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保護性抗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保護性抗原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一個科技名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名詞解釋

保護性抗原是炭疽毒素的運輸結構。

細菌分泌的這種抗原呈單鏈結構(如概述圖所示,蛋白質編號1acc)。這種蛋白識別細胞表面並粘合在上面。人類細胞表面的蛋白酶斷裂為小片段(概述圖中呈現為藍色)作用於這些毒素。它結合其他六個蛋白的複合物形成一個七面的環狀結構(現實中的環狀結構比圖片中所示的更緊密,這種環狀結構在PDB中得不到)這個圓環牢牢地粘合在細胞表面並將這個環狀物伸入細胞膜,形成一個孔,毒素的其他兩部分粘合在環上被帶進細胞

科技名詞

科技名詞,是指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術語,屬於科技術語。是科學技術形成、記錄、積累、交流、傳播的前提和基礎,是科學思維的基礎和工具

統一、規範科技名詞是國家科技基礎條件的重要內容,是推動科技創新和構建新時代中國科技話語體系的基礎性工作,也是中國融入全球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性舉措,意義重大而深遠。

1990年6月23日,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國家教委、新聞出版署發出《關於使用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名詞的通知》。

2020年6月2日,教育部、國家語委在京發布2019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和語言生活狀況,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近6萬條科技名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