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任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任河

中文名: 任河

別 名: 仁河,大竹河,城口河,外權河

所屬水系: 長江支流漢江的支流

地理位置: 重慶、四川、陝西交界

流經地區: 城口區、萬源縣、紫陽縣

發源地: 大燕山

主要支流: 朱溪河、權河]嵐溪河

河 長: 211.4公里

面 積: 4871平方公里

河 口: 陝西紫陽縣城南

任河(英語:Ren He ),長江左岸二級支流漢江上游最大支流,發源於重慶市城口、巫溪和陝西省鎮坪三縣交界的大燕山(古名萬頃山)的「三棵樹」。流經重慶城口、四川萬源、陝西紫陽三地,在巴山北麓紫陽縣城匯入漢江。

任河流域是秦巴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中國革命的早期根據地,也是秦巴山區的一條重要水路。是長江上游和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重要水源涵養地,地處秦巴山區,環境優美,有「任河仙境」的美稱。[1]

任河源於重慶市城口東安鎮朝陽村、巫溪2縣同陝西省鎮坪縣交界處的大燕山(古名萬傾山)老鴉鋪七星洞,向北西流經重慶市城口縣、四川省萬源市、陝西省紫陽縣,在紫陽縣匯入漢江。全長211.4公里,俗稱700里。流域平均寬度20~25平方公里,總面積4871平方公里。

在城口縣,清代建城口廳以前稱九江,設廳後改稱城口河,建國初更名仁河。自源頭始,流經東安、高望、修齊、葛城、復興、龍田、巴山7個鄉鎮(街道)41個村(社區),至於沿河鄉岔溪口交萬源縣東界。流向為東南一西北向。縣境內長128公里,流域面積2360.74平方公里。年均流量為63.4立方米/秒。河床平均寬150米,河床比降為9.7‰。

在萬源市境內,任河自南向北流經鐘停鄉、紫溪鄉、廟坡鄉、白果鄉等鄉鎮,進入紫陽縣。

在紫陽縣境內,任河穿越大巴山後,於陝西省紫陽縣青荊、麻柳2鄉進入紫陽縣境,折向北東,於縣城南任河嘴匯入漢江。在紫陽縣境內流域面積1119平方公里,長56.9公里。河床狹窄,河面寬100~150米。常水位寬50~80米。

河道特徵

中國的河流,一般都是自北西流向南東;而任河卻反其道而流之,先自南東流向北西,穿越巴山後,在青荊鄉折向北東。幹流大部分地處峽谷區,許多河段形成對稱的V字形河谷。河谷剖面的V字形狀,是早期河流的特徵;反其道而行的流向,是這條年輕水系的特殊地質背景所導致。大約在喜馬拉雅運動後,原處于海槽中的大巴山逐漸隆起抬高,加劇了河流的侵蝕下切,形成了現代的獨特流向及橫穿巴山山脈的奇觀。

任河以其谷峽灘險,與峰嶺奇峭的巴山為伴,共同組成雄奇壯觀的山水。任河上、中游城口、萬源縣境內,有灰龍峽、青龍峽、平壩河峽等大峽谷,而川陝交界處的三十里峽,為諸峽中最壯觀者。三十里峽又名木蘭峽。任河自東南向西北擊穿大巴山脊,激浪奔流10公里,流灘達28處之多。據紫陽縣水電局1979年7月枯水期測量,僅小木欄、幺卡子、窯坪、木欄洞4處2公里流程,跌差12米。其中木欄灘「浩浪翻天,噴響如雷」,「灘間冷風逼人」,(道光《紫陽縣誌·地理志》)形成數米高的瀑布。

水文特徵

據下游紫陽縣水文資料,任河平均比降2.23‰,落差126.9米,年均徑流量41.3億立方米,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3.29萬千瓦,可開發3.27萬千瓦。

無冰封現象,較大河流從未自然斷流,且清澈見底,僅雨季混濁。

主要支流

坪壩河,任河左岸的一級支流,發源於重慶市城口縣廟壩鎮排山村,幹流全長32公里,匯合口以上集雨面積392平方公里,水資源可開發量3.5萬千瓦。至2013年,已建成5處總裝機6560千瓦,在建3處總裝機8190千瓦,1處(偉泰電站)在論證階段。

