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頭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頭鎮隸屬於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位於新安縣東北部,地處東經112°10′~112°19′,北緯34°42′~34°49′之間。東接孟津縣,西連城關鎮,南界磁澗鎮,北鄰正村鎮、倉頭鎮,東南與洛陽市西工區相交。東西長15千米,南北寬14千米,鎮政府駐地距新安縣縣城10千米,距洛陽市13千米,310國道、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鎮域面積88.96平方千米。

2017年,五頭鎮有常住人口51919人,主要由回、漢兩個民族組成。截至2020年,五頭鎮下轄有8個社區,2個居民委員會,24個行政村。

2012年,五頭鎮生產總值1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2.8億元,稅收入庫869萬元,財政收入413萬元,人均純收入7577元。2017年,五頭鎮有企業個數88個,工業企業個數65個,企業從業人員達1825人。[1]

歷史沿革

1947年8月,新安縣解放後,五頭為第四區人民政府,轄20個鄉,區政府先駐南嶽村。

1948年6月,五頭政府遷五頭村。1954年,五頭、磁澗2區合併建立第五區(磁澗區),轄23個鄉。

1956年1月,成立五頭中心鄉。

1958年8月,五頭、正村2鄉合併成立火箭(正村)人民公社。

1959年6月,設立五頭人民公社,轄25個生產大隊。

1984年1月,撤銷公社建制,改為五頭鄉。

1997年12月29日,五頭鄉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鄉建鎮。

行政區劃

2012年,五頭鎮轄五頭、倉上、河北等27個行政村,343個村民組,共1.47萬戶。

截至2020年,五頭鎮下轄有8個社區,2個居民委員會,2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於五頭村。[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五頭鎮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東北部,地處東經112°10′~112°19′,北緯34°42′~34°49′之間。東接孟津縣,西連城關鎮,南界磁澗鎮,北鄰正村鎮、倉頭鎮,東南與洛陽市西工區相交。東西長15千米,南北寬14千米,總面積88.9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五頭鎮屬於丘陵地區,海拔均在500米以下,地勢坡度較緩。

氣候

五頭鎮屬北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其特徵是春暖風多,夏熱多雨,秋爽日照長,冬長雨雪少,適宜農作物生長。全鎮年平均氣溫14.5℃,年均降水量624.5毫米。

水文

五頭鎮有金水河及其5條支流經過廟上村至尚莊村之間7個行政村,南北丘陵區水源較缺。

人口

2012年,五頭鎮總人口5.7萬人,其中農村人口5.56萬人,主要有回、漢兩個民族。

2017年,五頭鎮有常住人口51919人。

經濟

綜述

2012年,五頭鎮生產總值1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2.8億元,稅收入庫869萬元,財政收入413萬元,人均純收入7577元。2017年,五頭鎮有企業個數88個,工業企業個數65個,企業從業人員達1825人。

第一產業

金水河沿岸的梁村、倉上村、五頭村、河北村、王府莊村、寨前村、孫家坡村、二郎廟村、尚莊村9個村土地肥沃,灌溉方便,農業生產條件較好。南北兩嶺水源缺乏,農業條件較差,長期以來,農業產量低而不穩。

1984年,五頭鄉糧食播種面積6382公頃,畝產209千克,總產量2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全鎮農業收入837萬元,占總收入的68.1%。

2007年櫻桃種植面積666.7公頃,年產櫻桃6000噸。同時,發展中藥材、核桃、草莓、禮品瓜、牡丹等特色經濟作物1000公頃。

2010年,五頭鎮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358公頃,總產量2.4萬噸;種植大粒櫻桃樹1000公頃;特色經濟作物中藥材13.3公頃、核桃樹20公頃、草莓33.3公頃、禮品瓜20公頃、煙葉6公頃、牡丹20公頃等,這些特色經濟作物的種植,進一步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

畜牧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農村缺醫少藥、疫病猖獗,畜禽飼養業發展緩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五頭鎮政府採取保護、扶持、獎勵政策,加速畜禽飼養業的發展。

1996年,五頭鄉大牲畜存欄7357頭,豬1.46萬頭,山綿羊6894隻,家禽15.9萬隻。

2002年,五頭鎮大牲畜存欄4853頭,豬14162頭,家禽16.87萬隻,山綿羊1.56萬隻。

2004年年底,五頭鎮發展養豬專業村9個,養羊專業村12個,養牛專業村3個。党家溝村成立五正養豬專業合作社,生豬存欄2萬餘頭,年出欄7萬餘頭,帶領周邊群眾增收致富。

2012年,五頭鎮共發展百頭規模以上養豬專業戶150餘戶,肉豬存欄2.4萬頭,肉牛存欄2466頭,羊存欄1.37萬隻,家禽存欄31.1萬隻,兔存欄7956隻,禽蛋產量1435噸,肉類總產量3015噸。

