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倍子(中藥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倍子
圖片來自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五倍子,中藥名。為漆樹科鹽膚木屬植物鹽膚木Rhus chinensis Mill.、青麩楊Rhus potaninii Maxim.或紅麩楊Rhus punjabensis Stew.var.sinica(Diels)Rehd.et Wils.葉上的蟲癭,主要由五倍子蚜Melaphis chinensis(Bell)Baker寄生而形成。具有斂肺降火,止咳止汗,澀腸止瀉,固精止遺,收斂止血,收濕斂瘡的功效。主治咳嗽,咯血,自汗,盜汗,久瀉,久痢,遺精,滑精,崩漏,便血痔血,濕瘡,腫毒。[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五倍子
漢語拼音:Wǔ Bèi Zǐ
別名:鹽麩葉上球子、文蛤、百蟲倉、木附子、漆倍子、紅葉桃、旱倍子、烏鹽泡
性味歸經:味酸、澀,性寒;歸肺、大腸、腎經
功能:斂肺降火,止咳止汗,澀腸止瀉,固精止遺,收斂止血,收濕斂瘡
主治:咳嗽,咯血,自汗,盜汗,久瀉,久痢,遺精,滑精,崩漏,便血痔血,濕瘡,腫毒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五倍子

拼音名:Wǔ Bèi Zǐ

別名: 鹽麩葉上球子、文蛤、百蟲倉、木附子、漆倍子、紅葉桃、旱倍子、烏鹽泡。

英文名: Chinese Gall, Chinese Nut-gall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Rhus chinensis Mill.[Schinus indicus Burm.;Rhus semialata Murr.;R.javanica Thunb.]2.Rhus potaninii Maxim.3.Rhus punjabensis Stew.var.Sinica(Diels)Rehd.et Wils.[R.sinica Diels]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綱目》:五倍子,宋《開寶本草》收入草部。《嘉佑本草》移入木部,雖知生於膚木之上,而不知其乃蟲所造也。膚木,即鹽膚子木也。此木生叢林處者,五、六月有蟲如蟻,食其汁,老則遺種,結小球於葉間,正如蛅嘶之作雀瓮,蠟蟲之作蠟子也。初起甚小,漸漸長堅,其大如拳,或小如菱,形狀圓長不等。初時青綠,久而細黃,綴於枝葉,宛若結成,其殼堅脆,其中空虛,有細蟲如蠛蠓。山人霜降前採取,蒸殺貨之,否

來源

藥材基源:為漆樹科植物鹽膚木Rhus chinensis Mill.、青麩楊R.potaninii Maxim.和紅麩楊R.punjabensis Steward var.sinica(Diels)Rehd.et Wils.等樹上寄生倍蚜科昆蟲角倍蚜或倍蛋蚜後形成的蟲癭。

採收和儲藏

角倍於9-10月間採摘,肚倍在6月間采,如過期則蟲癭開裂。采香後,用沸水煮3-5min,殺死內部仔蟲,曬乾或陰乾。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

  • 1.生於海拔350-2300m的石灰山灌叢、疏林中。
  • 2.生於海拔900-2500m白山坡疏林或灌叢中。
  • 3.生於海拔460-3000m的石灰山灌叢或密林中。

資源分布

  • 1.分布於全國各地(除新疆、青海外)。
  • 2.分布於山西、陝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雲南等地。

