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親愛的生命(雷切爾·克拉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失去與告別這堂生命課,無論早與晚,每個人終是要學習的。

臨終者的恐懼往往不是來自對死亡的恐懼,而是對生命盡頭的恐懼。面對已知的迫近的告別,如何活在當下、享受生命,是生命最後的課題。

「在我的工作中,整整一周沒有患者去世的情況少之又少。」她是比死神先一步宣判死亡的人。在成為一名安寧療護(臨終關懷)醫生之前,蕾切爾·克拉克是一名電視節目記者和製作人,曾遭遇車禍,親歷恐怖襲擊,在非洲戰亂中與子彈擦肩而過……經歷太多生死之後,她決定像父親一樣成為一名醫生,去幫助更多人。

本書記錄了作者的工作日常:照料、撫慰那些即將不久於世的病人及其家人,幫助他們從容地面對死亡與告別。書中還記錄了作者照顧和送別患癌症父親的經歷。

這本書幫助我們思考,當我們面對親人遭受病痛折磨和瀕死掙扎時,如何不害怕、不焦慮、不慌亂,如何給予他們最大的尊嚴與安慰。它也讓我們自己找到面對離別和傷痛時的勇氣。

★一部讓人重新思考生命意義、愛與失去的療愈之書。

「與死亡為鄰」的安寧療護醫生對個人生命體驗與職業生涯的回憶和反思,展現生命的脆弱、渺小、倔強和美好,探討經歷痛苦、死亡、失去之後的生命的意義,以及其中的愛、勇氣、憐憫、關懷。

★活在當下的力量

這本書中告訴我們,無論是身處病痛和瀕死苦難中的人,還是他們的親人、愛人,唯有活在當下,過好每一刻,給予身邊人更多愛和安慰,才能擁有面對苦難和死亡的勇氣。

★令人感動卻不感到沉重、傷感

雖然是臨終話題,但這本書並不讓人感到沉重和傷感,甚至有時候還會讓人會心一笑。作為一名安寧療護醫生,作者需要誠實、現實和機智,才能讓患者和家屬明白,死亡即將來臨;她也需要有頑強的樂觀主義,才能讓他們在最後的時刻享受生命的美好

★如何安慰和照料即將離世的親人?書中有一些具體方法

作者在照顧患癌症父親和其他患者過程中的一些具體方法,以及全書結尾列出的一系列操作指南,都能很好地幫助我們在關鍵時刻不慌張、不焦慮、不害怕,能夠很好地理解家人的意願,幫助他們有尊嚴、安寧地走過最後的時光。

【一份讀者評價】

這本書讓我恢復了對自己和人類的信心,對此我感激不盡。作者揭開了死亡的神秘面紗,並用優美的筆觸描寫了即使我們自己、我們所愛的人終將面對死亡,但我們依然能夠充分享受生命。這本書的風格是真誠、坦率、詩意和迷人的。作者的敏感、知識和寫作技巧讓我對自己一生的所有時刻都感到懷念,不僅僅是那些積極快樂的回憶,還有我遭受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壓力或不快樂的時候,因為她證明了,每一種經歷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即使我們即將死去,我們仍然可以帶着尊嚴和愛離開這個世界。

在評論《親愛的生命》時,我多次提到了死亡,但我想說的是,這本書沒有任何傷感或聳人聽聞的內容,而是一首獻給人類、生命、愛和友誼的富有同情心的情詩。我認為雷切爾·克拉克是個天才,因為《親愛的生命》感動了我,幫助了我,讓我為活着而高興。

作者簡介

[英] 雷切爾·克拉克(Rachel Clarke)

英國安寧療護醫生、作家。

她曾在牛津大學攻讀政治、哲學及經濟學專業,後成為一名電視時事紀錄片記者。2003年,她開始在牛津大學攻讀醫學學位,並在2009年時獲得初級醫生資格。

她現已出版包括本書在內的三本非虛構作品,另外兩本分別是《你的生命在我手中》(Your Life in My Hands,2017)、《奪走呼吸》(Breathtaking,2021)。

