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乳城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乳城鎮,隸屬於廣東省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位於乳源瑤族自治縣的東南部,東臨武江區,西連東坪鎮,北與游溪、一六鎮交界,南鄰武江區。行政區域面積209.35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乳城鎮戶籍人口68143人。

截至2020年6月,乳城鎮轄5個社區、15個行政村。

2018年,乳城鎮工農業總產值31308萬元,同比增長3%,其中工業總產值19394萬元,同比增長4.3%,農業總產值11916萬元,同比增長1%;農村經濟總收入51236萬元,其中第一產業收入16186萬元,第二產業收入18162萬元,第三產業收入16888萬元;地方財政總收入3300萬元。[1]

中文名: 乳城鎮

外文名: Rucheng Town

行政區劃代碼: 440232100100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廣東省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

地理位置: 乳源瑤族自治縣東南部

面 積: 209.35 km²

下轄地區: 5個社區、15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鎮前路與南環東路交叉路口西南約50米

車牌代碼: 粵F

人口數量: 68143人(2018年末戶籍人口)

歷史沿革

乳城境地古屬乳源鄉斗門都,為乳源28地的上街、下街登雲坊地。

明洪武元年(1368年),始為縣治所在地。

民國二十年(1931年),成立上下附城鄉,民國29年,設洲街鎮、附城鎮。

民國三十年(1941年),為第一區雲峰鎮,取雲門寺和雙峰寺其中一字命名,駐地洲街。

建國初,仍稱雲峰鎮,隸屬一區。

1957年6月,區並鄉,析一區成立附城鎮和侯公渡鄉。

1958年9月,附城、侯公渡、龍南鄉合併,建立幸福人民公社。

1959年2月,改稱乳源公社。

1962年6月,析乳源公社成立附城公社。

1963年2月,附城公社改稱城關鎮公社。

1976年,析城關鎮,成立乳城鎮,駐地在城內鷹峰西路。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乳城鎮轄5個社區、15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乳城鎮,位於乳源瑤族自治縣的東南部,東臨武江區,西連東坪鎮,北與游溪、一六鎮交界,南鄰武江區。行政區域面積209.3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乳城鎮,位於雙峰山下,南水河畔,北枕雲門山,南瀕南水河,西倚雙峰嶺,東望鷹咀石,屬丘陵平原地區,海拔高程90米。

氣候

乳城鎮年平均氣溫19.8℃,年平均降雨量1750.3毫米,無霜期312天。

人口

截至2018年末,乳城鎮戶籍人口68143人。

經濟

2018年,乳城鎮工農業總產值31308萬元,同比增長3%,其中工業總產值19394萬元,同比增長4.3%,農業總產值11916萬元,同比增長1%;農村經濟總收入51236萬元,其中第一產業收入16186萬元,第二產業收入18162萬元,第三產業收入16888萬元;地方財政總收入3300萬元。

交通

乳城鎮位於縣城東南4公里處,距離韶關市區31公里國道323線、坪乳公路和京珠高速公路在鎮區交匯,素有乳源「東大門」之稱。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1992年,乳城鎮有電大1所、黨校1所、師範1所、進修學校1所、中學2所、小學3所、幼兒園4所,在校學生393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8.9%。 1997年,乳城鎮城內文化教育事業有:電大1所,黨校1所,師資進修學校(師範)1所,中學3所。完全小學3所,幼兒園4間,在校學生5206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9%;

文化事業

1992年,乳城鎮有文化娛樂場所51個。群眾文化生活有文學創作、書畫、攝影、舞獅、龍舟等。

1997年,乳城鎮廣播電台一座,平均每日播音7小時;電視台一座,電視發射台、轉播台二座,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2座,可收看中央、廣東、香港、乳源等地電視台節目;圖書館一座,新華書店1間,文化館1間。城內娛樂場所有51個,其中影劇院1間,工人文化宮1間、老人活動中心一間,文化室10個,錄像放影室12個,公園2座,城內有旅遊公司1間,賓館2座,以及旅館、招待所、酒家、餐廳飯店20間。

醫療衛生

1992年,乳城鎮醫療保健設施有人民醫院1所、民族醫院1所、防疫站1個、婦幼保健站1個。

1997年,乳城鎮城內醫療衛生事業有:醫院2間,診所5間(含牙醫),其中人民醫院內設2個部(門診部、留醫部),7個科(內科、外科、婦科、傳染病科、五官科、中醫科、醫技科),4個室(手術室、化驗室、理療室、急診室)藥房2個(西藥房、中藥房),藥庫1個,主要醫療器械設備有X光機、B超機、超聲波機、心電圖機、腦電圖機、腦血流圖機和手術、理療、化驗等器具齊全;留醫部設病床130張;醫藥公司1間,中、西醫藥門市部2間。

歷史文化

縣治文化

建縣始,縣城設在舊乳源鄉虞塘黃土嶺下,即今侯公渡鎮共和管理區羅屋村和老林屋村之間。明洪武元年(1368年),縣令張安仁徙縣城至洲頭津(今縣政府所在地)自始經歷了明、清、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至1989年共621年。

歷史事件

1949年10月初,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進軍廣東北部,廣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龔楚率軍政要員和保安團逃至乳城。10月7日上午,解放軍迫近乳城縣城,龜縮在縣城的國民黨軍與解放軍稍許交戰後,便倉皇向大瑤山逃竄.幾千名解放軍戰士宿營乳城和侯公渡。第二天越大東山,過牛尾嶺,南下英德追殲殘敵。

風景名勝

綜述

乳城有距縣政府辦公地點以東1公里有文昌閣古塔,以西600米有觀音堂——金峰庵(今為公園),以西1公里有溫泉。

文昌閣

文昌閣坐落在乳城鎮東端的乳江河畔,建於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塔高19米、周長18.6米、牆厚0.9米、底徑6米、項徑3.5米,青磚砌築,六角平面形,共7層,樓閣式結構,內外樓層一致,第二層起逐層縮短。歷時413年,為乳城鎮景觀之一。

乳城溫泉

乳城溫泉位於乳城鎮西500米。「湯泉春喜」為古乳源八景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溫泉3次修建,今有男、女大浴池各1個、單人池47個,水溫45℃,抽水量每小時約100立方米。乳城溫泉每次能容納洛客100多人次。

觀音堂

觀音堂又名金峰庵。位於乳城西500米的觀音山上。始建於明萬曆十一年(583年)。觀音山是一座孤墩,山上多為古木群,庵堂建于山頂,從山下登峰要拾台階百餘級。觀音山左旁是豐崗嶺,山下有溫泉:右鄰雙峰山,山腳乳江一水東流。庵堂四周古榕綠蔭婆婆,高20多米,最大徑圍14米。觀音山今闢為兒童公園。

著名人物

劉天錫

劉天錫,宋乾道三年(167年),乳源置縣始,「攝縣六政」,歷時四年,是乳源縣建制創始人。乾道七年,韶州知府周舜元特授「開乳元勛「木匾1塊。

視頻

乳源瑤族自治縣乳城鎮侯公渡鄭任安夫人紀念中心小學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