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小雲石海涯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史·小雲石海涯傳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小雲石海涯,其父楚國忠惠公,名貫只哥,小雲石海涯遂以貫為氏,復以酸齋自號。年十二三,臂力絕人,使健兒驅三惡馬疾馳,持槊立而待,馬至,騰上之,越二而跨三,運槊生風,觀者辟易。或挽強射生,逐猛獸,上下峻阪如飛,諸將咸服其矯捷。稍長,折節讀書,目五行下,吐辭為文,不蹈襲故常,其旨皆出人意表。

初,襲父官為兩淮萬戶府達魯花赤,鎮永州。御軍極嚴猛,行伍肅然。稍暇,輒投壺雅歌,意所暢適,不為形跡所拘。一日,呼弟忽都海涯語之曰:「吾生宦情素薄,顧祖父之爵不敢不襲,今已數年矣,願以讓弟,弟幸勿辭。」語已,即解所綰黃金虎符佩之。北從姚燧學,燧見其古文峭厲有法,及歌行、古樂府慷慨激烈,大奇之。

仁宗在東宮,聞其以爵位讓弟,謂宮臣曰:「將相家子弟其有如是賢者邪?」俄選為英宗潛邸說書秀才,宿衛禁中。仁宗踐祚,上疏條六事,書凡萬餘言,未報。拜翰林侍讀學士、中奉大夫。會議科舉事,多所建明,忽喟然嘆曰:「辭尊居卑,昔賢所尚也。今禁林清選,與所讓軍資孰高,人將議吾後矣。」乃稱疾辭還江南,賣藥於錢塘市中,詭姓名,易服色,人無有識之者。偶過梁山濼,見漁父織蘆花為被,欲易之以綢。漁父疑其為人,陽曰:「君欲吾被,當更賦詩。」遂援筆立成,竟持被去。人間喧傳蘆花被詩。其依隱玩世多類此。

晚年為文日邃,詩亦沖淡。草、隸等書稍取古人之所長,變化自成一家。所至士大夫從之若雲,得其片言尺牘,如獲拱璧。其視死生若晝夜,絕不入念慮,攸攸若欲遺世而獨立雲。泰定元年五月八日卒,年三十九,諡文靖。有文集若干卷、《直解孝經》一卷行於世。 (節選自《元史•小雲石海涯傳》,有刪改)

譯文

小雲石海涯,他的父親是楚國忠惠公,名叫貫只哥,小雲石海涯於是以貫為姓氏,又自號為「酸齋」。小雲石海涯在十二三歲時,臂力過人,讓身體健壯的人驅趕三匹烈馬快速地奔跑,他拿着槊站在遠處等待,三匹烈馬狂奔而來,小雲石海涯立刻騰身上馬,越過兩匹馬跨上第三匹馬,把槊舞得虎虎生風,觀看的人嚇得躲避。有時挽強弓追逐射獵猛獸,上下陡坡就像在平地上一樣飛奔,各個將領都欽佩他身手矯捷。稍稍長大一點,小雲石海涯改變原來好武的志願,轉而讀書習文,讀書能夠一目五行,說話和寫文章語言文雅,不會因循守舊,他的文意常常出人意料。

當初,小雲石海涯襲了父親的官職任兩淮萬戶府達魯花赤,鎮守永州。他治軍非常嚴厲,軍紀嚴肅。他(小雲石海涯)稍有閒暇,就做投壺遊戲、吟雅詩,隨心所欲,不被禮節拘束。有一天,他叫來他弟弟忽都海涯說:「我這一輩子對做官向來不感興趣,只是顧及祖父和父親的爵位,我不敢不承襲,如今已經幾年了,願將官爵讓給你,希望你不要推辭。」說完話,就把身上所佩戴的黃金虎符佩戴在弟弟身上。他北行跟從姚燧學習,姚燧見他古文文筆奇特鋒利有章法,以及歌行體、古樂府,內容都慷慨激昂,認為他是一大奇才。

仁宗當太子的時候,聽說小雲石海涯把爵位讓給弟弟,對宮臣說:「將相家的子弟中有如此賢德的人嗎?」不久,小雲石海涯被選為英宗府中的說書秀才,並在宮禁中擔任警衛。仁宗登基後,小雲石海涯上書提出六條建議,一共有萬餘言,但未得到皇帝的回覆。後來被授予翰林侍讀學士、中奉大夫。

恰逢朝臣議論科舉考試時,小雲石海涯提出了許多好的意見,忽然長嘆說:「辭去尊位,甘居卑下,是過去聖賢所崇尚的。如今朝廷選拔官吏,讓我去與人爭高低,將來定會為後人所議論。」於是便託病辭官回到江南,在錢塘市中賣藥,隱姓埋名,更換服裝,沒有人能認出他。一日偶然路過梁山濼,見一漁父用蘆花織被,便想用綢緞換取漁父的蘆花被。漁父懷疑他並不是凡人,故意說:「你想要換我的被子,應當要賦詩一首。」小雲石海涯於是提筆賦詩一首,寫完持被離開。世間盛傳他的蘆花被詩。他隱居的故事大都像這樣。

晚年所作的文章更加深邃,詩也沖淡。草書、隸書等作品都是稍稍吸取古人的長處,有所變化而自成一家。來向他求詩文、求書法的士大夫極多,得到他的片言尺牘,都如獲至寶。他對生死也看得淡然,如同晝夜變化一樣,絕不會有所顧念,認為死只不過是飄飄然像離地升天、超脫塵俗一樣。泰定元年五月八日逝世,年僅三十九歲,諡號為文靖。有文集若干卷、《直解孝經》一卷流行於世。 [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