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從地球到月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從地球到月球》,太空科幻小說。儒·凡爾納著。1865年最初在法國《論戰報》上發表,不久單行本出版。以後曾多次再版並被譯成多種文字。魯迅最早把它介紹到中國,譯名為《月界旅行》。中文重譯本1979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李倉人譯。

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是以南北戰爭後的美國為背景的。有一夥性情暴燥的熱心人和退役炮兵組成了一個「巴爾的摩」大炮俱樂部。他們大多數人無牽無掛並對太平安寧的日子厭倦了。於是,俱樂部主席巴比康提儀試干一件前所未聞的事業: 向月球發射1枚炮彈。這個提議得到熱烈的贊同並迅速付諸實施。全部工作接近尾聲時,俱樂部收到1個法國探險家阿當打來的電報,他要求乘坐這枚炮彈到月球去旅行。於是,炮彈重新設計成1艘具有隔音壁的宇宙飛船。在一切停當之後,巴比康、阿當、尼卻爾船長終於在18××年12月1日乘這艘飛船出發去月球旅行。小說的後面主要敘述了發射大炮的經過。俱樂部成員試圖用1個鏡面直徑為20英寸的大型望遠鏡跟蹤飛船的航行。最後1章 「新星」描繪了劍橋天文台觀測到的這艘飛船的情況: 它並沒有抵達月球,而是在距月球2 800英里的地方繞月球運行,它成了1顆月球衛星。天文台還對飛船的可能結局作了預測。但小說並沒有敘述3位冒險家的命運。作者只是以樂觀的態度說: 「他們帶到太空里去的是藝術、科學和技術的財富。有了這樣的東西,你可以要什麼有什麼。咱們走着瞧好了,他們一定會脫身的!」

本書以豐富的想像力預言了空間飛行的各種實際情況,如發射場地、密封艙、失重現象、火箭輔助變軌飛行以及海上濺落等。本書科學性很強,對空氣壓力、飛船飛行速度等都作過精確研究計算,仔細繪製圖形並經常向科學家們請教。用了大量篇幅討論了天文學、物理學問題以及飛船、發射裝置和發射場地設計和製造的技術細節。因此,儘管凡爾納的時代科幻小說一度十分盛行,但大多數已被人遺忘了,而這部小說卻一直深入人心。在60年代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時,人們才發現有那麼多實際情況竟與本書的預言相吻合。應當指出的是,本書對後世科學界和文學界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作者簡介

儒·凡爾納(Jules Verne,1828—1906),法國科學幻想和探險小說家。早年學習法律。畢業後轉而從事創作。其作品包括103部小說和若干劇本。三部曲《格蘭特船長》,《海底兩萬里》,《神秘島》是其代表作。凡爾納寫了大量科幻小說。但風格同英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威爾斯(H.G.Wells)不同。凡爾納在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大膽地設想和預言未來。他所作的許多科學設想,已為後世的科學發展證明基本正確。被譽為現代科學幻想小說之父。由於他的突出成就和非凡影響,1892年他被授與榮譽勛位。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1]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收書以專著為主,少數是全集、選集,以及在科學上有開創性的論文[2],公認的有很高價值的單篇文學作品。以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為主要對象。

視頻

從地球到月球 相關視頻

小說《從地球到月球》描寫了怎樣的誇張故事
地球到月球的距離有多遠?從地球到月球駕車要多少時間?

參考文獻

  1. 文獻的概念,豆丁網,2008-11-13
  2. 著作與論文的優勢對比,新浪博客,201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