原文摘錄

在殯儀館,一切都柔和而優雅。死亡喬裝打扮,被印花棉布和花瓣牆紙所掩飾。我被帶到父親所在的房間裡,發現自己對這裡的溫柔無限感激。我的心怦怦直跳,此時我最不需要的就是任何赤裸裸的驚嚇。我深吸一口氣,打開門進入房間。 在我有意識之前,我已經跌坐在地板上了。第一眼見到他,我的雙腿就像被切斷了一樣,我靠着手和膝蓋俯身在地上,抽泣到無法呼吸。他身上穿着出席婚禮時最愛的西裝,炭黑色的衣服顯得他穩重而利落。他佩戴的領帶上有着皇家海軍軍醫獨有的領章。這一切,他葬禮上的每一個細節,都是他在死之前就已經計劃好的。經驗老到的工作人員將爸爸的手整齊地交疊放平,他在死前掙扎呼吸的雙唇也已經被合上,看上去很安詳。他的眼皮合上,頭髮梳得整整齊齊。我知道這一番修容背後用了怎樣的技巧,但是這些都無關緊要。可以說,爸爸幾乎就是沒得癌症時的樣子。原來,死亡中真的蘊含着重生。 我所能想到的——如果這種衝動猛烈的痛苦還能被稱為思考——是我離開這個房間的那一刻,我將永遠、永遠再也見不到我的父親。「爸,」我哭了,「爸爸。」我情不自禁地捏他的手,親吻他的唇、他的臉頰、他的眉毛、他的頭髮、他的指尖。我不在乎他全身冰涼,又或者他的身上塗了蠟。我才不管他今天早上還被床單包裹着躺在冷凍櫃裡。我只想和他靠得更近。我發現自己想爬進棺材躺到他身旁。我甚至這麼考慮過,但只是一瞬間的瘋狂,很快就消散了,因為我想到一個成年女子試圖爬進父親棺材時那崩裂的木頭和強烈的羞恥。 這就是了。最後一幕,永恆的別離。如果可以的話,我願意在這裡待上一整天,儘可能地拖延看爸爸最後一眼的時間。但我沒有這麼做,我不情不願地走出房門,頭向後望向敞開的棺材,試圖把他的臉深深印到我的腦中。 我們總對醫生提出矛盾的要求。我們希望他們充滿人性,富有同情心,關懷患者,但僅僅到某一程度而已。我們同時也希望他們具有某種程度的冷漠,能夠衝鋒陷陣,解決危機,例如,驟停的心臟、壓碎的四肢、眼前窒息的兒童,希望他們能夠毫不畏懼地繼續前進,壓制所有的本能。

書評

不知道是不是疫情原因,最近出版了很多關於死亡的書。死亡是人生必須要經歷的,作者花了半輩子與臨終和死亡打交道。

如今越來越多的醫生開始質疑,對死亡過度干預,81歲的瓊瑤立下遺囑:千萬不要被「生死」的迷思給困惑住!

「不論我生了什麼重病,不動大手術,讓我死得快最重要!在我能作主時讓我作主,萬一我不能作主時,照我的叮囑去做!不把我送進「加護病房」。

不論什麼情況下,絕對不能插「鼻胃管」!因為如果我失去吞咽的能力,等於也失去吃的快樂,我不要那樣活著。不論什麼情況,不能在我身上插入各種維生的管子。尿管、呼吸管、各種我不知道名字的管子都不行!

我已經註記過,最後的「急救措施」,氣切、電擊、葉克膜……這些,全部不要!幫助我沒有痛苦的死去,比千方百計讓我痛苦的活著,意義重大!」


在作者雷切爾·克拉克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她總是追隨着醫生父親,父親身上作者看到了醫生一種不同的,更安靜的行醫方式。

當雷切爾·克拉克長大成為了一名臨終關懷醫生後,她在工作中學到的是:即使患者馬上就要去世,但作為一名醫生,遵循基本的人性,心懷關切,給患者以安慰。

在英國臨終關懷被稱為「緩和醫學」,在工作中,緩和醫學的工作充滿混亂,一片狼籍,但醫生們是一群最了不起的人,他們無法迴避現實和生命的無常,卻一如既往地去生活、去愛。


我們今天還活着,明天可能就要離去,生命無常的可怕本質太過悲涼,讓人不願去面對。

作為一名醫生,醫生的命運在不知不覺中註定。在病人生命的最後一夜,需要的僅僅是一個能夠儘可能,在生命最後時刻讓病人感到舒適和保有尊嚴的人。

剛開始做緩和醫生時,雷切爾·克拉克希望能讓患者起死回生,經常會對着一具屍體猛攻。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後,雖然依舊是經驗不足,但她慢慢明白,患者已經徘徊在生死之間,沒有時間可以浪費。

在接受了無論多麼努力,患者都會不可避免地死去,這個事實後,作者陷入了人生中最孤獨的一段時光。心理疏導、專業諮詢、情感支持,這些標準流程在大多數英國醫院裡都沒有設置。

在工作中作者保留了臨終關懷的仁慈,漸漸意識到,說出口的言語比治療更重要,又是甚至能改變生命。言語是醫生建立信任、減輕恐懼、釋放憐憫……重要的手段。


世界衛生組織對臨終關懷的定義:「臨終關懷指的是一系列照護方法,它通過運用早期確認、準確評估和完善治療身體病痛及心理和精神疾患來干預並緩解患者的痛苦,以此提高罹患威脅生命疾病的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質量」。

在中國我們將臨終關懷、舒緩醫療、姑息治療等統稱為安寧療護,是指為疾病終末期或老年患者在臨終前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關懷等服務,幫助患者舒適、安詳、有尊嚴地離世。

我們每一個人的每一次呼吸都是在走向死亡,就像時鐘在無情地嘀嗒轉動。所有人的生命都有意義,但生命盡頭的意義顯得更加特別。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