嵐溪河,發源於重慶市城口縣嵐天鄉三河村,屬任河右岸一級支流,境內流域面積142.3平方公里,河長27公里。先後流經紅岸村、嵐溪村、星月村、仁橋村、嵐山村,於修齊鎮東河村匯入任河。

石溪河,發源於城口縣厚坪鄉雲峰村迷魂陣北麓,分水嶺高程介於1400-2509米,全流域面積164.1平方公里,主河道長38.2公里,河道平均比降千分之23.8,年平均徑流總量為1.35億立方米。

萬源市境內7條支流:沿河、白果河、洞槽河、下嵐河、廟子河、廟坡河、王家河。

渚河,任河最大支流,源於鎮巴縣星子山東坡,上游支流分別為中渚河、大市川河。入紫陽縣境後,在紅椿壩匯合了長32.7公里的小石河,於瓦房店流入任河。幹流總長125.1公里(縣境內27.4公里)。

權河,源於大巴山脊光頭山金山谷,流經紫陽縣鐵佛寺、高橋2鄉,在高橋自然鎮匯合東權河,於權河口流入任河。幹流長28公里,流域面積120.85平方公里。河床比降極大,為62‰。

繞溪河,源於大巴山脊干沙壩,縱貫紫陽縣聯合鄉境,曲流21.7公里,有「百里盤河十八彎,七十二道腳不干」之說。流域面積55平方公里。

朱溪河(蛛溪河),源於鎮巴縣星子山三叉河,上游稱白河,在紫陽縣縣境內斑竹園與瓦廟河匯流。流經瓦廟、保坪、毛壩3鄉,在吳家壩流入任河。全長41.1公里,流域面積161.69平方公里。

麻柳壩河,源於鎮巴縣星子山,入紫陽縣縣境後與紫溪河、青岩溪合流後,於唐家大灣流入任河。幹流長33.4公里,流域總面積262平方公里(縣境內102平方公里)。

任河支流中,還有長度在10公里以上、流域面積2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條:青石板河、漁溪河、竹瓦溪、黃谷溪。

氣候特點

上游城口縣,屬四川盆地北亞熱帶山地氣候,系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由于山高谷深,高差大,具有山區立體氣候的特徵。主要氣候特點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較足,四季分明,冬長夏短。春季氣溫回升快,但不穩定,常有「倒春寒」天氣出現;夏季降水集中,七、八月多乾旱,伏前、伏後多洪澇;秋季降溫快,多連陰雨天氣;冬季時間較長、氣溫低。常年平均氣溫13.8℃。年際變化比較穩定。年均最高氣溫14.5℃,最低氣溫為13.0℃。平均無霜期234天,年均降雨日166天,常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534小時;年均降水量1261.4毫米,降水趨勢由西南向東北漸少,年均風速為0.2米/秒,風向多為西南風。

城口地處大巴山,海拔高差大,不同的地理位置對氣候有一定的影響。春、夏隨山體高度的增加而推遲,秋冬則隨着山體增高而相應提前和延長。低、中山地區氣候條件較好。在海拔高度相同的情況下,城口境內最南地區比最北地區年平均氣溫要高1度左右。南部地區降雨量比北部地區偏多。

下游紫陽縣,境內萬山重疊,古有「岩邑」之稱。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構成「三山兩谷一川」的基本輪廓;漢江由西至東橫貫全境,任河由南向北縱流入漢江,兩條河谷將全縣分割為東南部大巴山區、西南部米倉山區、北部鳳凰山區及其東部的蒿坪河川道。本縣因北有秦嶺和鳳凰山兩重山嶺阻隔西北寒流,南有任河谷地輸送西南暖氣,故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由于山地相對高差大,呈立體氣候特徵。低山河谷地帶全年平均氣溫15.1℃,年平均降雨量1127.8毫米,濕潤指數1.94,年平均日照1606.8小時,日照百分率為36%,10℃積溫4669℃,無霜期268天,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中高山區的氣溫、日照和無霜期隨海拔升高而遞減。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與中低山區差異顯著。