2020年,五頭鎮種植櫻桃面積3萬餘畝,其中大櫻桃2萬畝。

林業

1994年年底,五頭鄉林果面積1000公頃。

2000年~2004年,五頭鎮對退耕還林全面進行補植補栽,新栽側柏5萬株、泡桐2萬棵、柿樹5000棵、楊樹15萬棵,涉及23個行政村,102個生產組,退耕還林補助款按時發放到農戶。

2005年~2010年,五頭鎮政府投資30萬元高標準完成磁(磁澗)五(五頭)段公路廊道綠化,投資10萬元,栽植樹木2萬餘棵,完成官嶺村、望頭村、蔡莊村、神堂村、胡溝村村莊綠化。

第三產業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五頭只有附近農貿集市,未有大宗買賣,糧食輸出僅達南麻屯。五頭街僅有糧行2家、雜貨6家、藥鋪2家、飯館4家、屠宰1家、染房2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私人商業逐步被取締。五頭鎮商業主要分布點以街道為主,個別村設有百貨店,有零星的貨郎挑,由人民公社社員入股成立五頭供銷社,擔負着全鄉群眾生產生活用品的供應。

1987年,五頭鄉有供銷網點23個,從業職工110人。

改革開放後,個體商業得到恢復和發展,供銷社由個人承包經營,私營商業異軍突起,市場繁榮,物價穩定,商業貿易異常興盛。

1997年,五頭鎮有各類商業網點319家,從業人數672人。其中個體戶316戶,供銷社(代銷點)23個,年零售額3264萬元。

2000年年底,供銷社基層網點27個,職工121人,多數實行租賃、承包經營方式。個體商戶發展到418家,從業人數613人,全年商品零售總額3740萬元,從事餐飲、旅遊、理髮、照相、修配等服務業180多家,從業人員805人。

2010年年底,企業及個體戶數1438家,從業人員8165人,年增加值3.34億元。

旅遊業

2010年~2012年,連續成功舉辦3屆新安縣櫻桃節,累計接待遊客25萬人次,

2012年,新安櫻桃溝景區啟動景區創3A工作,完成櫻桃商標註冊及中國櫻桃之鄉申報前期準備工作。同時,沿金水河兩岸規劃建設總投資2億元、占地46.7公頃,包含10千米金水河漂流、養馬道觀重建、黑色食品產業園、溫泉山莊、養馬水庫綜合開發、高科技蔬菜大棚等的休閒農業綜合開發工程項目。[3]

交通運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新安縣城至五頭的道路,由劉村折向東北,經楊家坡村、山神廟村、蔡莊村、大窪村、干榆坡村出東北界,入洛陽西北,全長20千米,可通馬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全鎮僅有牛車大路4條,總長度23.5千米,其餘是鄉間小道,坡陡路窄,彎急坎多,貨物運輸非常困難。

1974年前後,五頭人民公社投資500萬元,修建二級以工代賑五頭至郭峪公路。

1978年,五頭至郭峪段8千米路鋪成瀝青路面。

1981年,五頭至神堂段4千米鋪成瀝青路面通車。

1985年,五頭至大窪5千米鋪成瀝青路面通車。

1986年~2000年,五頭鎮先後改建硬化道路14條,長56千米;鋪設瀝青路5條,長32千米;擴建村道40條,長80千米,累計完成土石160萬立方米。其中長7千米的郭(郭峪)五(五頭)公路,路面由6米擴為12米,1992年動工,1995年鋪瀝青,歷時3年多,投工20萬個,投資30萬元。

1998年~2000年,五頭鎮先後改建、硬化道路16條,長67千米;鋪設瀝青路6條,長41千米;擴建村道48條,長110千米;累計完成土石180萬立方米。

2000年,貫穿五頭鎮全境的連霍高速公路建成通車。

2004年,"村村通"工程啟動,完成水泥路面硬化18.65千米。

至2010年年底,五頭鎮基本實現村村通、組組通,硬化道路120餘千米。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1978年,五頭鄉文化站成立,主要負責組織全鄉的群眾文化活動,保護文物古蹟。

20世紀90年代後,五頭鄉有曲藝隊5支,演員22人,常年在當地及外鄉、外縣演出。演出曲種主要為河洛大鼓、河南墜子等。

1993年,五頭鄉政府在原廣播設施的基礎上,投資5萬餘元,新建廣播信號轉播塔等配套設施,為村里裝調頻廣播喇叭總計500多隻,擁有農民電影放映隊7支,年平均放映電影250場,擁有電視機5100台,其中彩電600台。

1997年,五頭鄉電視機增加到8150台,其中彩色電視機2600餘台

2001年,新安縣政府撥款17.5萬元,五頭鎮政府投資28.5萬元,於2001年5月開工。

2002年10月,五頭鎮建成3層鎮宣傳、文化大樓,建築面積562平方米。內設大會議室、大活動室(有象棋、乒乓球、檯球、麻將)、老年大學教室(講種植、養殖等科技知識)、圖書室、儀器室、檔案室、辦公室、宣傳櫥窗等。

