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曹鑒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史·曹鑒傳出自《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曹鑒,字克明,宛平人。穎悟過人,舉止異常兒。既冠,南遊,具通《五經》大義。大德五年,用翰林侍講學士郝彬薦,為鎮江淮海書院山長。十一年,南行台中丞廉恆闢為掾史。丁內艱,復起,補掾史,除興文署。命伴送安南使者,沿途問難倡和,應答如響,使者嘆服,以為中國有人。

至治二年,授江浙行省左右司員外郎。明年,奉旨括釋氏白雲宗田,稽檢有方,不數月而事集,纖毫無擾。泰定七年,遷湖廣行省左右司員外郎。時丞相忽剌歹怙勢恣縱妄為威福僚屬多畏避鑒遇事徇理輒行獨不為回撓湖北廉訪司舉鑒宜居風紀不報。天曆元年,調江浙財賦府副總管。屬淮、浙大水,民以災告,鑒損其賦什六七,勢家因而詭免者,鑒核實,諭令首輸。元統二年,升同僉太常禮儀院,鑒習典故,達今古,凡禮樂、度數、名物,罔不周知。因集議明宗皇后祔廟事,援禮據經,辯析詳明,君子多之。後以中大夫升禮部尚書,俄感疾而卒,年六十五。追封譙郡侯,諡文穆。 鑒天性純孝,親族貧乏者,周恤恐後。歷官三十餘年,僦屋以居。歿之日,家無餘貲,唯蓄書數千卷,皆鑒手較定。鑒為詩賦,尚《騷》、《雅》,作文法西漢,每篇成,學者爭相傳誦。有文集若干卷,藏於家。

鑒任湖廣員外時,有故掾顧淵伯,以辰砂一包饋鑒,鑒漫爾置篋笥中。半載後,因欲合藥劑,命取視之,乃有黃金三兩雜其中,鑒驚嘆曰:「淵伯以我為何如人也!」淵伯已歿,鑒呼其子歸之。其廉慎不欺如此。 (《元史•曹鑒傳》)

譯文

曹鑒,字克明,宛平人。聰穎超人,舉止不同於一般的兒童。二十歲後,到南方遊覽,通曉《五經》大義。大德五年(1301),經翰林侍講學士郝彬推薦,任鎮江淮海書院山長。十一年,南行台中丞廉恆聘為掾史。母親去世,服孝期滿,補任掾史,授官興文署。命其伴送安南使者,沿途使者向他提出許多疑問,他應答如流。使者嘆服,認為中國有人才。

至治二年(1322),授江浙行省左右司員外郎。第二年,奉旨核查佛教白雲宗的田產,由於稽查得法,不到幾個月時間,事已完成,對百姓毫無侵擾。泰定年間,調任湖廣左右司員外郎。當時的丞相忽剌歹仗勢為所欲為,他的下屬官員都因害怕而迴避,曹鑒遇事遵循事理而行,獨不迴避。湖北廉訪司舉薦曹鑒任監察官。

沒有批覆。天曆元年(1328),調江浙財賦府副總管。所屬淮、浙地區大水,民眾報告災情,曹鑒減賦稅十分之六七,有錢有勢之家用詭計獲免賦稅的,曹鑒核實之後,下令讓他們首先交納租稅。元統二年(1334),升同僉太常禮儀院,曹鑒熟悉典故,達古通今,凡禮樂、度數、名物制度,沒有不知曉的。

因而召集大臣們議論,剛死的明宗皇后附祭於先祖之事,曹鑒引禮據經,辨析詳細明確,君子都稱讚他。至元元年(1335),由中大夫升禮部尚書,不久,因生病而死,終年六十五歲,追封譙君侯,諡號文穆。

曹鑒天性純樸孝順,對親族中貧困者,接濟惟恐太晚。當官三十多年,仍然是租屋而居。逝世時,家中沒有積蓄,只有數千卷書,都是經過他親自校定的。曹鑒寫詩、寫賦,崇拜《離騷》、《爾雅》,寫文章都效法西漢,每成一篇,學者都爭相傳誦。家中藏有他的文集若干卷。

曹鑒任湖廣員外郎時,有一故舊下屬叫顧淵伯,贈送他一包辰砂。曹鑒隨手放進一個小箱子中,半年後因要用辰砂合藥,命人取出一看,其中夾雜了三兩黃金。曹鑒驚嘆地說:「淵伯以為我是怎樣一個人啊!」淵伯已死,曹鑒把他的兒子叫來,還給他黃金。其廉潔、謹慎到如此程度。 [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