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伊秉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伊秉綬

來自網絡的圖片

伊秉綬(1754-1815),字組似,號墨卿,晚號默庵,清代書法家,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人,故人又稱「伊汀州」。乾隆四十四年舉人,乾隆五十四年進士,師戴聯奎,歷任刑部主事,後擢員外郎。

嘉慶四年任惠州知府,因與其直屬長官、兩廣總督吉慶發生爭執,被謫戍軍台,昭雪後又升為揚州知府,1802年(嘉慶七年),伊秉綬54歲時,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鄉,揚州數萬市民灑淚送別。62歲病逝後,揚州人為仰慕其遺德,在當地「三賢祠」(祀歐陽修、蘇軾、王士禎三人之祠)中並祀伊秉綬,改稱「四賢祠」。在任期間,以「廉吏善政」著稱。

伊秉綬喜繪畫、治印,亦有詩集傳世。工書,尤精篆隸,精秀古媚。其書超絕古格,使清季書法,放一異彩。隸書尤放縱飄逸,自成==人物生平== 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正月十一日,伊秉綬生於寧化城關一個書香門弟,官宦人家。其父伊朝棟,乾隆三十四年進士,歷官刑部主事、御史、光祿寺卿。史稱伊秉綬「通程朱理學,幼秉庭訓,從師陰承方,講求立心行己之學。」後受大學士朱珪的賞識與紀曉嵐的器重,拜紀為師,又拜當時最負盛名的書法家劉墉為師學書法。著有《留春草堂集》。傳世書跡甚富。《隸書五言聯》,書於嘉慶二十年(1815),紙本墨跡。隸書。凡上下聯正文10字,款16字,共26字。縱178厘米,橫33.3厘米。首都博物館藏。


伊秉綬15歲那年(乾隆三十四年),其父伊朝棟考中進士,歷官刑部郎中、光祿寺卿,精研程朱之學,著有《南窗叢記》、《賜研齋集》等書傳世。伊秉綬從小聰穎好學,秉承家學淵源,飽讀宋儒理學。16歲進寧化縣學,26歲中鄉試。後又受業於名儒陰承方,攻宋儒理學,並且潛心研習李榕村、蔡梁山及雷翠庭等名儒理論。

30歲那年(乾隆四十九年)赴京趕考,舉中正榜,便留居北京,為大學士朱珪、紀曉嵐所賞識與器重,時常出入太子傅朱珪的府弟,有一度還住在紀曉嵐家中,給他孫子上課;又拜當時最負盛名的書法家劉墉為師學書法。 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會試,伊秉綬參加會試,進士及第,授刑部額外主事,補浙江司員外郎,開始了亨通的仕途。伊秉綬從政,清正廉潔。 乾隆五十七年,晉升為刑部主事,1798年(嘉慶三年)升刑部員外郎奉命出任湖南鄉試副主考官。 嘉慶四年升任刑部郎中。未幾,伊秉綬出任廣東惠州知府。在惠州期間興利除弊,勤政愛民,並致力於地方文化建設,獎掖後學,創辦書院,重用人才,其提攜嶺南才子宋湘的故事,便成了一段佳話。那時他在重修蘇東坡故居時,意外地從墨池裡發現蘇氏珍愛的「德有鄰堂」端硯。後來伊秉綬把此硯帶回汀州寧化老家,並把書齋命名「賜硯齋」。有人說,這塊蘇東坡用過的端硯給伊秉綬帶來了無盡的靈氣,他用這塊端硯磨墨書寫的字特別漂亮。此硯珍藏於寧化縣博物館,為國家二級文物。

1805年(嘉慶十年)前後,揚州連年水災,兩江總督鐵保薦舉伊秉綬,前往南河、高郵、寶應勘察災情。不久,伊秉綬奉命出任揚州知府。他親自率領下屬參加各地搶險賑災,深入民間,「飢咽脫粟飯,渴飲濁流水」,與百姓同甘共苦;一邊設置粥廠,安置災民,一邊動員富商損資賑災,很快穩定了災區局勢,還採取了一些靈活措施,使災民儘快重建家園恢復生產。並且親自查閱賑帳冊,核發賑災錢糧,嚴禁胥役克減,博得災民的稱讚。里下河災民3萬多人逃荒到府城,伊秉綬勸富商巨室捐輸六萬餘金,在寺廟立棚廠,依據災民人口賦米賑錢;又在每個村鎮設辦粥廠,救濟貧困的災民。有些災民想殺耕牛為食。

伊秉綬按牛估值當質以貸,招雇專人牧養,准許災民來年春季取贖,以保證春耕生產。為了社會穩定,伊秉綬派兵剿滅北湖巨盜鐵庫子輩,打擊「杖詭道」行騙的聶道和,使那些奸猾擾民的流氓地痞都受到了嚴厲的懲治。所以,《清史稿》稱:大災中的揚州「民雖飢困,安堵無惶惑。」第二年,揚州風調雨順,百廢皆興,民眾無不稱頌伊秉綬。

嘉慶十一年,伊秉綬為了促進揚州地方文化的發展,特招聘焦循、阮元等著名學者編《揚州圖經》及《揚州文粹》。

1807年(嘉慶十二年),伊秉綬調任河庫道,不久又調兩淮鹽運史。任職剛滿兩個月,其父病故,便回汀州寧化奔喪。在老家料理了父親的後事,伊秉綬丁憂三年,也許是感覺到仕途疲憊,又在寧化呆了五年。期間,他給父老鄉親留下了不少手跡,也做了不少好事。有一年,寧化城牆坍塌,他出千金維修。又一年,家鄉遭遇饑荒,他不僅捐糧救災,還利用自己的身份遊說商家平價糶米。並捐義糧二百石,賑濟災民;他還倡修廣濟、龍門二橋,籌措錢銀萬兩。歸居家鄉期間,於嘉慶十六年秋,他重訪惠州。惠州百姓聽說伊秉綬來訪爭相迎接。伊秉綬走訪豐湖書院時,見到書院內設有奉供自己的祀祠,便令撤去。

1815年(嘉慶二十年)夏,經友人一再敦促,伊秉綬離開了寧化,啟程入京,途經揚州,舊時好友留他小住,客居至9月。揚州的9月天氣已漸轉涼。他不慎染上秋寒,猝得肺炎,一病不起,於9月11日在揚州病逝。後歸葬寧化曹坊石牛驛(今上曹村)。

揚州百姓得知前任知府病逝後,把他供奉在三賢祠里,和揚州歷史三位名賢太守歐陽修、蘇東坡、王士禎並祀。幾十年前,汀州寧化人黃慎在這塊土地上以詩書畫贏得聲名,幾十年後,又一個汀州寧化人伊秉綬以他的勤勉和德政,在這裡獲得讚譽。

伊秉綬治理揚州雖然有德惠政聲,為清一代名吏,但他從不以功自居。他把自己的居所從商富集居的「休園」,搬到名其為「湖上草堂」的平民所居的舊城「黃氏園」。他在生活上也清廉耿介,杜絕聲色,「每食必具蔬」,「藉以清吾心耳」。常說:「人生也,直即天地之性,無少回邪,行則正。」因伊秉綬為官清廉,勤政愛民,深得揚州百姓愛戴。《蕪城懷舊錄》稱讚他說:「揚州太守代有名賢,清乾嘉時,汀州伊墨卿太守為最著,風流文采,惠政及民,與歐陽永叔、蘇東坡先後媲美,鄉人士稱道不衰,奉祀之賢祠載酒堂。」[1]

參考文獻

  1. 伊秉綬,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