2004年年末,五頭鎮1.25萬戶基本上達到戶戶有電視機,並有大部分農戶接上了有線電視,有線電視覆蓋率達97%以上。

教育事業

私塾在五頭區域古已有之。至清末,過渡為小學堂。

民國初期,學堂改稱國民小學校。

1928年,五頭李家莊村群眾集資創辦回民子弟初小,後稱區立完全小學校,

1930年,區立完全小學校更名為縣立第六完全小學,有3個教學班,學生122人。

1931年,五頭創建金溪完全小學,班級6個,學生150人。

1949年,新安縣全縣教育進行整頓。在五頭設完全小學1所。

1956年,新建五頭初級中學。

1969年,根據"上高中不出公社,上初中不出大隊"的精神,各生產大隊增設初中班,五頭初中改為高級中學。

1982年,通過整頓,在五頭村設社辦中學和隊辦中學各1所,神堂村、堰寺溝村、金溪村、馬頭村各設初中1所。

1983年,五頭高中為全縣10所布點高中之一。

1985年,五頭高中為全縣5所布點高中之一。

至1985年年底,五頭鎮有高級中學1所、初級中學23所、小學59所。

1994年五頭高中轉為職業高中,後撤銷。

1997年,實施教育"兩基"大會戰,加大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整合優化教育資源,對中小學布局進行調整。五頭鎮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在公路沿線和人口相對集中的地段重建、擴建、改建3所初級中學,即五頭一中、五頭二中、五頭三中。學生按照就近入學的原則被劃片進入相應初中。

2000年年底,五頭鎮有初級中學3所,小學27所,在校學生9062人,教職工410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鞏固率98.6%,畢業率95%。另有學前班48個,入學兒童1260人。成人教育學校,共舉辦各種技術培訓班446期,培訓11180人次。

2012年年底,五頭鎮有初中2所,小學16所,教職工245人,在校學生5611餘人。

醫療衛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五頭鎮區域人民對疾病的醫治主要靠民間中醫,治病用藥主要是中草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初步改變了當地缺醫少藥的狀況。

20世紀50年代,五頭建立了一些農村衛生室,從業人員進行專業培訓,衛生室配備有西藥片、針劑、注射器等,可對一般疾病進行治療。

1981年之後,農村衛生室大都由私人承包。

至2000年年底,全鎮有農村衛生室44所,農村醫務人員94人。

2009年,五頭鎮全部完成(省級)標準化衛生室建設,村醫享受國家補助,按服務人口每人27元進行發放。

2010年,五頭鎮有農村衛生室27所,農村醫務人員104人,其中有行醫證人數92人,有醫師資格證12人;鎮衛生院總資產548萬元,其中固定資產406萬元,萬元以上設備29台(件),建有病房樓2棟,門診樓1棟,年末房屋面積3253平方米,開始實施冬季取暖工程,當年總診療20250人次、住院人數1588人。

2012年年末,五頭鎮居民健康檔案建檔人數5.68萬人,年內0~6歲兒童國家免疫規劃接種9380人次,年末孕產婦健康管理人數560人,居民平均壽命達70歲。[4]

歷史文化

寶真觀,又名養馬觀,初建於唐貞觀初年,距今有1300年歷史,後被多次修繕,根據觀內碑文記載,寶真觀在明代正德九年(1514年)、清代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宣統三年(1911年)都曾被重修。

寶真觀背依猶龍寨,面對金溪河,以戲樓為中軸線,觀內文昌殿、老君殿、玉皇殿、三皇洞、斗母閣五重建築,錯落有序地依地勢高低分布。

寶真觀現存建築10座,共27間。其中老君殿面闊3間10.5米,進深3間8米,前沿有斗拱5朵,其中柱頭輔作2朵,補間輔作3朵。玉皇殿外磚雕匾額依稀可辨;殿中屋頂上昔日彩繪雕刻的牡丹圖紋仍舊清晰可見。老君殿後牆上鑲嵌有石碑七通,記載寶真觀的歷次重修情況

在2007年4月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新安縣文物局發現了寶真觀內碑刻《重修老君殿、玉皇殿、斗母閣、山門、廟院四周碑記》,此碑記載:"斯觀建立千有餘載,左青龍,右白虎,古柏羅列。金水環抱。風氣攸萃之地,較他處之洞府仙境更為清幽,此蓋唐太宗之遺蹟,何可廢也。"該碑刻顯示,此觀創建於唐貞觀初年,距今已有1300餘年歷史。

2017年12月11日,新安寶真觀被列為洛陽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榮譽稱號

2018年11月,在由市旅遊發展委員會、市農業局、洛陽廣播電視台聯合推出的《河洛名鎮》評選大賽上,新安縣五頭鎮獲得"洛陽市2018年度河洛名鎮"殊榮。

2021年8月,榮獲2020年度洛陽市文明村鎮。

2021年11月10日,被農業農村部推介為2021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鎮。

2021年11月10日,五頭鎮(櫻桃)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第十一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