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倉埠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倉埠街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境內,是新洲區(縣)三個老建制鎮之一,位於境內西北部,東抵倒水河,西濱武湖與黃陂交界,北與紅安接壤,南與陽邏開發區毗鄰東臨倒水,全境南北長約6公里,東西寬3.5公里,版土面積17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161公頃,人口67496人(2010年)。轄6個社區、61個行政村。辦事處駐倉埠街。[

名勝古蹟有徐源泉公館、報恩寺舊址、報祖寺等。318國道、武漢市外環、武英高速、陽福公路、漢施公路等重要公路網布其中,交通便利。

已形成以服裝、建材業為龍頭,機械、製造、鑄造、五金、塑料製品棉製品、糧油加工、化工為主體的工業經濟發展格局。[1]

倉埠鎮1 原圖鏈接 [https://you.ctrip.com/travels/wuhan145/3577944.html 圖片來源於攜程攻略網

沿革

1951年設新洲縣第十區(倉埠),轄倉埠、孔埠、周鋪3個鎮和八里、蔡廟、楊裴、獨屋、洪山、陳集、堤圍、吳河、河口、南極、三山、林江、茶店、周鋪、米篩等15個鄉;方楊鄉屬於第九區(李集)。1954年,倉埠鎮劃為縣轄。1956年撤銷區建制,設倉埠指導組,轄八里、周鋪、南極、楊裴、畢鋪5個鄉;倉埠鎮仍為縣轄鎮;方楊鄉屬李集指導組。1958年成立倉埠公社,倉埠鎮屬社轄鎮。1984年改為倉埠區(轄周鋪鎮、南極鄉、畢鋪鄉、楊裴鄉)和倉埠鎮(縣轄)。1986年撤區並鄉,原南極鄉併入倉埠鎮,原畢鋪、楊裴2鄉併入周鋪鎮,從原李集區析設方楊鄉。

1996年,倉埠鎮面積21.5平方千米,人口2萬人,轄項山、三山、井山、陶山、孫崗、段崗、林江、柳茂咀陶家田、蔬菜一、蔬菜二11個行政村和文化路、車站路、西興街、武濱路、北新村5個居委會;周鋪鎮面積92.9平方千米,人口3.6萬人,轄茶店、墩塘、松林、范咀、福臨、豐樂、周鋪、洪山、盛咀、金崗、蔡教、揚咀、甘廟、蔡崗、獨屋、涼亭、陳堰、楊裴、宋咀、南湖、畢鋪、五雲、蓮花、東嶽、馬鞍、西湖、汪家坡、陡坡、永樂、康樂30個行政村和肖崗1個居委會;方楊鄉面積43.3平方千米,人口2.7萬人,轄方楊、寶店、林崗、前灣、叢林、周昭、吳勝、胡彰、彰泗、方院、羅院、林埠、楊岔、馮集、上店、高陳、上崗、五峰、葉崗、靠山、陶崗21個行政村和徐寨、下崗2個居委會。

