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今日芒種|芒種為什麼要「忙種」?古人用「三候」給出答案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今日芒種|芒種為什麼要「忙種」?

           古人用「三候」給出答案

來自 搜狐網的圖片

今日芒種|芒種為什麼要「忙種」?古人用「三候」給出答案每年陽曆6月5日前後,芒種節氣如約而至。今年6月5日17時56分16秒,我們將迎來這一節氣。芒種在二十四節氣中占據着獨特的地位,[1]它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直接指導農事活動的時節。其名稱「芒種」本身就蘊含着深刻的農事指導意義。「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這句話生動地詮釋了「芒種忙種」的農忙節奏,標誌着北方麥收與南方稻播的農忙高峰正式拉開帷幕。因此,芒種不單單是一個時間標記,更是指導農事安排的行動指令。

芒種被稱為「忙種」

是因為此時有芒的麥子等作物成熟需要搶收,同時水稻、玉米等秋收作物也到了搶種的關鍵時期,農時緊迫,農事繁忙。古人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鳴,三候反舌無聲。這三候從物候變化的角度,暗示了芒種時節「忙種」的原因。

一候螳螂生:

芒種時節,螳螂在上一年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螳螂的出現,預示着草木間生機勃發,也意味着氣候逐漸炎熱,農作物生長旺盛,需要人們趕緊忙碌起來,進行田間管理,為作物生長創造良好條件。

二候鵙始鳴:

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並感陰而鳴。伯勞鳥的出現和鳴叫,是芒種期間氣候變化的直觀表現,提醒人們節氣的轉換,此時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夏播作物播種和生長的好時機,人們要抓緊時間播種移栽,讓作物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茁壯成長。

三候反舌無聲:

能夠學習其他鳥叫的反舌鳥,因感應到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鳴叫。這一現象反映了氣候的變化,反舌鳥停止鳴叫,仿佛是大自然在提醒人們,時間不等人,農事活動要加快節奏,一旦錯過芒種這個關鍵時期,農作物的生長和收成都會受到影響。

古人通過對這些自然現象的觀察和總結,將芒種三候與農事活動緊密聯繫起來,用物候變化來提示人們在芒種時節要忙碌起來,抓住農時,進行搶收搶種和田間管理,以確保農作物的豐收。

芒種時節的氣候特點(高溫、多雨、光照充足)對農作物生長影響顯著,既帶來有利條件,也伴隨挑戰,具體影響如下:

一、有利影響:氣候助力作物生長

1. 熱量充足,加速成熟與生長

芒種時全國大部氣溫升至22℃以上,北方麥類作物(小麥、大麥)進入成熟關鍵期,充足熱量促使麥粒灌漿飽滿,加快收割前的成熟速度;南方水稻、玉米等喜溫作物進入旺盛生長期,高溫利於光合作用,積累養分。

2. 雨水增多,滿足灌溉需求

芒種前後長江中下游進入梅雨期,華南、華北也多雷雨,降水為夏播作物(如晚稻插秧、夏玉米播種)提供天然水源,省去部分灌溉工作,尤其利於水稻移栽後的返青和分櫱。

3. 光照充沛,促進光合作用

芒種接近夏至,北半球日照時間長,作物葉片能充分吸收光能,合成更多有機物,如棉花、大豆等經濟作物在此時快速現蕾、分枝,為後期產量奠定基礎。

二、不利挑戰:需防範氣象災害

1. 暴雨洪澇,導致作物減產

集中降水可能引發農田積水,水稻田若排水不暢,根系易缺氧腐爛;旱地作物(如玉米、大豆)受澇後根系發育受阻,甚至倒伏,需及時疏通溝渠排澇。

2. 高溫乾旱,影響作物生理

若遇晴熱少雨天氣,北方麥收後農田易缺水,影響夏播作物發芽;南方茶園、果園可能因乾旱導致葉片枯黃,需人工灌溉緩解旱情。

3. 病蟲害高發,威脅作物健康

濕熱環境利於病菌(如水稻稻瘟病)和害蟲(如玉米螟、棉鈴蟲)繁殖,需及時防治,避免作物減產。

三、不同作物的應對與管理

1. 麥類作物(搶收為主)

北方小麥成熟後需趁晴搶收,避免陰雨導致麥穗發芽、霉變;收割後及時晾曬入倉,減少損失。

2. 水稻(播種與移栽關鍵期)

南方晚稻需在芒種前後完成插秧,利用梅雨降水促進秧苗紮根;插秧後需控制水層,防高溫燒苗或積水爛根。

3. 夏播作物(玉米、大豆等)

播種前需深耕土壤,施足基肥,借雨水讓種子快速發芽;出苗後及時間苗、補苗,防治雜草與蟲害。

4. 經濟作物(棉花、蔬菜)

棉花需整枝、打頂,促進蕾鈴發育;蔬菜(如黃瓜、茄子)需加強水肥管理,防止高溫導致落花落果。

四、古人與現代的應對智慧

古人經驗:通過觀察物候(如芒種三候)判斷農時,利用「築堤防洪」「開渠灌溉」等工程應對旱澇,用草木灰、石灰等天然物質防治病蟲害。

現代技術:藉助氣象預報提前防範災害,採用滴灌、噴灌等節水技術應對乾旱,通過科學施肥和農藥精準施用提升作物抗逆性。

總之,芒種是農作物[2]生長的「轉折期」,順應氣候優勢並規避風險,是保障豐收的關鍵。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