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人生算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AI技術不再是單一服務於人類的工具,而將與人的命運息息相關。種種「黑科技」刺激着文明進步,也潛移默化地改變着我們的認知結構與生命歷程。人類有史以來的一切「瘋狂」與「日常」,都將隨着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被顛覆、重構。

新的生殖科技將如何在不同的時代改變人類的生育方式,應對隨之帶來的倫理、心理和哲學衝擊?

AI能否進行攝影藝術創作,又如何與觀看者之間形成新的互動聯繫?

當人進入AI的愛情圖靈測試遊戲,將如何撥開雲霧覓得真愛?人類對愛的定義在機器時代是否仍然成立,機器懂得愛嗎?

在暴力成為日常的世界,AI如何通過製造恐懼來控制人類的行為?

當交易與支付完成數字化,區塊鏈以無法想象的方式改變人類社會時,一場黑客攻擊將如何影響每一個人?

工業革命以來習慣異化的人類,在技術的又一次洪水面前會否再度踏上「諾亞方舟」?AI打開的新世界大門,是通往理想家園,抑或指向毀滅的深淵?

6篇小說,6個概念,6種未來。作為科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陳楸帆為我們描繪了在或近或遠的未來,人類正面臨的和可能遇到的挑戰。

作者簡介

陳楸帆,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及藝術系雙學位,科幻作家、編劇、譯者。世界科幻作家協會(SFWA)成員,世界華人科幻作家協會(CSFA)會長,Xprize基金會科幻顧問委員會(SFAC)成員。曾多次獲得星雲獎、銀河獎、世界奇幻科幻翻譯獎等國內外獎項,作品被譯為多國語言,在許多歐美 科幻雜誌均為首位發表作品的中國作家,代表作《荒潮》《未來病史》等。曾在Google、百度及科技創業公司諾亦騰有超過十年的管理經驗,現為傳茂文化創始人,聚焦泛科幻領域的IP開發、科幻科普傳播,以及科技與文化藝術產業的跨界合作。

原文摘錄

他們告別三足烏的營地,騎着巨大鹿型生物,穿越在時間與重力共同作用下崛起的野性王國。這個王國的歷史遠離人類理性,卻又飽含人性投射其上的混亂、情慾、禁忌與未知。在每一處遠早於典籍與法律浮現秩序之地,山與水分化律動,交融統一。掩埋其間的屍骸與財富,見證着人類如何源自荒野,又以另一種形式回歸,無數生靈築巢於此,繁衍不息。 「從生存算法到遺傳算法,再到心智算法,像一座金字塔,每一層都建築在前一層之上,心智算法就在最頂層。它決定了你如何感知世界、認知態勢、決策以及採取行動的整個過程。不像生存算法和遺傳算法,心智算法在整個人生中一直不斷地自我更新迭代。爸爸總說,人生就像滾雪球一樣,最重要的是找到足夠濕的雪和足夠長的坡。」

書評

和楸帆認識大概有近十年了,大家都生活在地球村的不同角落,未見過面,但卻在網絡上彼此熟悉起來。聊得最多的是那些好看的文字和好聽的音樂;他幫我確認過一分版權合同;《荒潮》出版的時候,我把這本書作為結課禮物送給本科班學生,他要去了點名冊,專門給每一個小朋友簽名並寫上不同的祝語。毫不掩飾地說,他的文字我向來是喜歡的:架構緊湊、寫得也很乾淨利索。每次寫文章提及他的作品,總會有一種老友重逢的感覺。

多年的閱讀讓我喜歡在不同的科幻作家之間進行對比和橋連。我把科幻作者分為三個大類,有些是純屬技術工程師,他們的寫作更熱衷於技術和想象世界的架構,而非哲學和道德思想,例如拉里.尼文和哈爾.克萊門特;有些是純屬于思想家,先放一個世界觀和道德價值體系,再來構建技術和世界內核,例如勒古恩.厄休拉。這是兩類極端,另外一種就是混合體系的科幻作家,這一類中以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劉慈欣、王晉康為代表,從技術控滲透到世界觀,先外后里,世界觀是先驗的技術世界的副產物;而另一類是相反的由內而外,通過一個預先排演的世界觀和道德思想演化,來構建一個符合這個形而上框架下的技術世界。這是我尤其喜歡的小眾類型,在我看來在這個領域中成為璀璨明星的作家是配得上「偉大」這個詞的,例如菲利普.迪克;威廉.吉布森;尼爾.斯提芬森和羅伯特.西爾弗伯格。而國內作家中,韓松和楸帆一直是我認為國內在這個小眾領域中走得最為義無反顧的頑固分子。

