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仁壽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仁壽寺為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仁壽寺位於祖廟路,是一個與佛山、禪城得名關係非常密切的佛教寺院。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由密宗上師縱堂首建,與當時的塔坡寺、德壽寺、三元寺並稱為佛山四大叢林。順治年間的國師玉琳通琇禪師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主持募捐並重修山門。至道光年間,因仁壽寺僧糧久乏,法運式微,廣州華林寺住持釋仁機(祗園)大和尚受佛山官紳的邀請,到佛山募化重修仁壽寺。咸豐元年(1851年),工程完畢。經過幾度修繕,寺院規模更勝從前,前至佛山涌將軍橋頭,後達文華里尾,左鄰鎮南街、右連三官街。寺內除四座主大殿外,仍有後殿、左右偏殿、龍華堂、方丈室、齋堂、客堂以及僧舍99間和花園一個。[1]


仁壽寺的興建與結構

1935年由佛山佛教密宗弟子李佩弦等捐資在園中興建一座高達七層樓閣式的如意寶塔,並於1938年由虛雲大和尚親自主持了開光儀式,盛極一時。此塔頗具特色,塔身為七層八角漢式塔,鑲有藏文碑匾,塔內供有十多尊瓷製佛像,其中紅綠度母佛像為石灣冠華陶窯作品,由石灣陶塑名家潘玉書手塑。此時園內還建有碑記紀念亭,仁壽寺可謂達到歷史鼎盛時期。歷史上,仁壽寺內高僧輩出,縱堂、玉琳、祗園、慈雲等高僧皆出於此。


仁壽寺的歷史

1993年,佛山市政府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將仁壽寺如意寶塔和周邊2000多平方米的土地歸還給佛教團體使用,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並成立「仁壽寺籌建委員會」,重修仁壽寺。1999年12月,大雄寶殿奠基,大殿占地面積300多平方米。2002年5月,經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批准,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釋明生出任仁壽寺住持,寺內有憎人6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