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促織(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促織》

作品名稱:《促織》

創作年代:盛唐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杜甫

《促織》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是詩人聽聞蟋蟀而感秋。首聯寫蟋蟀哀音的不同尋常,中間兩聯寫蟋蟀鳴聲不斷對人們心緒的影響,尾聯以蟋蟀叫聲不受禮俗影響作結。全詩運用襯托、互文等手法,抒發了詩人的羈旅愁懷之感。

原文

譯文

蟋蟀的叫聲十分微細,那哀婉的聲音多麼動人!

它在寒冷的野外草叢間叫得不暢,移到床下來叫,仿佛與我的心情相同。

唉,久客他鄉的我怎能不聞聲而淚下?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裡難以穩睡到天明。

想那哀切的絲樂和激昂的管樂,也不如這天真的聲音如此感人。 [2]

賞析

人們常常把嗚叫聲當作動物的語言,所以聽到反覆不斷的聲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斷地訴說着什麼,或要求着什麼,把它想象成無休止的傾訴。杜甫在秦州的幾個月,正是促織活動的時候。傍晚,清晨,特別是不眠之夜,大約都是在促織的鳴叫聲中度過的。詩人久客在外,心情本來就很淒涼,被促織聲一激,往往不禁淚下。這首詩,就是詩人當時憂傷感情的真實寫照。

起句正面點明促織,以「甚細微」與第二句的「何動人」構成對比,襯托哀音的不同尋常。三、四句和五、六句,在修辭上構成兩對「互文」。就是說:促織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內床底下,總是鳴聲不斷;而不論在什麼地方嗚叫,總和不得意的詩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聽到它的叫聲,長期客居外鄉的人不得不流淚,再也無法安睡到天明;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裡被哀鳴之聲驚醒,陪着促織灑下淚水。這種「互文」格式的使用,用表面上的兩層意思抒寫了交互着的四層意思,能收到言簡意緣的效果,是古代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最後兩句以「悲絲」「急管」同促織的啼叫相比較,而以促織叫聲「天真」、不受禮俗影響作結,把促織的哀音放在任何樂器的演奏無法達到的效果之上,把「哀音何動人」寫到了極點,更加烘托出詩人的思鄉愁苦之情。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集》傳世。因在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從八品小官)。入蜀後曾在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大曆五年(770) 公年五十九。春,在潭州。夏四月,避臧亂入衡州。欲入郴州依舅氏崔偉,因至耒陽,泊方田驛。秋,舟下荊楚,竟以寓卒,旅殯岳陽。[3]


參考資料

  1. 促織, 詩詞名句網,
  2. 促織, 古詩文網,
  3. 杜甫簡介與生平, 華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