實事求是地說,印象中楸帆的寫作軌跡中是在07年的《遞歸之人》後,這哥們的寫作開始具有濃厚的個人色彩,那種實驗主義寫作傾向越發強烈。初期的寫作似乎還是在嘗試着尋找自己的特點和敘事風格,而在那一年之後的文章中我越發清晰地看到他在傳統科幻和主流文學敘事風格中的掙扎和不斷嘗試。他有一本最早的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中短篇合集冊子《薄碼》,這本很容易被人忽視的小冊子是集中了解他2012年之前創作的最佳讀物。

再後來,他的《荒潮》來了。

《人生算法》是楸帆的有一本新書。關於楸帆的寫作,這篇小文章就不贅述討論了,目前國內外坊間也好,還是專業圈內人士也好,有很多關於他的文章。而下面的文字僅僅是站在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去談談這本新書。

而眼下,在網上看到的新聞和消息,感覺他在不同領域的跨界,逐漸在跳脫原有刻板固定的科幻作家的定位,更像是Kevin Kelly那種路數的未來學家。他近幾年在主流文學雜誌上發表文章,也似乎在證明和表達,他並不贊成科幻文學是一種獨立小眾文學的傳統定位,而當下世界的發展語境,充分說明了「科幻才是最大的現實主義」。

我從未和他私下聊過他的寫作和創意人生,也幾乎不太看那些評論他文章的採訪和專欄文章。我喜歡我所理解的這種閱讀體驗,我喜歡這種我眼中的楸帆的寫作風格——可能楸帆自己也未必贊同,但是作為讀者的主觀閱讀體驗,我對自己的閱讀趣味有屬於自己的界定。楸帆的寫作風格,是先世界觀再具象化的科幻小說典型。整個故事的搭建和細節的處理,都是服務於頭頂上的那個世界觀體系,他把所有的關于思想、道德和人類認知的想法都拋在一個想象的空間中,讓那些故事和人物去實現他們的自我演化。他更像是個記錄者和觀察員,筆下的世界其實只是一個自我演化的過程,一個在頭腦叢林中優勝劣汰之後的定型,而一切的內驅動力只是那些植根於他對於技術和人性的思考。這一點上他和以劉慈欣為代表的傳統科幻作家極為相似;而他的語言風格和敘述邏輯,則在突破傳統科幻小說的時候,變得與眾不同起來。

《人生算法》作為短篇小說合集,是近幾年來楸帆在文本結構和故事內核方面,進一步展開他文學試驗的集中範本。和之前出版過的幾本書相比,這本書太另類了,語言更乾淨,結構更實驗主義,而內核越發詭異,當然世界觀還是一如既往是那個陳楸帆的世界觀——他對這個世界本質上是不太信任的,似乎他不太像劉慈欣那麼樂觀,也不像韓松那麼隱澀。所有的故事都是關於人類發展和個體進化的不同面相,技術和人性永遠都是他樂此不疲的寫作中心,人類社會的發展的終極形態就是一切回歸到起點,還是那種充滿星辰大海的理想終點——楸帆不知道,他可能希望自己故事裡面的人物知道,他可能希望讀者也通過這些故事知道,但是那個未來世界還是如霧面鏡子一般,有輪廓但依舊不清晰。

《這一刻我們是快樂的》

[故事概述]紀錄片腳本式寫作,講述了一個關於性別和生育的故事,新人類的出現重塑的僅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性與生殖的定義,還是在重新定義整個人類對於世界和自身的認識?

