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何振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何振梁
體育外交家、新中國體育先行者
原文名 He Zhenliang
出生 1929年12月
江蘇省無錫市
逝世 2015年1月4日
國籍 中國
母校 震旦大學電機系
職業 體育外交家
知名作品 《何振梁--五環之路》《何振梁申奧日記》

何振梁 (1929年12月 - 2015年01月04日) 出生於江蘇無錫,祖籍浙江上虞。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起從事體育工作,在國家體委搞國際聯絡工作。曾任中國奧委會名譽主席[1]國際奧委會委員,國際奧委會文化和奧林匹克教育委員會主席,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顧問、執委。

2015年1月4日15:50分,何振梁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5歲[2]。同日,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要求國際奧委會旗幟為其降半旗3天,以此紀念其對體育事業的卓越貢獻。

2015年1月10日,何振梁遺體告別會在八寶山公墓東禮堂進行。

人物簡介

何振梁,浙江上虞人,體育外交家、新中國體育先行者、新中國體育歷史的見證者。現任國際奧委會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國奧委會名譽主席。曾任國際奧委會副主席,中國奧委會主席,國家體委副主任。

兩次參加北京申辦奧運會,兩次擔任申奧投票中方陳述人,是北京申奧由失敗到成功的標誌性人物。他在國際奧委會的地位、威望和影響,他的經驗和出色的語言能力,他在暮年所付出的巨大身心勞動,為北京申辦2008年夏季奧運會成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何振梁是新中國體育走向世界的見證人,曾被外國體育刊物評為全世界最有影響的十大體育領導人之一[3]

人生履歷

1929年12月出生於江蘇無錫,祖籍浙江上虞。

1938年,何振梁隨全家搬到了上海的法租界,轉讀教會學校。

1939年至1946年在上海中法學校學習。

1950年畢業於上海震旦大學電機系,同年到團中央對外聯絡部工作。

1952年作為中國體育代表團成員參加在芬蘭舉行的第十五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1953年年底,何振梁與當時同在團中央工作的梁麗娟結婚。

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5年起從事體育工作,到國家體委搞國際聯絡工作。

1964年 起歷任中國體操協會副秘書長、中國乒乓球協會秘書長、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秘書處主任、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副秘書長、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副秘書長、國家體委司長、中國奧委會執委、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常委等職。

1980年獲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他作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副團長參加在美國普拉希德湖舉行的第十三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1981年10月02日,在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第八十四屆大會上當選為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委員。在國際體育組織中,他還曾擔任各國體育總會國際大會主席團副主席、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副主席和國際奧委會奧林匹克團結委員會委員等職務。何振梁為發展國際體育交往,恢復中國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做了大量工作。何振梁當選國際奧委會委員時的珍貴照片。

1985年起任國家體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同年當選國際奧委會執委。

1988年獲亞洲舉重聯合會授予的卓越貢獻金質獎;

1989年當選中國奧委會主席,並當選國際奧委會副主席,曾任國際奧委會大眾體育委員全副主席。後任國際奧委會文化委員會主席,曾任奧林匹克運動委員會和百周年大會成果研究委員會委員。是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體育界)、全國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

1992年被西班牙卡洛斯國王授予大十字勳章;[4]

1993年被摩納哥國家元首雷尼埃大公授予聖查理十字勳章,同年榮獲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功勳章。

1993年北京申奧團陳述人之一,參加申辦2000年夏季奧運會。

何振梁
何振梁:新中國最偉大的體育人 北京申奧

1997年組織和主持的「世界體育文化論壇」在瑞士舉行,被薩馬蘭奇稱為「讓文化委員會獲得了青春」。

2001年北京申奧團陳述人之一,參加申辦2008年夏季奧運會,申辦成功後,他逐漸退出了大眾的視野。

2006年獲得體育電視「終生成就獎」[5]

2007年在北大中國十大系列英才頒獎典禮上獲得「十大系列英才」稱號[6]

