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仡佬族服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仡佬族服飾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長)。用布一幅圖於腰際,無摺皺,有如桶狀,謂之「桶裙」。男子皆穿短衣,女子或短衣或長衣,或短衣外套以前短後長之袍。質料有羊毛棉布等。男女多以長帕包頭,有的婦女或用花布一塊蓋頂。

概述

仡佬族是雲貴高原中部的一個古老民族,大部分散居在貴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包括遵義、仁懷、安順、關嶺、普安、清鎮、平壩、黔西、大方、織金、金沙、貞豐、晴隆、六枝、水城等20多個市縣;少數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馬關、富寧等縣,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長)。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仡佬族人口數為579357。仡佬族因人數少而居住分散,各地仡佬族差異很大,甚至分散在同一個縣內的仡佬人也不能互相通話。目前,仡佬族中大約只有極少數人還會說仡佬語。漢語是仡佬族進行交際的主要工具,不少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衣語等,有的甚至一人兼通三、四種語言。仡佬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未定。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普遍使用漢文。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歷史

仡佬族人和中國古代「僚」人(音老)有密切關係。大約在2000年前,古代僚人就在貴州過着定居的農業生活,後來不斷遷徙散布到其他地區。自明代以來,許多史籍上都記載着:「仡佬,古稱僚」。仡佬族人主要從事農業,以玉米為主,其次還產稻、麥、薯等。早在清代,仡佬族人中就出現了一批專業的鐵匠,鑄犁、製作鳥槍,被人們稱為「打鐵仡佬」。仡佬族人因為長期與漢族人雜居在一起,所以生活習俗等方面已和當地的漢族相似,但至今仍保存一些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活動、節日慶典、飲食習慣。因為仡佬族人數少又居住分散,所以他們之間有很大的不同,就連語言也有很大差別,往往分散居住在一個縣內的族人也不能通話。新中國成立前,仡佬族人過着貧困悲慘的生活。解放後,仡佬族人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權利,生產水平不斷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據史書記載

大約在十九世紀中葉,仡佬族婦女上衣短僅及腰,袖背上繡鱗狀花紋,下穿無褶長桶裙,整個裙子分為三段,中段用羊毛織成,染成紅色,上、下兩段多用麻織,一般有青、白色條紋,外罩青色無袖長袍,長袍前短後長,均繡有花紋,穿時從頭上套下,腳穿鈎尖鞋。男子多穿對襟衣,男女均以長帕包頭。大約在三、四十年前,仡佬族服飾大多與鄰近漢族或其他民族相同了。

仡佬族人善紡織、刺繡、蠟染,歷史上因其服飾色彩款式不同而被稱為「青仡佬」,「紅仡佬」,「花仡佬」,「披袍仡佬」等。近代仡佬族的傳統服飾也很有特色,女子穿無領大襟長袖衣,衣上滿飾層次豐富、題材各異的菱形或長條形圖案,手法為蠟染和彩繡。下着百褶裙、勾尖鞋、腰系小圍腰,也是滿飾繡染。男子穿青布對襟密絆上衣、束腰帶、長褲、布鞋。男女皆以花帕包頭。大約在三、四十年前,仡佬族服飾大多與鄰近漢族或其他民族相同了。

仡佬族男子多穿對襟上衣,長褲,白布或青布包頭,穿元寶鞋或雲勾鞋。婦女一般穿及腰短上衣,袖背上繡有鱗狀花紋,下配無褶長筒裙。裙由三段組成,中間用土紅色羊毛織成,上下兩段是麻織條紋土布。外套圓領無袖、前短後長的貫頭衣,頭盤大髮髻,用三條一丈多的布包之,後面露出六個頭穗。

少女喜歡戴一端繡有紅、黃、綠、紫等彩色花邊的黑色頭巾。以銀首飾裝飾,穿翹尖繡花鞋。也有穿石衽大襟短衣、長褲,衣袖寬短,襟及環肩以寬邊裝飾,褲較短,褲腳較窄。仡佬族婦女擅長於紡織,服裝面料都是自織自染的細布,結實耐用,樸素大方。

仡佬族服飾無論男女皆穿桶裙。裙料以染色羊毛線編織,或將一幅料橫向連綴兩端而成或用兩幅橫聯而就。裙腰無褶皺,穿時以裙自頭上貫通而下,故又名為「通裙」。男子穿短上衣,居住高寒山區者常外披毛氈一幅。婦女的衣服一般是長衣短裙,製作更為講究、美觀。不同支系所穿服色不同,人們依其服色而分別稱之為紅仡佬、白仡佬、青仡佬、花仡佬。如在衣領、衣袖、裙邊繡以紅花的被稱為紅仡佬。花仡佬所繡花邊則為五彩色,且周身還綴以蠶繭為飾,累累如貫珠。

有一部分仡佬族服飾衣長僅尺余,在上衣外再套袍一件。袍無領無袖,有如布袋,於袋底中部及左右各開一孔,穿時頭及手從孔中伸出,前胸短、後背長,袍上綴海巴(貝)為飾物,下仍着五色羊毛桶裙。他們被稱為「披袍仡佬」。「剪頭仡佬」則有女孩額上間發剪短,僅留一寸長,作為未婚標誌的習俗。「打牙仡佬」有在姑娘出嫁前將兩枚門牙打掉的習俗。清末民初以來,因仡佬族人口急劇減少,居住區域迅速縮小,大部分呈點狀分布,各地仡佬族內部聯繫削弱以致消失,在漢文化廣泛影響下,大部分改從漢裝。

髮型與佩帶

清代男多蓄長辮,辛亥革命後,漸剪長辮。女未婚梳獨長辮,以彩色頭繩束拖腦後或盤頭上,稱「級級」。已婚盤譬,稱「毛纂」,柬發網(俗稱網於),插銀管,纏白布帕或青布帕。富者,女挽「勒子」,佩管花,墜耳環,戴戒指(俗稱箍子)、手閾(俗稱圈子);男戴緞帽(俗稱瓜皮帽),老者戴風帽。建縣前後,男多為光頭,公務人員、學生中的論佬族有蓄「中山頭」、戴「遮陽帽」。城鎮青年女子去長辮梳「姊妹頭」,以髮夾發梳取代銀飾。解放初,青年女子喜梳雙長辭。進入腸年代後,估佬族農民戴手錶者增多。髮型變化頻繁,城鎮青年男燙「大包頭」、「小包頭」;女燙「波浪大、「信子式」、「捲雲式」、「菊花式」。農村青年男多蓄「平頭」,已婚女子多盤雙辮,姑娘多扎雙短辮。

鞋襪

清末民初,貧者男多赤腳或穿草鞋,富者穿布鞋、市襪,雨天穿「釘鞋」(俗稱鞋爪)。婦女纏小足,穿軟底「內鞋」套「籠鞋」,再套「布草鞋」,鞋面繡花。建縣前後,纏足惡習漸除。男穿草鞋、女穿布鞋為主,穿線襪者亦不多。60年代,城鎮盛行穿膠鞋,農村多穿「皮草鞋」(以舊輪胎製作)。進入80年代後,不論城鄉,穿膠鞋、皮鞋、塑料涼鞋和尼龍襪、絲光襪者比較普遍。鞋底為布納千層底,鞋面為黑絨布,與鞋底交接處為紫色布,鞋沿帶 ,作固定之用,鞋前端用彩線繡有對花,富有立體感,極受女孩喜愛。[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