原形態

  • 1.鹽膚子: 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2-10m。小枝棕褐色,被銹色柔毛,具圓形小皮孔。奇數羽狀複葉互生,葉軸及葉柄常有翅;小葉5-13,小葉無柄;小葉紙質,多形,常為卵形或橢圓狀卵形或長圓形,長6-12cm,寬3-7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邊緣具粗鋸齒或圓鋸,葉面暗綠色,葉背粉綠色,被白粉,葉面沿中脈疏被柔毛或近無毛,葉背被銹色柔毛。圓錐花序寬大,頂生,多分枝,雄花序長30-40cm,雌花序較短,密被銹色柔毛;花小,雜性,黃白色;雄花花萼裂片長卵形,長約1mm,花瓣倒卵狀長圓形,長約2mm,開花時外卷,雄蕊伸出,花絲線形,花葯卵形;雌花花萼裂片較短,長約0.6mm,花瓣橢圓狀卵形,長約1.6mm;花盤無毛;子房卵形,長約1mm,密被白色微柔毛;花柱3,柱頭頭狀。核果球形,略壓扁,徑約4-5mm,被具節柔毛和腺毛,成熟時紅色,果核徑3-4mm。花期8-9月,果期10月。
  • 2.青麩楊: 落葉喬木,高5-8m。樹皮灰褐色,小枝無毛。奇數羽狀複葉互生,葉軸圓筒形,有時在上部的小葉間有狹翅;小葉7-11,具短柄;小葉卵狀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10cm,寬2-4cm,先端漸尖,基部多少偏斜,近圓形,全緣,兩面沿中脈被微柔毛或近無毛。圓錐花序頂生,長10-20cm,被微柔毛;苞片鑽形,長約1mm,被微柔毛;花白色,徑2.5-3mm;花梗長約1mm、被微柔毛;花萼外面被微柔毛,裂片卵形,長約1mm,兩面被微柔毛,邊緣具細睫毛,開花時先端外卷;花絲線形,長約2mm,在雌花中較短,花葯卵形;花盤厚,無毛;子房球形,徑約0.7mm,密被白色柔毛。果序下垂;核果近球形,直徑3-4mm,密被具節柔毛和腺毛,成熟時紅色;內含種子1顆。
  • 3.紅麩楊: 落葉喬木或小喬木,高4-15m。樹皮灰褐色,小枝被微柔毛。奇數羽狀複葉互生,葉軸上部有狹翅;具小葉7-13,無柄或近無柄,卵狀長圓形或長圓形,長5-12cm,寬2-4.5cm,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全緣,下面沿脈有細毛。圓錐花序頂生,長15-20cm,密被微絨毛;花小,雜性,白色;花暮裂片狹三角形;花瓣長圓形,開花時先端外卷;花絲線形;花葯卵形;花盤厚,紫紅色,無毛;子房球形,徑約1mm,1室,花往3。果序下垂;核果近球形,略壓扁,徑約4mm,成熟時暗紫紅色,被具節柔毛和腺毛。種子小。花期5月,果期9-10月。

性狀

性狀鑑別

  • (1)角倍菱形、卵圓形或紡錘形,長3-8cm,直徑2-5cm,具有不規則的角狀分枝。表面灰黃色或淡黃棕色,被灰白色軟滑短柔毛。質硬脆,破碎後中空,斷面角質狀,有光澤,信壁厚1-2mm,內壁平滑,有多數黑褐色死蚜蟲、黑色粉末狀蚜蟲卵及排泄物附着於內壁上,並時有1-2對游離於角倍中的白色絲團,絲團表面又附有多數蚜蟲屍體,內壁上附有白色粉霜狀或結晶狀的蠟祥物。氣特異,味澀。
  • (2)肚倍長圓形或紡錘形,略扁,無角狀分枝;表面暗灰黃綠色,有多數淺縱紋,柔毛較少;倍壁厚約3mm。以個大、完整、壁厚、色灰褐、純淨者為佳。經驗認為內壁布滿蚜蟲者為優。

顯微鑑別

  • 橫切面:表皮細胞層,往往分化成1-3(-6)細胞的非腺毛,長70-140μm,有時長達350μm。表皮內側為薄壁組織,薄壁細胞含有澱粉粒,直徑約10μm,多已糊化,並可見少數草酸鈣簇晶。內側的薄壁組織中有外韌型維管束散生,維管束外側有大型的樹脂腔,直徑可達270μm。
  • 粉末特徵:灰綠色至灰棕色。①非腺毛眾多,由1-6細胞構成,長70-350μm。②薄壁細胞含有澱粉粒,直徑約10μm。③簇晶較少,直徑約25μm。④導管螺紋直徑10-15μm。⑤樹脂腔都已破碎,樹脂快散在,黃棕色。