經濟文化

上游城口縣處在川、陝、渝三省(市)交界處,位於重慶市東北邊緣,秦屬巴郡。後一直屬宣漢、太平等縣,明設明通巡檢司城口設理民府。清設城口經歷署。清道光二年設城口廳,民國2年改城口廳為城口縣。1998年為重慶市直管。

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451155萬元,第一產業增加值82991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06704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61460萬元,全年人均GDP為24400元(約3673美元);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0201萬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18億元,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5.66億元,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1363萬元,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74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46元。

萬源市,是國家限制開發區和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省擴權強縣試點縣。1934年,徐向前李先念、許世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萬源進行了紅四方面軍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戰鬥最艱苦、戰績最輝煌」的萬源保衛戰。

因地處萬頃池和諸水源頭,故名萬源。這裡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又是各路商賈雲集之域,是川東北邊境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夏商為梁州地,周為雍州之域,春秋戰國屬巴國,後歷屬宣漢、曾口、東鄉等縣。明置太平縣,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安徽太平縣同名,改為萬源縣。199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萬源縣和白沙工農區,合併設立萬源市。

2017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63513萬元,第一產業增加值303649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19803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40061萬元,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98603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43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1%。實現工業總產值579332萬元,全年地方公共財政收入39123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85元,農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47元。

紫陽縣位於陝西南端,漢江上游,因道教南派創始人張伯端(道號「紫陽真人」)曾在此修行悟道而得名,意為「紫氣東來,陽光普照」,是全國唯一以道教名號命名的縣。紫陽商代屬庸國,西周屬巴國,戰國時歸楚國所有。自公元3世紀中期至5世紀,在縣境內曾設置魏明、寧都兩郡和寧都、漢陽、廣城三縣。明正德七年(1512)始設紫陽縣,並一直沿用。

該縣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紫陽民歌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聞名的「民歌之鄉」。紫陽富硒茶久負盛名,屬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紫陽板石為國家地理標誌性保護產品,毒重石礦為全國稀有的第二大礦床。

2018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3.6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1.81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8億元;城鄉居民收入達到24380元和9160元。

任河及其主要支流渚河、麻柳壩河、權河沿岸,是縣內茶葉、苧麻、生漆集中產地。沿岸有麻柳壩、毛壩關、高灘、高橋、瓦房店、紅椿壩等自然鎮。

任河流域最大的市鎮除城口縣城和紫陽縣城外,就數萬源的大竹河場。該鎮位於萬源東北部,東鄰重慶市城口縣,北連陝西省紫陽縣、鎮巴縣,任河順場鎮流過。1933年,紅軍在川陝建立根據地,曾在此設立城口縣蘇維埃政府,是萬源的重要場鎮之一。大竹河為川、陝、鄂商貿物資的必經之地和中轉站,大竹場鎮被稱為「小武漢」。

水電

到1990年代,任河流域已修建紫陽縣黃龍洞、青龍洞、權河口、高灘等電站,總裝機2243千瓦,占可開發量的6.9%。規劃的電站有冉家窩、高灘、明家河、權河口、白河口、紅椿壩等6處,裝機約2萬千瓦。

支流坪壩河已建成5處總裝機6560千瓦,在建3處總裝機8190千瓦,1處(偉泰電站)在論證階段。

白楊溪水電站,位於萬源任河上,2006年10月開工興建,2008年10月竣工,總投資2.4億元。該水電站裝機容量3.52萬千瓦,是一個集防洪、灌溉、抗災的水利工程。

毛壩關電站,位於陝西省紫陽縣境內的任河幹流上,是任河全流域開發的第六個梯級電站。壩址位於毛壩關鎮上游1.8公里,距紫陽縣城58公里。電站廠房位於任河左岸,距上游壩址公路里程1.0公里。壩基建基面高程363米,壩頂高程427米,最大壩高64米,正常蓄水位412米,總庫容2230萬立方米,調節庫容264萬立方米,為日調節水庫,引水洞及壓力管道總長0.8公里,設計引用流量104立方米每秒,最大發電水頭31.86米,安裝3台0.8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2.4萬千瓦,保證發電3967千瓦,年平均發電量9851.2萬千瓦時。