1999年12月,撤銷倉埠鎮,設立倉埠街道。2001年5月,撤銷周鋪鎮、方楊鄉,併入倉埠街道。2004年,辦事處駐倉埠,人口89210人,面積157.87平方千米,轄方楊、文化路、武濱路、騎龍街、周鋪5個居委會和項山、三山、井山、陶山、孫崗、段崗、林江、柳茂咀、陶家莊、蔬菜、茶店、墩塘、松林灣、范咀、福臨、豐樂寺、周鋪、洪山、盛咀、金崗、蔡墩、楊咀、甘廟、蔡崗、獨屋、涼亭、陳堰、楊裴、宋咀、南湖、畢鋪、五雲、蓮花、東嶽、馬鞍、汪家坡、陡坡、永樂、康樂、西湖、方楊、寶店、林崗、前灣、叢林、周昭、吳勝、胡彰、漳泗、方院、羅院、林埠、楊岔、馮集、上店、高陳、上崗、五峰、葉崗、靠山、陶崗61個行政村。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20117003:~002 111騎龍街社區 ~004 111文化路社區 ~005 111武濱路社區 ~006 220方楊居委會 ~007 111周鋪居委會 ~008 111陶園路社區 ~200 112三山村 ~201 220井山村 ~202 220陶山村 ~203 220孫崗村 ~204 112淋江村 ~205 112段崗村 ~206 112柳茂咀村 ~207 112八方咀村 ~208 112陶家田村 ~209 112項山村 ~210 220茶店村 ~211 220墩塘村 ~212 220松林村 ~213 220范咀村 ~214 220豐樂村 ~215 220福臨村 ~216 112周鋪村 ~217 112洪山村 ~218 220盛咀村 ~219 220金崗村 ~220 220汪坡村 ~221 220蔡墩村 ~222 220楊咀村 ~223 112甘廟村 ~224 220蔡崗村 ~225 220獨屋村 ~226 220涼亭村 ~227 220陳堰村 ~228 220楊裴村 ~229 220宋咀村 ~230 220南湖村 ~231 220畢鋪村 ~232 220五雲村 ~233 220蓮花村 ~234 220東嶽村 ~235 220馬鞍村 ~236 220西湖村 ~237 220康樂村 ~238 220永樂村 ~239 220陡坡村 ~240 220方楊村 ~241 220寶店村 ~242 112林崗村 ~243 220前灣村 ~244 220叢林村 ~245 220周昭村 ~246 220吳勝村 ~247 220胡彰村 ~248 220彭泗村 ~249 220方院村 ~250 220羅院村 ~251 220林埠村 ~252 220楊岔村 ~253 220馮集村 ~254 220上店村 ~255 220高陳村 ~256 220上崗村 ~257 220五峰村 ~258 220葉崗村 ~259 112靠山村 ~260 220陶崗村 ~500 220倉埠街四分場 ~501 220倉埠街一林場 ~502 220倉埠街二林場。

行政區劃

5個居委會、61個村委分別是:方楊、文化路、武濱路、騎龍街、周鋪、項山、三山、井山、陶山、孫崗、段崗、林江、柳茂咀、陶家莊、蔬菜、茶店、墩塘、松林灣、范咀、福臨、豐樂寺、周鋪、洪山、盛咀、金崗、蔡墩、楊咀、甘廟、蔡崗、獨屋、涼亭、陳堰、楊裴、宋咀、南湖、畢鋪、五雲、蓮花、東嶽、馬鞍、汪家坡、陡坡、永樂、康樂、西湖、方楊、寶店、林崗、前灣、叢林、周昭、吳勝、胡彰、彭泗、方院、羅院、林埠、楊岔、馮集、上店、高陳、上崗、五峰、葉崗、靠山、陶崗。[2]

經濟發展

2005年完成生產總值21534萬元,比上年增長11.7%,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4000萬元,增長10.2%,第二產業增加值11213萬元,增長11.3%,第三產業增加值6421萬元,增長12.3%。年末倉埠從業人數2.8萬人。

全街現有優質油菜種植面積約6萬畝,養殖水面近2.1萬畝,其中精養漁池1.41萬畝,年水產品產量4000餘噸;建有東生、浩宇、昌盛3個養豬場,年出欄生豬近萬頭。

由倉埠人自己製作的油麵也成為深受群眾喜歡的一種特色食品,雖然是家庭作坊式的生產,但也進行了包裝外銷

2007年,實現全口近財政收入1500.2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324萬元,農業總產值307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72元。

全街現有中小工業企業200餘家,其中:服裝企業39家,服裝培訓學校6所。擁有各類服裝專業設備2600餘台(套),從業人員近3000人,年服裝生產能力達500萬件。產品運銷歐美市場及國內10多個省市和地區。建材工業發展至64家,年產值5000萬元,發展勢頭迅猛。倉埠已形成以服裝為龍頭,以建材、機械、鑄造、五金、塑料製品、棉製品、糧油加工、化工、家具等行業為主體的工業經濟發展格局。

2005年完成全口徑工業增加值10321萬元,比上年增11.3%。

2007年,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1500.2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324萬元,農業總產值307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72元。[3]