毒性

  • 小鼠腹腔注射100%五倍子煎劑0.25ml,均於12小時內死亡,減少為1/10量時則未見異常。豚鼠口服煎劑20g/kg,未見異常,皮下注射後,局部發生腐爛、壞死、動物表現不安,行動遲鈍,萎靡,食慾差,呼吸急促,24小時後死亡。鞣酸進入機體後幾乎全被分解為棓酸(Gallicacid)與焦棓酸,極大量則可引起灶性肝細胞壞死。
  • 小鼠腹腔注射100%五倍子0.25ml,均於12小時內死亡,減少1/10量時則未見異常。

五倍子鞣質按1.875mg/kg劑量給94隻小鼠皮下注射??,3天內死亡72隻。腸鼠口服煎劑20g/kg未見異常,而改用皮下注射??後,局部發生腐爛、壞死,動物表現不安並於24小時後死亡。鞣酸進入機體後幾乎全部被分解,但極大量亦可引起灶性肝細胞壞死。

化學成分

鹽膚木的癭主含五倍子鞣質。這些鞣質包括:1,2,3,4,6-五-O-沒食子酰基-β-D-葡萄糖(1,2,3,4,6-pen-ta-O-galloyl-β-D-glucose),3-O-二沒食子酰基-1,2,4,6-四-O-沒食子酰基-β-D-葡萄糖(3-O-digalloyl-1,2,4,6-tetra-O-galloyl-β-D-glucose),2-O-二沒食子酰基-1,3,4,6-四-O-沒食子酰基-β-D-葡萄糖(2-O-digalloyl-1,3,4,6-tetra-O-galloyl-β-D-glucose),4-O-二沒食子酰基-1,2,3,6-四-O-沒食子酰基-β-D-葡萄糖(4-O-digal-oyl-1,2,3,6-tetra-O-galloyl-β-D-glucose),2,3-O-二沒食子酰基-1,4,6-三-O-沒食子酰基-β-D-葡萄糖(2,3-bis-O-digalloyl-1,4,6-tri-O-galloyl-β-Dglucose),3-O-三沒食子酰基-1,2,4,6-四-O-沒食子酰基-β-D-葡萄糖(3-O-trigalloy-1,2,4,6-tetra-O-galloyl-β-D-glucose),3,4-雙-O-二沒食子酰基-1,2,6-三-O-沒食子酰基-β-D-葡萄糖(3,4-bis-O-digalloyl-1,2,6-tri-O-galloyl-β-D-glucose),2,4-雙-O-二沒食子酰基-1,3,6-三-O-沒食子酰基-β-D-葡萄糖(2,4-bis-O-digalloyl-1,3,6-O-g alloyl-β-D-glucose)。