全書第一篇文章,在我看來最猛的一篇小說。不清楚出版社的套路,全書的同名主打也應該選這一篇。採用紀錄片腳形式寫作的科幻作家,全世界都沒幾個,而能寫得有模有樣擺得上檯面的就更是屈指可數了。特德.姜和劉宇昆是個典型代表,現在有了陳楸帆。我是很喜歡S.A.阿列克謝耶維奇和斯特茲.特克的非虛構寫作的,那種「錄像機寫作」方式簡單直接,卻對讀者內心最為衝擊有力。這篇文章同樣借用了非虛構寫作技巧,討論了科幻文學中最為經典的一個哲學主題——「什麼是人類?」兩性的界定、人性的界定、人類社會本質上的虛偽和真誠的矛盾共同體、基因技術、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不平衡…這是一個很容易寫成四不像的故事,料很猛很足,但太過於考驗寫作者的駕馭能力。而讓我覺得作者聰明的地方在於,這種「錄像機寫作」的方式是最好的整合所有素材的方式。故事本身跨越了人類生理和物理的邊界,旁觀者的視覺,沒有評斷、沒有煽情甚至沒有任何旁白的註解,所有的故事讓其沿着時間線自由發展。在眾多的中文科幻小說中,這篇文章是足夠震撼的,如果說楸帆多年來掙扎於寫作的創新和突破,這篇文章足以證明他至少已經遠遠超越了他過去的自己了。閱讀過程中,甚至有種感覺覺得這哥們就是為Netflix專門寫的故事腳本。

評分推薦:五星

《美麗新世界的孤兒》

[故事概述]一個冬眠復甦的人類來到未來世界的故事,而這個新人類的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僅僅是虛擬的海量數據和算法。人和算法的人生觀、世界觀如何自洽?這種矛盾如何解套?

故事用的是敵托邦的老梗:冬眠艙加未來世界,服從加反叛的的套路。中文寫作能用把這個敵托邦內核寫得本土化、至少不那麼西化的——劉維佳的《高塔下的小鎮》是個標杆。而楸帆的優勢在於語言和寫作文字。鏡頭感極強的敘事風格讓這個故事顯得靈巧許多。而文中的杜若飛和晶晶,更像是技術時代《大話西遊》中的至尊寶和紫霞。另外,故事讓人很自然地聯想到約翰.溫德姆的《重生》。

評分推薦:四星

《雲愛人》。

[故事概述]一個講述AI時代的《愛的算法》,一個基本上和電影《Her》講述同樣主題的故事。文章拋出是當下我們社會最具時代性的問題——如果我愛的僅僅是0和1的算法;如果我愛的是機器怎麼辦?

這已經不是傳統關於愛情定義的討論範疇了。故事有趣的地方在於,會讓人擴散思考——什麼是愛?愛只能定義在人類種群中間,還是可以跨物種。如果愛這種人類社會最具有代表性的非理性特徵,最後可以被理性的信息算法所替代,那定義人類的是什麼?

評分推薦:四星

《造像者》

[故事概述]講述了一種通過數字算法讓人產生情感反饋的攝影技術。主觀的情感世界究竟能不能被理想的虛擬信號和算法來完全演繹呢?情感大廈支撐的人類世界,精神世界的豐滿,會否成為人類保留自身屬性最後的伊甸園?

是全書中另一個獨具特色的故事。我以前寫過一篇《戲殤》講述未來電影世界中,實景演員可以完全被AI虛擬完全代替的故事。而這個故事講述的是攝影術。人類社會的藝術世界和審美體系中,技術向來都是外來物,從詩歌文學到繪畫雕塑再到音樂戲劇,從古希臘到莎士比亞,技術尤其是機械技術的發展在藝術的發展歷史中向來都只是附庸而非主角。藝術是人類主觀感受先於客觀技術的典型。而20世界之後攝影和電影成為人類社會藝術發展中,新的一種類型,一種主觀感受和客觀技術相互融合彼此受制的混合體。楸帆的故事中,冰冷的技術操控背後是滾燙的情感內心世界——進一步,如果數學、算法、人工智能能夠完全模擬和操控人類的主觀世界,尤其是情感世界——愛與恨,驚喜和悲傷,生與死的宏大和遼遠…人類社會的主題最終演化成0和1的博弈,我不知道這種結局是不是人類社會真正想要的。

評分推薦:五星

《人生算法》

[故事概述]一個可以被AI算法不斷推到重來的人生故事。

本故事是全書的同名主打。Rewind的陳楸帆版本。布萊克.克勞奇的《人生複本》、羅伯特.索耶的《未來閃影》以及肯恩.格林伍德的《倒帶人生》,都是在講述這個主題。人類果然是十分容易後悔的生物,我們有一種最為有趣的秉性就是對於未知可能性的欲望和好奇。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應該有過「假如一切可以重來」的幻想。而楸帆只是把這種平行時空、人生重來的點子寫得更具技術感和本土化。和前面的幾篇文章相比,算法不僅可以決定主觀的情感、決定人的生死,甚至可以確定人是否有權利可以重塑人生推翻重來。故事最大的亮點在我看來,其實不是科幻內核,反而是故事本身,主人公韓小華的不斷rewind中,貫穿始終的那種鄉土情結和敘述風格,是讓整個故事沒有閱讀疏離感的重要原因。