2008年05月20日,「何振梁奧林匹克陳列館」在他的出生地無錫開館,這是國內首座將體育名人和奧林匹克文化精神相結合的主題館。

2008年07月,出版了《何振梁申奧日記》。

2008年08月06日擔任北京奧運會北京站第432名火炬手。

2015年01月04日因病逝世。

擔任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奧委會秘書長、副主席、主席。中華全國體育總會顧問,中國田徑協會主席,中國賽艇協會主席,亞洲賽艇聯合會主席。國際奧委會執委會委員、副主席。奧林匹克團結委員會委員,奧林匹克運動委員會委員,大眾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席,種族隔離和奧林匹克主義委員會委員,奧林匹克勳章委員會委員,第十二屆奧林匹克大會籌備委員會成員,百年奧林匹克大會——團結大會研究委員會委員,文化委員會主席。北京2008年奧運會申辦委員會顧問。

申奧講稿

1993年申奧演講稿

主席先生、國際奧委會的委員們,1981年,當我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並莊嚴地宣誓——我願意竭盡所能為奧林匹克運動服務的時候,我心中升起了一個願望,就是看到奧林匹克運動會能在我的祖國——中國舉行。

我的命運與我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我少年時有過苦難的歲月,進入青壯年後經歷過艱苦的磨鍊,也享受過取得成就的歡樂,中年後改革開放迎來了祖國和我個人新的前景。

我們深信,奧運會屬於所有國家,既屬於發達國家,也屬於發展中國家。把舉辦奧運會的榮譽授予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既將為奧運會開闢新的地平線,也將推動我們的發展進程。

所有的申辦城市都同樣有能力辦好2000年奧運會,但是,如果這個榮譽授予北京,我們將竭盡全力,使奧林匹克理想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得到傳播,並使奧林匹克主義的普遍性原則獲得充分的體現,我們大家將因此共同達到新的奧林匹克地平線。

謝謝!

2001年申奧演講稿

主席先生、國際奧委會的委員們,無論你們今天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都將載入史冊。但是只有一種決定可以創造歷史。你們今天這個決定可以通過體育促進世界和中國友好相擁在一起,從而造福於全人類。

將近50年前,我第一次參加了奧林匹克運動會,那是在赫爾辛基。從那時起我就深深地愛上了奧運精神,和祖國的許多同胞一樣,我認為奧林匹克價值理念具有普遍意義,奧林匹克聖火照亮着人類前進的道路。

在我的生涯中,我一直夢想着將奧運會帶來中國,讓我的男女同胞在我的祖國體驗奧林匹克理想永恆的魅力。

選擇北京,你們將在奧林匹克歷史上第一次將奧運會帶到擁有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的國家,讓十億人民有機會用他們的創造力和奉獻精神為奧林匹克運動服務。

你們所傳達的信息也許將意味着一個全球團結新時代的開始。

如果你們把舉辦2008年奧運會的榮譽授予北京,親愛的同事們,我可以向你們保證,7年之後,北京將讓你們為今天的決定而自豪。

謝謝!

相關書籍

《何振梁:五環之路》

何振梁
何振梁

此書由何振梁夫人、 《人民日報》資深記者梁麗娟撰寫。全書以回憶錄的形式,集中記錄了中國奧委會名譽主席、曾任國際奧委會副主席、國家體委副主任何振梁的個人成長和他的體育外交經歷。書中首次詳實披露了包括20世紀50年代在國際體育組織中反對「兩個中國」,60年代創立新興力量運動會,70年代爭取恢復我國在國際奧委會中的合法席位,以及1990年舉辦第11屆亞運會和北京申辦2000年、2008年奧運會等我國體育對外交往重大事件的內幕細節。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在打破海峽兩岸體育交往障礙等情節有獨特的描述。