藥理作用

  • 1.腺細胞的蛋白質被凝固引起分泌抑制,產生粘膜乾燥,神經末梢蛋白質的沉澱,可呈微弱的局部麻醉現象。鞣酸可與若干金屬、生物鹼或甙類形成不溶解化合物,因而用作解毒劑。過去用鞣酸治療燒傷(可結痂以保護創面,避免外界刺激,減少疼痛及體液喪失),因有很大缺點(可結成焦痂,遮蓋感染,妨礙正常組織之生長,特別是大量吸收可傷害肝臟等),現代外科已不再應用。鞣酸對正常小腸運動無甚影響,由於其收斂作用而減輕腸道炎症,故可制止腹瀉。如胃腸道中有細菌、毒物等刺激因素存在,不應使用鞣酸製劑。鞣酸多少可干擾食物之吸收(沉澱蛋白質),但在小腸之鹼性環境中,蛋白質可重新被釋出,因此食物或飲料中含少量鞣酸是無害的,但大量時如過度飲茶,可延緩食物之吸收。更大量甚至可引起刺激、腐蝕,特別在空腹時可導致疼痛、嘔吐、下瀉或便秘。
  • 2.抗菌作用: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以及傷寒、副傷寒、痢疾、炭疽、白喉、綠膿桿菌等均有明顯的抑菌或殺菌作用。五倍子除鞣酸外尚含有其他抗菌有效成分,主要分布在皮部,五倍子心的煎劑無抗菌作用。五倍子煎劑對接種於雞胚的流感甲型PR8株病毒有抑制作用,可能與其中所含鞣酸有關。100%煎劑用平板打洞法,對綠膿桿菌、痢疾桿菌、變形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腸炎桿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鏈球菌及肺炎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抑菌作用不是由於鞣酸的酸性,而是因其對蛋白有凝固作用;經乙醚提出鞣質後的五倍子液仍有抗菌作用。
  • 3.解毒:鞣酸能和很多重金屬離子、生物鹼及甙類形成不溶性的複合物,故可用作化學解毒劑。
  • 4.其他:鞣酸在胃腸道中難吸收,在通過胃腸道時水解成沒食子酸,沒食子酸無收斂作用,易被吸收並在體內分解。鞣酸在粘膜及創傷表面如被吸收過量,可導致肝小葉中心壞死。沒食子酸及其酯類能抑制緩激肽(Bradykinin)對豚鼠迴腸的收縮作用。

炮製

揀淨、敲開、剔去其中雜質。

鑑別

理化鑑別

取本品粉末0.5g,加水4ml,微熱,濾過。取濾液1ml,加三氯化鐵試液1滴,生成藍黑色沉澱;另取濾液1ml,加10%酒石酸銻鉀溶液2滴,產生白色沉澱。(檢查五倍子鞣質)品質標誌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55年版鞣質含量測定方法規定:本品含鞣質不得少於50.0 %。

歸經

肺;胃;大腸;肝;腎經

性味

酸;澀;寒

注意

外感風寒或肺有實熱之咳嗽及積滯未清之瀉痢忌服。

功能主治

斂肺;止汗;澀腸;固精;止血;解毒。主肺虛久咳;自汗盜汗;久痢久瀉;脫肛;遺精;白濁;各種出血;癰腫瘡癤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研末,1.5-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熏洗;研末撒或調敷。

複方

  • 1.清消吹散(《冉氏經驗方》),用治單純性口腔炎。
  • 2.玉液丹(《瘍醫大全》),用治走馬疳。
  • 3.金鎖正元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治真氣不足,元髒虛弱,四肢倦怠,關節酸痛,頭昏眩痛,目暗耳鳴,膝脛酸痛,不能久立,腰背拘急,不能俯仰,手足多冷,心胸痞悶,繞臍切痛,兩肋虛脹,水谷不消,呃逆噁心,飲食減少,氣促喘乏,心悸盜汗,遺精白濁等症。
  • 4.五倍子湯(《中藥臨床應用》),用治胃和十二指腸潰瘍。
  • 5.止痢方(《本草綱目》)用治瀉痢不止。
  • 6.治脫肛方(《本草綱目》)。
  • 7.止汗方(《本草綱目》)。
  • 8.治產後腸脫方(《婦人良方》)。
  • 9.治消渴方(《世醫得效方》)。
  • 10.治糞後下血方(《瀕湖集簡方》)。
  • 11.治牙出血方(《衛生易簡方》)。
  • 12.治漏胎方(《朱氏集驗醫方》)。
  • 13.治金瘡出血方(《聖濟總錄》)。
  • 14.五倍子散(《聖濟總錄》),用治一切腫毒。
  • 15.獨珍膏(《普濟方》),用治軟硬癤,諸熱毒皰瘡。
  • 16.神效驅風散(《博濟方》),用治風毒上攻,眼腫癢澀痛不可忍者,或上下瞼眥赤爛,浮肉瘀翳侵睛。
  • 17.治陰囊濕瘡方(《聖惠方》),用治陰囊濕瘡,出水不瘥。
  • 18.斂瘡方(《本草綱目》),用治瘡口不收。
  • 19.治皸裂方(《醫方大成論》),用治手足皸裂。