評分推薦:四星

《恐懼機器》

[故事概述]一個被人工智能算法決定的人類進化故事。適者生存的達爾文進化精神,在人工智能眼前被嚴格遵守到底。在陌生環境中,人類的命運不是自己決定的,種族的界別和生存的意義也僅僅是算法而已。

是全書最後一個故事,按照書中序言所述,也是最具有實驗主義精神的一篇小說。算是AI和人類相互性寫作的一種嘗試。最強人種的出現本質上也只是巨大人工智能算法的下的產物。人類塑造了一個超越人的利維坦,最後卻成為這個利維坦的傀儡,成為AI眼中演化試驗的小白鼠。小說的主題和前面的幾個故事都是類似的,只是這個故事顯得更直白和露骨,人性的演化在背後造物之神的操弄,讓人想起多麗絲.萊辛的《裂縫》和威廉.戈爾丁的《蠅王》。準確地說這篇小說的意義其實已經不在於內容了,就像Netflix的交互式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在無論在實質內容還是形式,能超越一個群體,自我突破且勇敢向前走出第一步,其實這本身就已經值得鼓掌了。

評分推薦:三星半星

當人類變成一隻囚禁於技術空間的物種,而生存與消亡只是一種概率意義上的疊加態。我們創造了一個旁觀者,一個去根據他/她/它的喜好去決定這個禁錮空間狀態的觀察者——而這個觀察者還居然是如此的冷靜、理性而充滿數學邏輯。薛定諤可能當年也很難想象出,很多年以後人類自身也面臨這樣尷尬的境地,而不僅僅是那只可憐的貓咪。

實事求地說,整本書的所有故事其實都可以在未來被楸帆擴展成更宏大的故事和世界,尤其是第一個故事——如此硬核。書中也存在弱的地方,比如有些故事情節在轉場或者進一步延伸的時候,或有點用力過猛,顯得比較突兀。這種情況在很多才情卓著的科幻作家中都存在,最典型的就是羅伯特.索耶和金.斯坦利.羅賓遜。我能理解這種寫作中的「開小差」——當作者精力放在世界觀的體系中時,太想表達形而上的思想時,說書人的敬業精神難免有些削弱。

整體而言,這本書作為一本集中代表楸帆個人特色的作品,在我的預期之中也在我的預料之外。在國內中文科幻浪潮越發高漲的當下,在近年來眾多的文章圖書中,這本書是應該有個小地方可以單獨存放的。和之前的作品相比,例如《荒潮》,楸帆始的寫作思想始終是走在時代的前列的,他通過那些筆下的故事去反思的時代命題,一直都是如此的與時俱進。

我不知道楸帆是否喜歡閱讀《New Scientist》和《Wired》,我越讀這本書的時候,越發深深地覺得這本書其實是這兩本雜誌中那些Feature文章的故事改寫版。作為科學研究的從業人員,我們可能更深刻地意識到當下的飛速發展似乎並不能保證一個光明的人類未來,而人類在技術時代的過於樂觀,甚至是盲目的樂觀似乎解釋當下人類社會發展亂相的根源。人類已經站在一個失控時代的邊緣,而那些貪婪、欲望和資本橫流的奼紫嫣紅模糊了主題,迷幻的假象背後,人類究竟何去何從——這也許是這本書想要表達的東西。

究竟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將要去什麼地方?

人類的終究問題?

