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敬儼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史·敬儼傳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敬儼,字威卿,善屬文。選充中書省掾。大德六年,擢禮部員外郎。七年,拜監察御史。時中書省臣有既黜而復收用者,與相比周,以黷貨撓法,即日劾去之。九年,入御史台為都事。中丞何某與執政有隙,省議欲核台選之當否,儼曰:「邇者省除吏千餘人,台亦當分別之邪?」語聞,議遂寢。

江南行御史台與江浙省爭政,事聞,儼曰:「省台政事,風化本原,各宜盡職,顧以小故忿爭,而瀆上聽乎?」入為右司郎中。武宗臨御,湖廣省臣有偽為警報,馳驛入奏,以圖柄用者,儼面詰之曰:「汝守方面,既有警,豈得離職,是必虛誕耳。」其人竟以狀露被斥。

旱蝗為災,民多因飢為盜,有司捕治,論以真犯。獄既上,朝議互有從違,儼曰:「民飢而盜,迫於不得已,非故為也。且死者不可復生,宜在所矜貸。」用是得減死者甚眾。仁宗踐阼,召為戶部尚書,廷議欲革尚書省弊政,儼言:「遽罷錢不用,恐細民失利。」不從,以疾辭。

皇慶二年,拜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其年冬,移疾退居真州。除江南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不赴。四年春,詔促就前職,以疾辭。七月,召為侍御史。湖廣省臣以贓敗,儼一日五奏,卒正其罪。賜《大學衍義》及所服犀帶。每入見,帝以字呼之,曰威卿而不名,其見禮遇如此。

六年告病賜衣一襲遣醫視療儼以其鄉在近圻恐復徵用徙居淮南年六十五即告老朝廷未從其請。四年九月,拜中書平章政事,復以老病辭。天曆改元,居月余,傷足,告歸。家居十餘年,痹不能行,猶劬書不廢。臨終,戒子弟曰:「國恩未報,而至不祿,奈何!汝曹當清白守恆業,無急仕進。」正冠幘,端坐而逝。贈翰林學士承旨、光祿大夫、柱國,封魯國公,諡文忠。 (節選自《元史• 敬儼傳》)

譯文

敬儼字威卿,擅長寫文章,被選入中書省任職。大德六年,晉升為禮部員外郎。七年,拜監察御史。當時中書省中有一些官員是原被罷黜後又起用的,結黨營私,貪污違法,敬儼馬上彈劾他們,令他們罷官。大德九年,敬儼入御史台為都事。中丞何某與執政者不和,中書省要審核御史台的人選,敬儼指出:「近來中書省任命官吏千餘人,難道御史台也要去一一審核嗎?」中書省再也不提這件事了。

江南行御史台與江浙行省在一些政務上有爭執,上報朝廷,敬儼指責他們:「行省與御史台的政事,以教化天下為根本,各自應該盡忠職守,怎麼反而因為小事忿恨爭執,而褻瀆皇上的耳朵呢?」後來敬儼任右司郎中。武宗即位,湖廣省臣向朝廷謊報有警,從驛站奔馳入朝上奏,對當權者別有圖謀,敬儼當面責問:「你鎮守一方,既然有警豈能擅離職守,必是謊報。」湖廣省臣最終因為真相暴露被斥罵。旱蝗成災,百姓很多因為飢餓淪為盜賊,有關部門逮捕關押了他們,以犯罪論處。

案件呈上朝廷後,朝廷上的討論有贊成的也有反對的,敬儼說:「百姓因為飢餓而成為盜賊,是被不得已的理由逼迫,不是故意要這樣做的。而且死了的人不能夠再活過來,應該有所寬恕。」因為他的話而減免死刑的人很多。仁宗即位,召敬儼為戶部尚書。朝廷提出要革除尚書省的弊政。敬儼認為:「突然廢除已通行的錢不用,百姓會受到損害。」這意見未被採納,他便稱病辭職。皇慶二年,敬儼擔任江西行中書省參知政事。這年冬天,敬儼因病退居真州。

後起朝廷授予他擔任江南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他沒有赴任。延祐四年春,朝廷督促他就任前職,他仍稱病辭謝。七月,敬儼被召回朝任侍御史。湖廣省臣貪贓枉法,事情敗露,敬儼一天五次上書,終使貪贓者認罪伏法。皇帝賞賜他《大學衍義》書一部及犀牛皮帶。敬儼每次入朝覲見皇帝,皇帝都用他的字稱呼他,叫他「威卿」而不叫他的名字,敬儼受皇帝禮遇到這樣的地步。六年,敬儼告病,皇帝賞賜一件衣服,派遣醫生探視治療。敬儼因為他的家鄉在附近,害怕又被徵召起用,於是遷徙定居到淮南。六十五歲時,敬儼就告老辭職,朝廷沒有聽從他的請求。四年九月,敬儼被授予中書平章政事,再次用年老生病的理由推辭。

天曆年改元,敬儼過了一個多月,傷了腳,向朝廷稟告辭職歸家。敬儼在家裡住了十多年,不能走路,還堅持寫作。臨終時,敬儼告誡子弟說:「國家恩情沒有報答,而我就要死了,有什麼辦法!你們要清白地守着田地,不要急於做官。」正正帽子頭巾,端正地坐着去世了。朝廷追贈敬儼為翰林學士承旨、光祿大夫、柱國,封魯國公,諡號文忠。 [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