏。到了東漢時期,漢孝和皇帝劉肇在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故楚地淮陽(今河南淮陽)為陳國,敕封西平王劉羨為陳王,同時給劉羨配任的陳國宰相就叫作習響。習氏族人多尊奉淮陽人氏習響為得姓始祖。

源於息夫躬

源於國名,出自西漢時期大臣息夫躬,屬於以避難改姓為氏。

在夏、商時期,在今河南息縣之地就有一古息國。周武王滅殷商之後,在十三年(公元1122年),大封姬姓侯爵,將周文王第三十七子羽達封在古息國之地,稱息侯,建有息國。

息國曾強大一時,兵強馬壯,是監督中原四周諸侯國的軍力力量,號稱千乘之國,在春秋時期,息國北結齊、鄭、魯等大國,專門南抗楚國,後息國內亂,國勢急劇衰敗。到了楚文王熊貲執政開始(公元前689年),就持續攻擊阻礙楚國向中原發展稱霸的息國,到了周厘王 姬胡齊二年(楚文王十年,公元前680年),楚軍終於攻破息國,兵滅了其國,國地成為楚國的息縣。

息國滅亡後,其王族後裔以及國民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息氏,世代相傳至今。到了西漢王朝時期,息氏族人中出了一位著名人物,叫息夫躬。 息夫躬,公元?~前1年,字子微,河內河陽人(今河南孟縣)。息夫躬是著名的西漢末期大臣。他早年為博士,在西漢末期漢哀帝劉欣執政時期(公元前6~2年),他與皇后之父孔鄉侯傅晏、汝南太守孫寵關係密切,且交遊甚廣。後擢升位光祿大夫、左曹給事中,封宜陵侯。

息夫躬性格耿正,曾數次上書言事,議論無所避,眾畏其臼,見之側目。他還曾建議修繕京師長安的水利設施,增廣灌溉,利通漕運。後因與丞相王嘉政見不合,遂被免官就國(今江蘇 江都宜陵鎮),後被誣陷"悖污朝綱"之罪入獄冤死。

在息夫躬被捕入獄後,其後裔子孫為避牽連之禍,四散遷逃,其中有改原姓的諧音字"習"為姓氏者,稱習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西梁國

源於國名,出自南北朝時期西梁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西梁國,公元555~587年,是南北朝時期出現的政權,國都建於江陵(今湖北荊州),史稱後梁。

西魏恭帝拓跋廓元年(公元554年),西魏軍隊攻陷江陵、殺了南梁國梁元帝蕭繹之後,西魏恭帝在次年(公元555年)將屬下的梁王蕭察立為梁皇帝,成為西魏政權的臣皇帝。

由於西梁國土狹小,屬地僅有江陵及其附近數縣八百里地,因此先後成為西魏、北周和隋朝的附庸國。但是,西梁國一直自居為南朝正統,因而長期與南朝陳國對立。西梁國由於承續了故南梁國的文化,因而是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國家。

西梁國共傳梁中宗宣帝蕭察、梁世宗明帝蕭巋、梁惠宗靖帝蕭琮三世,到了隋文帝楊堅開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廢黜了西梁國制,西梁國因此滅亡,僅存在了三十三年。

西梁國滅亡之後,其皇族後裔中多有改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西梁氏,後因避隋朝的迫害,又有改以西梁氏首字諧音字"習"為姓氏者,稱習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官位

源於官位,出自宋朝時期官吏習學公事,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習學公事,原為五代時期後周政權設置的官位,隸屬於中書門下省,後來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奪取後周政權,建立了北宋王朝之後,在中書門下省設立了五個基本的衙門,稱作五吏房:一是總房,又稱孔目房;二是吏房,三是戶房,四是兵禮房,五是刑房。這五個部門綜管處理所有的文書事務。

到了北宋神宗趙頊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重新設置"檢正五房公事"一名,總管兵監督五房吏各項事務,該官員又稱"都檢正"。為此,在五房吏各置"檢正公事"二人,各自掌管本房事務,簡稱"檢正"。

所有的"都檢正"、"檢正"皆由京官充任,已經被皇帝選定為充任者,就叫做"習學公事",然後經由吏部審核之後,分派至相應崗位進行見習,待前任"都檢正"、"檢正"離任後繼任,其後便稱"都檢正"或"檢正"。如若在任的"都檢正"或"檢正"處於重大國事期間而一直不離任他調(如大規模戰爭、大範圍自然災害、持續宮廷內亂等),可憐的"習學公事"就一直在崗"見習",不得他調。

到了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宋神宗對朝廷職官制度進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史稱"元豐改制"。期間,廢除了"都檢正"、"檢正"之官稱,其職能分歸"中書舍人"、"給事中"、"尚書左司郎"、"尚書右司郎",但"習學公事"之稱仍舊保留。到了南宋高宗趙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又重新恢復"檢正諸房公事"二人,第二年又廢除。到了宋紹興二年,再重新設置"檢正"一名。

該職官模式在遼國、金國、西夏國等少數民族政權中皆有仿設,職能亦相仿佛。

在習學公事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習氏世代相傳至今,其中不乏少數民族政權中相應官裔漢化冠改漢姓者。

源於官位"教習"

源於官位,出自明、清時期官吏教習,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教習,是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為教育諸王子而專門設置的官員名稱,後成為官學教師的官名。其職能在史籍《明史•職官志》、《清通志•職官略》中皆有詳細記述。 [1]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