《何振梁申奧日記》

此書由何振梁先手親筆完成,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摘錄了何振梁私人日記中與北京兩次申奧有關的內容。該書從他的獨特視角、真切感受,講述了大量鮮為人知的工作過程,真實地記錄了北京申奧的整個曲折、艱辛的歷史進程及他本人的心路歷程,反映了以何振梁為代表的申奧人鍥而不捨堅韌不拔的精神和處變不驚,靈活鬥爭的智慧以及發憤圖強鞠躬盡瘁的「愛國心」。

體育之路

何振梁用這樣一個詞來形容自己走上體育之路的原因——陰差陽錯。

我完全是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開始了與奧運會的第一次接觸。1952年07月,何振梁突然接到通知,要他參加赫爾辛基第十五屆奧運會。這次全世界人民的大聚會讓23歲的何振梁感覺很新鮮,而給他留下更強烈的印象是裡面充滿了政治——當時南斯拉夫與匈牙利的足球比賽,因為南斯拉夫處於被共產主義陣營開除的狀態,運動員之間的火藥味很濃;美、蘇兩個大國的籃球比賽更被看成是兩個陣營的較量,一直到最後一秒鐘才由一球定勝負。中國的參加實際上也是一種政治性出場,在奧運會上升起五星紅旗就是勝利的指示下,所以作為翻譯的何振梁當時接到的通知是去執行任務,而此時他尚不知奧林匹克為何物。 如果說第一次是在糊裡糊塗中接觸到了體育,那麼第二次的經歷則讓何振梁加深了對體育的認識。1953年,何振梁作為翻譯參加羅馬尼亞的世界青年聯歡節。在聯歡節運動會上,中國選手吳傳玉獲得仰泳金牌。當時中國在國際體壇上基本處於無所作為的地位,這塊金牌出乎許多人意外,中國的國旗、國歌都是現找的。這是中國人在國際比賽中拿到的第一塊金牌,我當時激動的心情難以形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淚。我第一次體會到,體育對民族凝聚力的增強,對民族感情的升華,有如此獨特的魅力。

此時何振梁以團中央對外聯絡部翻譯的身份參加了大量外事活動,但內心,他對這項工作充滿了疑慮。憶及當年,他微笑着承認從某種意義上講,我並不是一個好幹部,我不安心做翻譯,覺得一個翻譯嘛,無非是你講什麼,我翻譯什麼,缺乏創造性,完全限制了我的個性發展。遇到高層領導當然可以學到不少東西,但遇到一些不怎麼樣的人,翻譯不怎麼樣的話時很痛苦。所以我不願做翻譯,一心想到建設第一線去。這年年底,出身于震旦大學電機系的何振梁被調到二機部。「到了二機部以後,儘管我努力學習,但大學裡給的電機知識太籠統太理論化,與實際毫不結合,所以基本上又是從頭學起。當時讓我跟蘇聯專家在一起,專家發現我寫的字母比較漂亮,工廠的電機設備的賬,我寫得清清楚楚的,他盡讓我幹這些活。這跟我想象的轟轟烈烈的生產建設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加上我在二機部老被借調還是當翻譯,老踏實不下心來深入下去,最後想乾脆還是回團中央。」