也會成為科幻創作中的永恆的主題。

最後推薦Max Tegmark的《Life 3.0》,Steven Pinker的《Enlightenment now: the case fro reason, sciencce, humanism, and progress》以及Ian McEwan的《Machines like me》,這三本書和楸帆的這本《人生複本》會是很好的互補。

以上。

這一刻我們是科幻的 我第一次參加科幻聚會是在2015年10月,從石家莊的初秋出發,飛往成都,落地時季節變成夏天。起飛之前,我就被主辦方告知成都氣溫很高,酌情穿衣,但做為一個從未離開過北方的漢子,仍然被南方的高溫嚇壞。那時候,我是一個剛剛開始科幻寫作的萌新——當然,現在也沒有多少折舊(成就)。我第一次見識了科幻作者和幻迷的熱情,比灼熱的天氣更加猛烈,也見識了為求得劉慈欣簽名而排出會場大門的逶迤長隊;我也在隊伍之中。我記得那是九天圖書公司舉行的簽售活動,並非劉慈欣一人,旁邊還有何夕,王晉康以及劉洋。劉洋當時剛剛出版第一本科幻短篇集《完美末日》,坐在他們旁邊,顯得靜謐又羞赧,現在我覺得他完全有能力跟他們「平起平坐」。那一刻我們是科幻的。

第一次見到陳楸帆也是在那次集會,在一場由他主持的科技與科幻主題報告之前,我們於會場門口相遇。做為一枚粉絲,看到偶像從二維變成三維,頗有些如夢似幻,我跟他打招呼:「你是陳楸帆嗎?」他說:「是。」我說:「你出的三本書我都有啊。」他說:「四本哦,還有一本電子書。」我說:「這就去下單。」他說:「不用買,那是合集,文章散見於網絡和雜誌,另外兩本短篇集也都收錄了大部分。等下次出書再買吧。」一晃三年,他期間出版了一本《後人類時代》,出自作家出版社製作的青·科幻叢書,另有張冉《炸彈女孩》、寶樹《時間外史》、江波《宇宙盡頭的書店》、飛氘《四部半》、夏笳《傾城一笑》。這幾乎是「四大天王」何慈康夕之後最能代表中國科幻的一群人。有趣的是,他們六人風格不盡相同,百花齊放,五彩斑斕。《後人類時代》也都是過去舊作,我就沒有下單。最近,他出版了《人生算法》,我查看書目,僅有《造像者》一文最早在《文藝風賞》發表時讀過,便想終於到了剁手的時候。買書之前,正好蝌蚪五線譜的公號有薦書抽獎活動,末尾給出一個情景假設:「如果出現這樣一個人:TA學習了全世界的情話只為講給你一個人聽……TA能了解你所有喜好,掐准你所有情緒,迎合你所有期待,滿足你所有願望。那麼,你會愛上TA嗎?那——如果,TA是一個機器人,甚至只是一串代碼,你還會選擇愛TA嗎?」遊戲規則是在留言區寫下自己的暢想。我看完後不假思索回復「我會選擇愛TA,然後把自己也變成一串編碼」。沒想到竟然中獎,我的手保住了。那一刻我們是科幻的。

剛剛得知《人生算法》這個書名,我首先想到的科幻作者是劉宇昆,後者曾出版過《愛的算法》和《殺敵算法》兩本科幻短篇集,我打趣道,如此便湊成「算法三部曲」。由陳楸帆想到劉宇昆是一個非常自然的現象,他們兩個人交情甚篤,在中國科幻尚未與世界接軌之前,陳楸帆就通過郵件跟劉宇坤交流,劉宇昆很早就翻譯了陳楸帆《麗江的魚兒》,發表在國外科幻雜誌。我一直覺得,他們兩個人的風格非常相似,相似不是說遣詞造句,甚至不是說他們的科幻風格(所謂軟硬之分),而是他們關於科幻的態度和理解。陳楸帆的文章背景多是近現代,人與科技的交融或者人在科技之中的迷失,剝開一層層專業術語,剝開人工智能和虛擬實境,就能看見閃閃發光的人性。劉宇昆擅長的也是在日常題材挖掘人與人之間的愛與憎。他們合力把中國科幻推向世界的同時,也把彼此契合的關於愛的觀點一起打包,展示在讀者面前。正如《人生算法》提及的「在心智算法之上,也許還有另外一層,那是愛的算法。看似虛無縹緲,卻往往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這句話就是整篇文章的底色,也是整本書的底色,或許也是陳楸帆科幻價值觀的底色。多年的老友通過一種算法達成共識。那一刻我們是科幻的。

