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雲端虛擬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雲端虛擬化

雲端虛擬化一種立基於網絡的運算方式。

簡介

在網際網絡剛興起時,人們習慣畫一朵雲代表網際網絡。於是便選用了「雲端」來代表這種立基於網絡的運算方式。一般人或許會認為雲端運算是一種新興的技術,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雲端運算並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概念。而在將這項概念延伸發展的過程里,再產生相應的技術。比如雲端虛擬化技術。關於雲端運算,「你只要想三件事,發電機=計算機;發電廠=資料中心;電力=運算」(黃亦筠)在還沒有發電廠的年代,想要用電的人就必須有一台發電機。在發電廠出現後,所有的電統一由發電廠配送,人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便利。第一,不用再煩惱發電機的採購及維修問題。第二,發電廠直接將電力送到家中的插座上,所有的費用都是由我們的用電量來決定。雲端運算的概念跟電力系統應用頗為類似,雲端概念出現前,我們所有的資料都必須儲存在個人計算機中,所有的運算工作都必須在個人計算機上完成處理,因此我們必須隨時更新硬設備及添購所需的軟件。另外因為所有的資料都儲存在個人計算機的硬盤中,所以我們還要擔心有可能因為個人計算機硬盤的損壞而使資料有消失或損毀的危險。在雲端概念出現後,這些問題大部分都可以迎刃而解。首先我們不必再因為擔心硬盤不夠大或運算能力不夠強而不斷加買或升級計算機軟硬件配備,因為所有的運算及儲存都是在服務端的資料中心完成,我們只須按使用量付費即可;這樣的運作模式下,使用者再也不會有花大錢買了軟件但使用頻率卻不高的浪費情形以及每隔兩三年就必須更新軟件的痛苦。這樣的情形就象是發電廠統一管理所有的電力,用戶只在需要時付費使用,「即使使用量一下增大,也不用再多買一台發電機了」。

評價

但就目前來看雖然有不少研究證明雲計算架構確實可為機構用戶創造相當多的效益,但根據調查報告顯示,仍有50%的公司用戶會擔心雲端所帶來的潛在數據安全問題,而更有超過1/5的人對其可靠性抱持着相當懷疑的態度。「機構用戶將重要的數據放在公有雲的風險太高,在目前其安全狀況尚未改善之前,還是以私有雲較為可行。而Gartner的分析也顯示,由機構用戶自行建置的私有雲,較能讓機構用戶所接受。但若要建構一套可用的私有雲,機構用戶本身在初期便需投入相當的費用來建構平台與其基礎架構。「這對資金有限的中小機構用戶而言,會是很沉重的負擔。」對此機構用戶IT人員在進行雲計算架構的規劃之初,就可先將雲的投資內容,概分為軟硬件資產投資(如電腦、儲存/網路設備、管理平台與終端授權費….等)、維護項目投資(工程師、新增設備的費用)與運作費用投資(如教育訓練、工作移轉)等三大區塊,以此簡化其成本問題處理時的複雜程度。以逐步擴充方式減少私有雲期初投資成本機構用戶在建構私有雲之初,由於對其服務內容與運作方式尚不熟悉,基於風險與成本的考量,多半會先以少量導入,或是在較不會影響機構用戶營運的部門來進行試行,待日後系統穩定後才予以逐步擴充。這表示私有雲服務架構,必須具備相當的擴充性。[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