一個偶然的契機,讓何振梁開始從事體育工作。1954年底,何振梁在二機部被團中央借調,參加由吳學謙帶隊的國際農村體育大會。轉道莫斯科時,在火車上遇到國家體委代表團,團長是國際司副司長張聯華。國家體委當時成立不久需要大量外語人才,何振梁被推薦對象。張聯華曾向當時兼任國家體委主任的賀龍元帥專門寫了報告,愛才心切的賀老總又親自寫信給當時的二機部部長趙爾陸要人。而趙爾陸是賀老總的老部下,只好同意放人。這個消息讓那時充滿革命豪情的何振梁十分沮喪,當時我有一個很狹隘的觀念,只有在工農生產的第一線才是為國家實實在在做貢獻。儘管我不在生產第一線,但至少也是在工業部門。讓我到一個只有蹦啊跳啊的部門,我的確不太願意,部里也沒辦法,說這是賀老總的意思。那時我剛入黨不久,講服從組織命令,我不得不勉強地來到國家體委。何振梁後來還引發了一場小小的人才糾紛。外交部幾次想調何振梁過去,國家體委提出用外交部的三個翻譯來換這一個,等到外交部的三個人來了,體委還是不同意。1964年,何振梁被借調去莫斯科參加黨的會議,一次陪同周恩來參加完一個外事活動後,總理讓他一起去小食堂吃飯賀老總喬冠華都在,喬冠華當着總理的面提起這事,以為賀老總不會駁面子,誰知賀老總回答得很乾脆你們外交部需要人才,我們體委就不需要人才,一句話就給頂了回去。

憶及此事,何振梁笑笑說人生的機遇很多,如果當時還在工業系統,也許從機關到車間從車間到工廠,我也不知道會怎樣。如果外交部調成了人生會是什麼樣子又是很難想象。不過已經選擇了一條路就再也不必回想,你就走好它,走到一個最能發揮你的人生價值的極限。

人物事件

回應事件

袁偉民、何振梁,一位是原國家體育總局局長,一位是國際奧委會現任委員,儘管他倆身上還有許許多多令人炫目的頭銜,但在大眾眼中,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稱號———中國體育的元勛。隨着《袁偉民與體壇風雲》一書在近日公開發售,書中首次披露了諸多中國體壇的內幕,其中北京申奧成功背後的揭秘打破兩位德高望重老人間的靜默,袁偉民在書中直指何振梁「不聽招呼,自作主張」令讀者一震。袁偉民在新書首發儀式上表示,出書是為了還原真相,他並不怕引發爭議。袁偉民新書《袁偉民與體壇風雲》近日出版,其中「申奧:深層的故事」一章引起外界廣泛關注及議論。因為在這一章中,袁偉民直言由於一位國際奧委會資深的中國委員「不聽招呼,自作主張,自行其是」,支持金雲龍而不是羅格,甚至險些給北京申奧成功造成負面。雖然書中袁偉民並沒有點名,但由於直言其是《五環之路》的作者,是「中國申奧之父」,因此這個人可以肯定就何振梁。

對此何振梁的回應是:沒時間理會,他愛炒就炒。

何振梁
國際奧委會委員何振梁:夢圓奧運

下半旗

2015年01月04日何振梁因病逝世。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表示自2015年01月05日起,國際奧委會位於瑞士蘇黎世的總部為哀悼何振梁先生去世下半旗,持續三天,[1]以此紀念其對體育事業的卓越貢獻。 2015年01月10日,何振梁遺體告別會在八寶山公墓東禮堂進行。

人物評價

何振梁幫助奧林匹克運動更加了解他的國家、中國人民和(其)傑出的文化。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失去了它最熱忱的大使之一。(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評)

何振梁是「職業政治家」,他「幫助中國重返奧林匹克運動」,並「幫助北京獲得2008年夏季奧運會的主辦權」。(國際奧委會評)

何振梁謙和正直、淵博儒雅,當年申奧城市習慣為奧委會委員建立個人檔案,以便投其所好行賄,鹽湖城醜聞曝光後,何老的檔案是一張白紙,被評價為「不可收買之人」。(楊華評)

何振梁是新中國體育走向世界的見證人,曾被外國體育刊物評為全世界最有影響的十大體育領導人之一。(網易評)

在很多人眼中,何振梁站在北京申奧成敗的分水嶺上,是一個無法忘記的標誌性人物,外國一家體育刊物曾將他評為全世界最有影響的十大體育領導人之一。(新浪評)

視頻

2001年,何振梁為北京申奧做最後的陳述,現場響起雷動的掌聲 2021年8月30日發布

何振梁的一生:中國體育走向世界的見證人 2015-01-04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