各家論述

  • 1.《本草拾遺》:治腸虛泄痢,熟湯服。
  • 2.《日華子本草》:治中藥毒,消酒毒。
  • 3.《開寶本草》:療齒宣疳NI,肺臟風毒流溢皮膚作風濕瘡,瘙癢膿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兒面鼻疳瘡。
  • 4.《本草圖經》:生津液。
  • 5.《本草衍義》:口瘡,以末摻之。
  • 6.《本草衍義補遺》:善收頑痰,解諸熱病。
  • 7.《本草蒙筌》:煎湯洗眼目,消赤目止疼,專為收斂之劑。
  • 8.《綱目》:斂肺降火,化痰飲,止咳嗽,消渴,盜汗,嘔吐,失血,久痢,黃病,心腹痛,小兒夜啼,治眼赤濕爛,消腫毒、喉痹,斂潰瘡、金瘡,收脫肛、子腸墜下。
  • 9.《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用於火傷及燙傷。
  • 10.朱震亨:五倍子,噙之善收頑痰,解熱毒,佐他藥尤良,黃昏咳嗽,乃火氣浮入肺中,不宜用涼藥,宜五倍、五味斂而降之。
  • 11.《綱目》:鹽麩子及木葉,皆酸咸寒涼,能除痰飲咳嗽,生津止渴,解熱毒、酒毒,治喉痹、下血、血痢諸病。五倍子乃蟲食其津液結成者,故所主治與之同功。其味酸咸,能斂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氣寒,能散熱毒瘡腫;其性收,能除泄痢濕爛。
  • 12.《本草經疏》:五倍子,《本經》主齒宣疳NI,風濕癬瘡,及小兒面鼻疳瘡者,皆從外治,取其苦能殺蟲,酸平能斂浮熱,性燥能主風濕、瘡癢膿水。五痔下血者,大腸積熱也。大腸與肺為表里,肺得斂肅,則大腸亦自清寧也。藏器療腸虛泄利;《日華子》主生津液,消酒毒;李時珍謂其斂肺降火,化痰飲,止咳嗽、消渴、盜汗,斂潰瘡、金瘡,收脫肛、子腸墜下者,悉假其入肺清金,收斂固脫之功耳。
  • 13.《本草求真》:五倍子,桉書既載味酸而澀,氣寒能斂肺經浮熱,為化痰滲濕、降火收澀之劑;又言主於風濕,凡風癬癢瘙,目赤眼痛,用之亦能有效。得非又收又散,又升又降之味乎?詎知火浮肺中,無處不形,在上則有痰結、咳嗽、汗出、口子、吐衄等症;在下則有泄痢、五痔、下血。脫肛、膿水濕爛、子腸墜下等症;溢於皮膚,感冒寒邪,則必見有風癬癢瘙,瘡口不斂;攻於眼目,則必見有赤腫翳障。用此內以治髒,則能斂肺止嗽,固脫住汗,外以治膚熏洗,則能祛風除濕殺蟲。藥雖一味,而分治內外,用各不同,非謂既能入肺收斂,又能浮溢於表,而為驅逐外邪之藥耳。書載外感勿用,義實基此。[2]

摘錄

中華本草

功能

斂肺降火,止咳止汗,澀腸止瀉,固精止遺,收斂止血,收濕斂瘡。

主治

  • 1、咳嗽,咯血:本品酸澀收斂,性寒清降,入於肺經,既能斂肺止咳,又能清肺降火,適用於久咳及肺熱咳嗽。
  • 2、自汗,盜汗:本品功能斂肺止汗。
  • 3、久瀉,久痢:本品酸澀入大腸,有澀腸止瀉之功。
  • 4、遺精,滑精:本品入腎,又能澀精止遺。
  • 5、崩漏,便血痔血:本品有收斂止血作用。
  • 6、濕瘡,腫毒:本品外用能收濕斂瘡,且有解毒消腫之功。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3-9g;入丸、散服,每次1-1.5g。外用:適量。研末外敷或煎湯熏洗。