《人生算法》一共收錄六篇中短篇小說,分別是《這一刻我們是快樂的》《美麗新世界的孤兒》《雲愛人》《造像者》《人生算法》《恐懼機器》,所涉及的領域並不多,沒有外星人大戰,沒有時間穿越,也沒有超級技術爆發而引發災難的坎貝爾體系,有的只是我們熟悉又陌生的故事。比如整本書我個人最喜歡的一篇《這一刻我們是快樂的》,裡面談到的是生育。這個話題一點都不科幻,單單是看到這兩個字,大部分人腦子裡反應的話題估計都是「計劃生育」和「鼓勵二胎」,以為作者會在這兩件事上做文章。但這不是科幻的思維,科學家預言汽車,科幻作者預言堵車,他們看到的是世界發展的規律以及反規律下發生的種種故事,《這一刻我們是快樂的》講述了不同人群的生育故事,包括代孕、同性戀生育、男人生育,這些人經歷質疑、痛苦、掙扎,但在小孩出生那一刻,偉大的母性、無可匹敵的母性壓倒一切,讓「他(她)們」在那一刻無比欣慰。天底下所有父母,在那一刻都是快樂的。

雲愛人》《造像者》《人生算法》是典型的陳楸帆風格,他的文章不糾結於技術和設定,更不像其他科幻作者,把技術和設定當成主角,甚至有些極端或者純粹的作者,把技術當成人物進行描寫,涉及技術的成長與弧光,陳楸帆更在乎技術背後的人。讓人欣喜的是,他並非避重就輕,讓技術徹底淪為背景,他總能找到最合適的結點,使故事貼合技術,毫無違和感。對於寫作者來說,不管是科幻還是非科幻,類型還是非類型,私以為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一種屬於自己的風格。陳楸帆從寫作之初,就非常清醒和聰明,開拓出一條屬於他的路,並且越走越遠。熟悉他風格的讀者,一眼就能分辨。打個比方,《雲愛人》的故事跟科幻電影《她》的構思有些接近,都是關於現實生活中忙忙碌碌的人和手機電腦里的虛擬程序談情說愛,但顯然《雲愛人》與《她》的切入點不同,探討的問題也不一樣,由此帶來的思考也更加發人深省。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它事關孤獨、進化與共鳴,從社會和文明的層面伸出一根觸鬚,試探一種可能的未來。

縱觀這些年陳楸帆發表的文章,近未來題材,尤其是人類與計算機技術碰撞的構思占了絕大多數。我想,這大概跟他的工作有關,他先後在谷歌、百度以及科技創業公司諾亦騰任職,他一直在接觸其他科幻作者只能從科普文章之中得知的前沿科技,這使得他對技術的理解和態度與常人不同。就像《人生算法》,類似虛擬人生的文章比比皆是,甚至,對於資深幻迷來說,這都不能算作合格的點子和設定,看起來,他似乎繞了近路,讀完文章,才發現他走了很遠。他在我們都熟悉的題材裡面深耕出悠遠的意蘊。這很難得。因為一般來說,對於科幻小說,一個九十分的設定加上六十分的故事,輕輕鬆鬆就能得到八十分,但一個六十分的設定加上一個九十分的故事,也許勉強只能及格。科幻作為類型文學,人們對他的期待就是新穎又瘋狂的想象——就像看推理小說,人們的期待就是層層揭開的詭計,但陳楸帆在司空見慣的設定上往前走了一步,這一步源於他的從業資歷,正是這一步,讓他的科幻更加科幻;大部分科幻作者,只能在一知半解的基礎上展開想象,而陳楸帆可以讓想象落地,因此同樣題材,他的故事更有嚼頭。可以說,他把六十分的設定提高到八十分甚至九十分,再加上原本就出色的敘事和文字,出彩就順理成章和水到渠成。起飛固然美麗,但飛翔的目的地更加重要。

具體到這本書,最讓人驚艷的無疑是《恐懼機器》,當我們還在科幻作品裡面想象人工智能會不會覺醒、覺醒之後會不會滅人類的頂,陳楸帆已經跟人工智能協同作業:文章的部分內容,就是由人工智能根據算法生成。雖然那些文字過分跳躍、不夠自洽,但無疑樹立了寫作史上的一座小小的里程碑。也許有人會說,這不過是形式大於內容的噱頭,但縱觀人類史上的重大成就和進步,不都是從形式的變革開始嗎?閱讀該篇文章之際,作為讀者,我感受到當年AlphaGo戰勝李世石的衝擊,人工智能的進化速度已經超乎我們想象。掩卷而思,這一刻我們是科幻的。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