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倍林斑粉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倍林斑粉蝶

來自 動物界 的圖片

中文名:倍林斑粉蝶

拉丁學名:Delias berinda

界:動物

門:節肢動物門

綱:昆蟲綱

科:粉蝶科

屬:斑粉蝶屬

命名者及年代:Moore ,1872

倍林斑粉蝶(學名 Delias berinda)是艷粉蝶屬中的一種蝴蝶[1]

倍林斑粉蝶形態特徵

成蟲 雄蝶體長26-33mm,翅展69-94mm。翅表紅褐色至黑色,前翅翅表斑紋灰白色,模糊,亞外緣斑7個,線狀,臀角處的亞外緣斑是由兩個小斑組成,中域斑不明顯。後翅正面中域斑紋比前翅的稍寬,亞外緣斑卵形或圓形。反面黑褐色,前翅r1、r4+5和m1室的亞外緣斑為黃色,其餘的白色。中室內有白色條斑,有時明顯有時不明顯。後翅反面斑紋大部分為黃色。雌蝶體長28-35mm,翅展75-98mm。翅面灰褐色,前翅正面斑紋與雄蝶相似,只是較為明顯。後翅亞外緣斑和中域斑白色,略帶黃色鱗粉,cu2室中域有一個長斑,黃白色,被翅室中褶分為兩部分,中室內斑大而明顯,純白色,臀角斑或為橙黃色或為白色稍帶黃色鱗粉。後翅反面斑紋大而明顯,2a和3a室為黃色,cu2室中域斑被翅室中褶分為兩部分,靠近內緣側的斑黃色,另一側的斑白色。

雄性外生殖器:爪形突短,末端稍膨大,有3個分支,中間的分支明顯長於兩側的分支;抱器瓣近三角形,末端突出,內膜上有圓孔;陽莖基部較粗,彎曲不明顯,指狀突較細。

雌性外生殖器:產卵瓣半圓形,後表皮突短;前陰片形狀不規則,加厚並有皺褶,前表皮突不明顯;囊導管短於交配囊,囊突大,近紡錘形,兩側不對稱,齒狀突細小,分布在兩端。

倍林斑粉蝶Delias berinda (Moore) a. 抱器瓣;b. 爪形突;c. 雌性外生殖器 卵 黃色,炮彈形,表面有縱脊約21條,直徑0.8mm,高約1.6mm。

幼蟲 1齡幼蟲蟲體黃色,頭部黑色,體表散生白色刺毛,2齡幼蟲頭部黑色,蟲體綠褐色,各體節背線有1個、側背部有1對黑褐色點,體表密生灰白色刺毛,第10腹節黑色。3-5齡 (終齡) 幼蟲為黑褐色,背線黑色,體表密生長短不一的灰白色刺毛且散生黃色顆粒,各體節氣門附近有黃色斑,終齡幼蟲體長39mm。

蛹 黑褐色,頭部前端有向上彎曲的突起,背線隆起且中胸及第3-5各腹節體側有1對向外突起的錐狀突。由頭部兩側經胸部至第3腹節背部及第4腹節後半部體側至第8、9腹節側背部有白褐色斑,體長約25mm。

倍林斑粉蝶分布範圍

本種分布于于喜馬拉雅、印度阿薩姆、中南半島、中國華西、華南地區與台灣。台灣地區的亞種曾被認為是特有種(Delias wilemani),有韋氏麻斑粉蝶、韋氏胡麻斑粉蝶、台灣胡麻斑粉蝶、偉而曼白蝶、韋氏麻粉蝶等俗名,但目前咸認應為特有亞種;於台灣本島中高海拔地區可見。

倍林斑粉蝶生活習性

本種幼蟲以桑寄生科植物,如忍冬葉寄生、埔姜桑寄生、杜鵑桑寄生等為食,一年一世代,成蟲於春、夏活動,以幼蟲態休眠過冬。

倍林斑粉蝶參考文獻

^徐堉峰. 台灣蝴蝶圖鑑.上(弄蝶、鳳蝶、粉蝶). 台中市: 晨星出版社. 2013.ISBN978-986-177-669-9.

參考來源

  1. 倍林斑粉蝶, 動物界,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