歷史文化

歷史悠久,地理條件優越。鎮西南武湖常年水面67.9平方公里。公元前109 年(漢武帝元封二年),倉埠始名「騎龍鎮」(今倉埠有騎龍街);東漢江夏太守黃祖曾率兵駐湖操練,故名武湖,又名黃漢湖。公元882 年(唐僖宗中和二年),更名為「中和鎮」。

倉子埠背靠武湖之濱,扼守倒水河入陽邏出江口,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是明代的糧倉,屯集軍糧的地方,也是重要的漕運埠頭。清太平天國北伐丞相吉文亮曾進駐倉埠,並作大本營。

倉者,倉庫也,埠者,碼頭也,公元1368 年(明洪武元年)朝庭利用武湖漕運,在此建貯糧所,改中和鎮為「倉子埠」。武湖是通江湖,南通長江,枯水為湖,豐水為江,倉埠依崗濱湖,為交通要塞,1968 年以前,每年5至10月,風帆由湖入江,西上漢口、宜昌、重慶,東下黃石、九江、南京、上海。倉陽古道北接紅安、麻城,延及河南,南通陽邏,倉埠一度成為水陸貨物和客商運輸的中轉站。1965年,武湖圍墾,通向長江的黃金水道堵塞,倉子埠雖有所失落,但仍是新洲縣的三鎮之一。[4]

革命傳統

1916年,增設漢口至倉子埠的船班郵路。1928 年,集股修建了倉(倉子埠)——水(水口)——窯(窯頭)公路,創當時黃岡西鄉使用現代交通工具之首。

1930年,倉漢輪船局經營倉(倉子埠)——漢(漢口)航運。同年,湖北建設廳計劃勘測施工修建倉陽路(倉子埠至陽邏)、駱倉路(駱駝埠至倉子埠)、倉靠路(倉子埠至靠山店),後因戰事廢止.

抗日戰爭時期,倉子埠是組成武漢會戰大別山防線的重要據點.發生在1938年2月18日的空中搏殺,中國驅逐機追殲日寇敵機至黃陂東湖倉子埠及後湖一帶。1938年10月23日黃州、團風、新洲、陽邏、倉子埠、黃陂、漢口相繼失陷.1939年1月22日,日軍在新洲倉子埠林家大灣掃蕩,激起當地民眾的反抗,日寇燒毀林家大灣所有房屋,殘殺73人,製造林家大灣慘案。1942年6月新四軍在鄂東戰場團風、倉子埠、新洲等地抗擊日偽軍「掃蕩」,斃傷日偽軍430餘人。[5]

著名人物

倉埠地靈人傑,民國以來,光緒進士、曾經擁護袁世凱稱帝、任黎元洪總統府秘書長、文官懲戒委員長、湖北省省長的夏壽康,創辦私立鄭源中學的國民黨二十六集團軍總司令陸軍上將徐源泉,抗日戰爭中以身殉國的國軍少將副師長林英燦,參加重慶號巡洋艦起義的國民黨海軍少將萬元倚吾,與阮玲玉齊名、30年代上海灘八大女星之一的葉秋心,楚劇一代琴師嚴少臣,在「二七」大罷工中拉響第一聲汽笛的黃正興,抗戰時期義救美國援華飛行員瓦特克拉培的柳文禮;還有肖耀南、萬耀煌、陶希對等國民黨軍政大員也都出生於老倉埠區;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廣東佛教協會副會長的本煥大師,是早年倉埠報恩寺的四代弟子。「 一門兩主事,五里三解元」的典故也是出自倉埠(黃岡西鄉),安詳禪創始人、天津籍耕雲先生曾經就讀於正源中學.[6]

倉埠文化

倉埠文風昌盛,素有「新洲文化鎮」之稱。1931年,由徐源泉創辦的正源中學是國民政府教育部的註冊中學。1950年改為倉埠中學。在全省乃至全國享有盛名。倉子埠武廟至今還留存着有國民黨陸軍第十軍軍長徐源泉題聯:知我者其唯春秋乎,威震華夏,氣懾權奸,忠義迥無儔,大力克延劉漢柞;生民來未若夫子也,天上日星,地下河嶽,順承欣有自,英靈應撼武湖潮.[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