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尺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尺道是中國戰國時代修築的一條連接中原、四川雲南的通道。秦國蜀郡太守李冰採用積薪燒岩的原始辦法,開山鑿岩,開通了此條道路。因路寬五尺,所以稱為「五尺道」。[1]

中文名: 五尺道

外文名: Wuchidao

又 名: 滇僰古道

類 別: 古商道

起 止: 蜀南(今四川宜賓)到滇池

歷 史: 始建於秦朝

意 義: 雲貴與蜀的重要商道

簡介

五尺道從蜀南下經僰道(今四川宜賓)、朱提(今雲南昭通)到滇池,由於道路寬僅五尺,故史稱「五尺道」。這條道路儘管狹窄,卻和秦始皇在全國其他地區興修的寬達五十步的「馳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是雲南與蜀的重要商道。

地理位置

現存五尺道主要位於四川宜賓和雲南昭通等地,如鹽津縣豆沙關,唐袁滋摩崖石刻就在五尺道旁崖壁上。在筠連塘壩,極少數古道當代還在發揮作用。

筠連縣在川滇交界的武德鄉「幺店子」一帶,發現一處古色古香、長約200多米的秦「五尺道」。其中保存較為完好的一段長約50多米,寬約兩米,為典型的秦「五尺道」遺蹟。據介紹,新發現的這段秦「五尺道」,由石灰岩石板鋪就。石板歷經滄桑歲月的洗禮後,留下的騾馬印痕和人行走後留下的印痕等清晰可見。

歷史

五尺道始建於秦朝,現殘存長約350米,道寬5尺,每級尺階寬窄高矮不等。從關河東岸上緣三曲而至摩崖,路面留有馬蹄痕數十個。五尺道,自秦以來,就是滇川的必經要衝。北起宜賓、南至曲靖,途經鹽津、大關、昭通、威寧、魯甸、宣威等縣,唐樊綽《蠻書》稱之謂「石門道」。

當時吸引巴蜀人到西南夷地區的一項重要貿易是「僰僮」販賣。「僰僮」出自僰道縣,因而僰道縣成為蜀賈販賣「僰僮」的主要地區和通商貿易地。從蜀到僰道的道路早已經存在,到漢代稱為「僰青衣道」:由蜀出發,沿着青衣江水而下,經過夾江至樂山,又循岷江而下至僰道。青衣道至宜賓後分途:一為南夷道,即從僰道繼續南行至夜郎(今貴州安順)地區,再往南可至當的廣東南海;另一條接着秦代修築的五尺道,通往滇池地區。漢武帝時唐蒙又「鑿石開閣,以通南中」,將五尺道加以整修擴建,形成由僰道南下,過石門(今雲南鹽津豆沙關)到朱提,然後經由味縣,到達滇池地區的官道。又因為這條道路以朱提樞紐,故又稱為朱提道。五尺道經由的地區山高水險,道路十分艱險,當時行人說其道「盤蛇七曲;盤羊、烏櫳,氣與天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