高橋電站,位於支流權河中游,距高橋自然鎮約500米。引權河支流西河水為動力,屬引水式電站。1958年動工興建,1959年投產。初用木質旋漿式水輪機和20千瓦發電機。1970年設備更新,採用75千瓦水輪機發電機組。1985年末固定資產原值為10萬元。

航道

上游城口縣境內除高望至縣城段可通木船外,其餘河段皆因灘陡,亂石多,無航運價值。

任河航道始自四川省城口縣,沿途經過岔溪口、青荊(魯家坊)、毛壩、大壩、高灘、權河口、芭蕉口、瓦房店等村鎮至紫陽縣城附近注入漢江。航程105公里,在紫陽縣境內56.9公里,平均比降2.3‰,平均水深0.6米,可由紫陽縣城通航至四川的大竹河。任河上游多用於流放竹木排筏,下游可通行3-6噸木帆船。1970年代後,河流逐漸淤塞,航道廢棄。

航運

民國及以前,大竹河地區的物資輸出主要靠水運,川鹽和達縣(達州市)的黃表紙從宣漢官渡(新華鎮)起運,靠人力肩負翻越荊竹山、翀天觀、馬鬢嶺和羊跳岩等高山峽谷120多里至大竹河,再水運至陝西或湖北。城口縣西北部和萬源北部的桐、茶輸出也是由大竹河水運出境。湖北、陝西的棉花、布匹、安徽的藥材(茯苓、砂仁、黃連、白叩、檳榔、地黃)和花椒經水路運至大竹河後上岸人力和畜力中轉川東各地。時稱「一條黃龍出川去,一條白龍進川來」,就是指黃表紙由大竹河轉運入陝西,陝西的棉花經水運至大竹河經銷。

清朝咸豐年間以前就有外商在大竹場鎮立商號、建會館,中街碼頭懸有「萬商雲集」木匾。1921-1948年,大商號有「通益」號、「懷記」號、「盛興協」號、「長發」號和「興順」號。其中程長發的「長發」貨棧和「興順」貨棧均設有經理,賬房先生約數十人至百餘人。任河上檣接帆連,每天往返航行木船300餘只,船工和運力每天出入達2000餘人次,年貨運吞吐量10000噸左右,可以說是市場繁榮、生意興隆。三峽輪船通行後,出入任河的物資有所減少,食鹽、棉花、黃表、紅茶、藥材仍然經過此地。解放後,萬源、紫陽兩地均設有航運管理站,分段管理任河的水上運輸。漢渝公路,襄渝鐵路開通後,任河水上航運逐漸消失。

巴鹽北去,主要是走任河水道。元末明初,前、中、後三河鹽場包括開縣溫塘井鹽運銷,均由達州南昌灘土司管轄。明成化年間土司改流,土司冉家仍專營食鹽直到民國年間。冉家鹽店遍及各地,僅萬源羅文就先有宣漢冉家的「光裕公」,後才有劉萬成的「同心福」、何岱山的「協泰祥」、傅澤鹹的「信義」等余家鹽店。民國初年,冉家鹽店撤走。

明、清時期,客船從大竹河直航武漢。大竹鎮曾經是任河航運的重要碼頭驛站,是聞名川陝的四大古鎮之一,素有「小武漢」之美稱。當年的古鎮繁華而熱鬧,各路商賈雲集,大巴山的茶葉、核桃、生漆、中藥村等農副土特產品和巴鹽,源源不斷地從這裡出川,換回一船船布匹、煤油、白貨紙張等生活物資進巴山。太平天國時期,長江中下游食鹽困難,清政府調取巴鹽用木船從任河運出。任河下游木欄峽口留有當時記事碑刻。抗日戰爭時期,海鹽被日軍阻運,國民政府採取「川鹽濟楚」。1939年,民國政府財政部長宋子文投資,由紫陽縣縣長胡啟明在大竹檔口設「通益」鹽號,有木船100隻,每天運出食鹽10萬餘公斤。1948年,西北鹽務局為銷售青顆鹽,禁止川鹽入陝境,任河鹽路從此終止運營。

參考來源

一起來任河漂流感受精彩!

參考資料

  1. 說說家鄉的任河希望小學,聚培訓作文 , 2018-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