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話到現實:中國航天的登月之路
![]() |
從神話到現實:中國航天的登月之路, 從神話到現實:中國航天的登月之路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浩渺星河中,月亮承載着無數美好的神話傳說。嫦娥奔月的故事,宛如一顆璀璨的星辰,深深烙印在中華民族的記憶深處,訴說着先輩們對月球的無限遐想與嚮往。而如今,隨着中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曾經只存在於神話中的 「奔月」 夢想,正逐步照進現實,中國航天人正以堅實的步伐,踏上征服月球的偉大征程。
古老神話中的奔月夢想
嫦娥奔月這一神話源遠流長。相傳,后羿射落九日,拯救了蒼生,西王母為了嘉獎他,賜予其不死之藥。后羿將藥交予妻子嫦娥保管,卻被逢蒙覬覦。危急之下,嫦娥吞下藥丸,瞬間身輕如燕,不由自主地飛向了清冷的月宮。從此,她便在那廣寒宮中,與玉兔相伴,度過漫長歲月[1]。這個故事蘊含着古人對月亮的浪漫想象,也寄託了人類渴望突破地球束縛、探索未知宇宙的美好願景。在古代,人們受限於科技水平,只能通過神話來表達對月球的好奇與嚮往。然而,這種對未知的探索精神,卻如同種子一般,在華夏大地生根發芽,為後世的航天事業埋下了伏筆。
探月工程的逐步推進
![]() |
20 世紀末,隨着世界航天技術的飛速發展,中國也開始積極謀劃自己的探月之路。1994 年,中國科學家便開展了探測月球的可行性研究,1996 年完成了探月衛星的技術方案研究,1998 年完成了衛星關鍵技術研究。經過多年的籌備與論證,2004 年 3 月,中國正式啟動了月球探測科研工程,並將其命名為 「嫦娥探月工程」,這一命名正是源自古老的嫦娥奔月神話,寓意着中國航天對傳統夢想的傳承與追逐。
中國探月工程分為 「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 和 「建立月球基地」 三個階段,初期的無人月球探測階段又細分為 「繞月」「落月」「返回」 三步。2007 年 10 月 24 日 18 時,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托舉着嫦娥一號衛星拔地而起,直奔 38 萬公里之外的月球。嫦娥一號衛星首次繞月探測取得圓滿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邁出了中國探月工程的第一步。
隨後,嫦娥二號衛星於 2010 年 10 月 1 日發射升空,首次獲得了 7m 分辨率的世界最清晰全月圖,為後續的探月任務提供了更為精準的月球表面信息。2013 年 12 月 2 日,嫦娥三號探測器發射升空,12 月 14 日成功落月,並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機器視覺的自主避障和高精度軟着陸。這一突破意味着中國航天器能夠在複雜的月球表面環境中安全着陸,為後續的月面探測活動奠定了堅實基礎。2019 年 1 月 3 日,嫦娥四號成功軟着陸到月球南極馮・卡門撞擊坑,巡視探測人類航天器從未到達過的月球背面,填補了人類對月球背面認知的空白[2]。
邁向載人登月的堅實步伐
![]() |
在無人探月階段取得一系列輝煌成就後,中國載人登月計劃也在穩步推進。2023 年,中國載人登月任務正式批准立項。針對這一目標,中國全面啟動了新一代載人飛船和火箭的研發工作,包括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長征十號)、新一代載人飛船(夢舟)、月面着陸器(攬月)、登月服以及載人月球車等飛行產品的研製,同時開展發射場相關測試發射設施設備的建設。
長征十號運載火箭作為載人登月的關鍵運載工具,設計了兩種構型。帶助推構型高度約 92 米,起飛質量約 2187 噸,起飛推力約 2678 噸,其近地軌道(LEO)運載能力可達 70 噸,奔月軌道(LTO)運載能力 27 噸,主要負責將月面着陸器和登月飛船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火箭設有逃逸塔,以保障航天員在火箭上升過程中的安全。無助推構型則可執行空間站航天員及貨物運輸任務,且一子級將按照可重複使用進行設計。預計 2027 年,長征十號火箭將具備首飛條件。
新一代載人飛船 「夢舟」 寓意着載人月球探測承載中國人的航天夢,開啟探索太空的新征程。其入軌質量大約 26 噸,可搭乘 3 名航天員,採用模塊化設計,適應近地、深空等任務需求。月面着陸器 「攬月」 重約 26 噸,由登月艙和推進艙組成,可將兩名航天員送達月面,採用輕量化設計提高了結構效率,並具備動力冗餘功能,以確保航天員安全着陸月面並能順利返迴環月軌道。
截至 2025 年,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着陸器、登月航天服、載人月球車等均按計劃開展初樣產品生產和相關地面試驗,先後完成了飛船綜合空投、着陸器兩艙分離、火箭芯一級三機動力系統試車、YF - 75E 氫氧發動機高空模擬試車等大型試驗。載人前的飛行試驗和首次載人登月任務的科學研究目標和配套載荷總體方案基本確定,發射場、測控通信、着陸場等地面系統正緊張有序地開展研製建設。
未來展望:建立月球基地與持續探索
中國計劃在 2030 年前實現載人登陸月球,開展月球科學考察及相關技術試驗,其後將探索建造月球科研試驗站,開展系統、連續的月球探測和相關技術試驗驗證。在完成載人登月目標的基礎上,中國還將朝着長久駐月的方向努力,實現月面長期駐留生活和月球資源的開發利用。
建立月球基地不僅有助於深入開展月球科學研究,還能為未來人類進一步探索太陽系奠定基礎。月球上豐富的資源,如氦 - 3 等,可能成為未來人類能源的重要來源。同時,月球基地也將成為人類在太空中的重要前哨站,為後續的深空探測任務提供支持和保障。
從古老神話中的嫦娥奔月,到如今中國航天一步步邁向月球,這是中華民族探索精神的延續,也是中國科技實力不斷提升的見證。中國航天的登月之路,不僅將實現中國人的千年夢想,更將為人類探索宇宙的奧秘作出重要貢獻,在人類航天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 移至 ↑ 宇宙科技、宇宙觀與神話重述 —— 從嫦娥奔月神話到探月科技傳播,中國民俗學網,
- 移至 ↑ 新中國的第一!從神話變現實 嫦娥工程多次創造人類探月史上第一次,今日頭條,2019-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