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伯顏不花的斤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史·伯顏不花的斤傳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伯顏不花的斤,字蒼崖。倜儻好學,曉音律。初用父蔭,知信州路,又移建德路。至正十六年,授衢州路達魯花赤。明年,行樞密院判官阿魯灰引兵經衢州,軍無紀律,所過輒大剽掠。伯顏不花的斤曰:「阿魯灰以官軍而為民患,此國賊也,可縱之乎!」乃帥兵逐之出境,郡賴以寧。頃之,擢江東道廉訪副使,官階中大夫。

十八年二月,江西陳友諒遣賊黨王奉國等,號二十萬,寇信州。明年正月,伯顏不花的斤自衢引兵援焉。及至,遇奉國城東,伯顏不花的斤登城四顧,力戰,破走之。後數日,賊復來攻城,伯顏不花的斤大饗士卒,部伍既整,因奮擊入賊營,斬首數千級,賊亂幾擒奉國適賊將突至我軍入其營者咸沒其勢將殆忽都不花復勒兵力戰大破之。

二月,友諒弟友德營於城東,繞城植木柵,攻我益急。又遣萬戶周伯嘉來說降,高義潛與之通,紿忽都不花等,信之。明日,奉國令高義以計來誘伯顏不花的斤,時伯顏不花的斤坐城上,見高義單騎來,伯顏不花的斤謂曰:「汝誘十帥,無一人還,今復來誘我耶?我頭可斷,足不可移!」乃數其罪,斬之。

夏六月,奉國親來攻城,晝夜不息者逾旬。賊皆穴地百餘所,或魚貫梯城而上。伯顏不花的斤登城,麾兵拒之。已而士卒力疲,不能戰,萬戶顧馬兒以城叛,城遂陷。伯顏不花的斤力戰不勝,遂自刎。

先是,伯顏不花的斤之援信州也,嘗南望泣下,曰:「吾知上報天子,下拯生民,余皆無可恤。所念者,太夫人耳。」即日入拜其母鮮于氏曰:「兒今不得事母矣。」母曰:「爾為忠臣,吾即死,復何憾!」伯顏不花的斤因命子也先不花,奉其母間道入福建,以江東廉訪司印送行御史台,遂力守孤城而死。朝廷賜諡曰桓敏。 (選自《元史•列傳 卷八十二》,有刪改)

譯文

伯顏不花的斤,字蒼崖。灑脫不羈,喜好學習,通曉詩文音韻。開始因父親蔭庇管理信州路政務,後調任建德路。至正十六年(1367),被朝廷授予衢州路達魯花赤一職。次年,擔任樞密院判官的阿魯灰率軍經過衢州,軍隊無紀律,所到之處,就大肆搶掠。伯顏不花的斤說:「阿魯灰的官軍成為百姓的禍患,他是國家的賊子,哪能放任他呢?」於是率兵驅之出境,地方因此得以安寧。不久,被朝遷提升為江東道廉訪副使、官階中大夫。

至正十八年二月,江西陳友諒派遣賊黨王奉國等率軍攻打信州,號稱軍隊有二十萬士兵。次年正月,伯顏不花的斤率領衢州軍隊前往救援,到了之後與王奉國部在城東相遇。伯顏不花的斤登上城樓四望敵軍,並與敵人奮力作戰,打敗了敵軍並使他們奔逃。幾日後,敵寇又來攻城,伯顏不花的斤犒勞士兵(積極備戰),部隊整齊,士卒們奮勇地攻入敵營,斬殺敵寇幾千人,敵寇混亂,士卒們幾乎擒住了王奉國。恰逢敵將突然發起進攻,攻入敵軍兵營的我軍士兵都被殺。眼看形勢危急,忽都不花又率領士兵奮力作戰,大敗敵軍。

二月,陳友諒的弟弟陳友德在城東紮營,圍繞城池植入木柵,攻打元軍更加急迫。同時,(陳友德)又派遣萬戶周伯嘉來勸降。高義暗中與周伯嘉通好,並欺騙忽都不花等人,(忽都不花)相信了高義的話。第二天,王奉國又令高義用詭計誘騙伯顏不花的斤。伯顏不花的斤坐在城樓上,看見高義一人騎着馬過來,就說:「你誘騙我十位大帥,無一人生還。現在又來誘騙我嗎?我頭可斷,腳不能移!」於是列舉他的罪狀,斬殺了高義。

夏六月,奉國又親自來攻城,晝夜圍攻,數十天不停息。敵寇有的挖地數百處潛攻,有的以雲梯爬城,魚貫而上,伯顏不花的斤登上城樓,指揮軍隊抵抗敵軍。不久伯顏不花的斤的士卒們戰得精疲力竭,不能再戰。再加上萬戶顧馬兒率城叛變,城池於是就淪陷了。伯顏不花的斤奮力作戰失敗後,自刎而死。

之前,伯顏不花的斤決心援助信州時,曾面向南哭泣,並說:「我知道,對上應當報效天子,對下應拯救生民。其他都不值得顧慮,唯有太夫人放心不下!」當天入拜他的母親鮮于氏,並說:「孩兒從今往後不能侍奉母親了!」他的母親勸慰他說:「你是(為國而獻身的)忠臣,我即使死了又有什麼遺憾呢?伯顏不花的斤命兒子也先不花由小路送母到福建,又將江東廉訪司印送到行御史台,(而後)便極力堅守孤城,戰鬥而死。朝廷賜他諡號叫桓敏。[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