不良反應

  • 1、五倍子的毒性主要與其所含的成分鞣酸有關,鞣酸對肝臟有一定毒性。局部應用五倍子提取物也有刺激作用。中毒症狀主要可見腹痛,嘔吐,瀉下或便秘,極大量內服可引起灶性肝細胞壞死。中毒常因內服量過大或藥不對症引起。
  • 2、對於毒性的防治,主要通過控制藥物用量,不宜超量過多。治療上無特殊要求,一般採取對症治療。

注意事項

外感風寒或肺有實熱之咳嗽及積滯未清之瀉痢忌服。

毒理作用

五倍子鞣質按1.875mg/kg劑量給94隻小鼠皮下注射,3d死亡72隻。給藥後3次取血測得小鼠血清ALT酶數值,均顯著高於生理鹽水組,肝臟組織形態檢查,可見大部分肝細胞壞死及變性。

相關論述

  • 1、《本草拾遺》:「腸虛瀉痢,為末,熱湯服之。」
  • 2、《本草綱目》:「斂肺降火,化痰飲,止咳嗽、消渴、盜汗、嘔吐、失血、久痢……治眼赤濕爛,消腫毒、喉痹,斂潰瘡金瘡,收脫肛子腸墜下。」「其味酸咸,能斂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氣寒,能散熱毒瘡腫;其性收,能除瀉痢濕爛。」

臨床應用

  • 1、治肺虛久咳,配五味子、罌粟殼等藥同用。
  • 2、治肺熱痰嗽,配瓜蔞、黃芩、貝母等藥同用。
  • 3、治熱灼肺絡、咳嗽咯血,配藕節、白及等藥同用。
  • 4、治自汗、盜汗,可單用研末,配蕎面等份作餅,煨熟食之;或研末水調敷肚臍處。
  • 5、治久瀉久痢,配訶子、五味子同用,以增強澀腸之功。
  • 6、治腎虛精關不固之遺精、滑精者,配龍骨、茯苓等同用,如玉鎖丹(《和劑局方》)。
  • 7、治崩漏,可單用,或配棕櫚炭、血餘炭等同用。
  • 8、治便血、痔血,配槐花、地榆等同用,或煎湯熏洗患處。
  • 9、治濕瘡流水、潰瘍不斂、瘡癤腫毒、肛脫不收、子宮下垂等,可單味或配枯礬研末外敷或煎湯熏洗。

相關配伍

  • 1、五倍子配地榆:五倍子味酸澀而性寒,其性收斂,長於收斂止血,並能清肺經浮熱而降火;地榆味苦沉降,酸澀收斂,微寒清熱,為清熱涼血,收斂止血之佳品。兩藥伍用,可增強收斂止血作用,同時,肺與大腸相表里,肺中浮熱得清,大腸亦自清寧。適用於便血、痔血等。
  • 2、五倍子配茯苓:五倍子酸澀收斂,入大腸經,有澀腸止瀉之功;茯苓甘平,甘則能補,淡則能利,長於健脾補中止瀉。兩藥配伍,一能健脾補中治其根本,一能澀腸止瀉治其標。適用於脾虛濕盛,瀉痢不止,久瀉便血者。
  • 3、五倍子配枯礬:五倍子外用,長於解毒消腫,收澀斂瘡;白礬煅後稱之為枯礬性收斂,善蝕腐肉、生好肉、燥濕濁、清熱毒、解瘡腫。兩藥合用,能收濕斂瘡,消腫生肌。研末加甘油調成糊狀,塗在有帶的紗布塊上,貼於糜爛處,可治療宮頸糜爛。
  • 4、五倍子配五味子:五味子斂肺滋腎,斂汗止汗,生津止渴,澀精止瀉;五倍子斂肺降火,斂汗止汗,澀腸止瀉。二藥參合,益腎固精,斂汗止汗,澀腸止瀉功效益彰。適用於氣虛自汗、陰虛盜汗諸證;肺虛久咳久喘諸證;大腸不固之久瀉久痢;男子精關不固遺精滑精、女子赤白帶下,崩漏諸證。此外,脫肛、子宮脫垂,以及各種內臟弛緩、下垂,亦可使用。

鑑別用藥

  • 1、五味子與五倍子:兩者不僅名稱相似,且功用亦相近,均味酸收斂,有斂肺止咳、斂汗止汗、澀精止遺、澀腸止瀉的作用,都可用於肺虛久咳、自汗盜汗、遺精滑精、久瀉不止等。然五倍子性寒又具清肺降火及收斂止血之功,可治肺熱咳嗽、崩漏下血、便血、尿血及外傷出血等;其外用能解毒消腫、收澀斂瘡。而五味子滋腎益氣、生津止渴、寧心安神,可治肺腎虛喘、津傷口渴及心悸失眠等。概言之,五味子與五倍子的功效相近,但五味子性偏溫,酸斂之中,尚有滋養之性;五倍於性偏寒,功專收斂,又能降火,而無滋養之功。
  • 2、烏梅與五倍子:二藥均為收澀藥,具有斂肺止咳,澀腸止瀉之功,用於肺虛久咳及久瀉、久痢。但烏梅酸、澀,性平,還具有安蛔止痛,生津止渴之功,用於蛔蟲引起的腹痛、嘔吐、四肢厥冷的蛔厥證及虛熱煩渴。五倍子酸澀收斂,性寒,寒能凊熱,既能斂肺止咳,又有清熱降火之功,故既能用於肺虛久咳,又能用於肺熱痰嗽。五倍子還具有固精止遺,斂汗止血之功,用於遺精滑精,自汗盜汗,崩漏下血或便血痔血。

相關藥品

痰咳淨片(散)、小兒健脾貼膏。

相關方劑

固沖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藥膳食療

五倍子燉雄烏雞:

  • 1、功效:斂肺、澀腸、固精、止血、解毒。適用於肺虛久咳、久痢、久瀉、脫肛、自汗、盜汗、早泄、遺精、便血、衄血等症。
  • 2、原材料:雄烏雞1隻,五倍子30克,姜5克,料酒10克,鹽5克,味精3克,蔥10克,胡椒粉3克。
  • 3、做法:將五倍子洗淨,雄烏雞宰殺後,去毛、內臟及爪,姜拍松、蔥切段。將五倍子、雄烏雞、姜、蔥、料酒同放燉鍋內,加入清水2800毫升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燉煮45分鐘,加入鹽、味精、胡椒粉即成。
  • 4、用法:佐餐食用,每日2次。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秋季摘下蟲癭。煮死內中寄生蟲,乾燥。生用。

炮製方法

  • 1、五倍子:取原藥材,敲開,除去蟲垢及雜質,搗碎。
  • 2、炒五倍子:取淨五倍子,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用時敲開,除去蟲卵。

保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飲片性狀

  • 1、五倍子:為不規則的角質樣碎片,有光澤,表面顯刮毛後痕跡。氣特異,味澀。
  • 2、炒五倍子:形如五倍子,表面微黃色。

常見偽品

混淆品:

紅倍花(五倍子花):為紅倍花蚜蟲Nurudearosea(Mats.)TsaietTang寄生在鹽膚木RhuschInensIsMill葉上的蟲癭。外形如花,基部作樹枝狀數次分枝,每一分枝的端部扁形膨大,青綠色,成熟時變為鮮紅,呈玫瑰色。[3]

參考資料

  1.  五倍子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五倍子中醫世家
  3.  五倍子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