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耶律楚材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史·耶律楚材傳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耶律楚材,字晉卿,父履,以學行事金世宗,特見親任,終尚書右丞。楚材生三歲而孤,母楊氏教之學。及長,博極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下筆為文,若宿構者。

太祖定燕,聞其名,召見之。楚材身長八尺,美髯宏聲。帝偉之,曰:「遼、金世仇,朕為汝雪之。」對曰:「臣父祖嘗委質事之,既為之臣,敢仇君耶!」帝重其言,處之左右。帝每征討,必命楚材卜,帝亦自灼羊胛,以相符應。丙戌冬,從下靈武,諸將爭取子女金帛,楚材獨收遺書及大黃藥材。既而士卒病疫,得大黃輒愈。指楚材謂太宗曰:「此人,天賜我家,爾後軍國庶政,當悉委之。」

太宗即位。壬辰春,帝南征,將涉河,詔逃難之民,來降者免死。或曰:「此輩急則降,緩則走,徒以資敵,不可宥。」楚材請制旗數百,以給降民,使歸田裡,全活甚眾。又請遣人入城求孔子後得五十一代孫元措奏襲封衍聖公付以林廟地。又率大臣子孫,執經解義,俾知聖人之道。置編修所於燕京、經籍所於平陽,由是文治興焉。

丙申春,諸王大集,帝親執觴賜楚材曰:「朕之所以推誠任卿者,先帝之命也。非卿,則中原無今日。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楚材當國日久,得祿分其親族,未嘗私以官。行省劉敏從容言之,楚材曰:「睦親之義,但當資以 金帛。若使從政而違法,吾不能徇私恩也。」

冬十一月四日,帝將出獵,楚材亟言其不可,左右皆曰:「不騎射,無以為樂。」獵五日,帝崩於行在所。皇后乃馬真氏稱制,崇信奸回,庶政多紊。楚材辨論不已,後雖憾之,亦以先朝舊勛,深敬憚焉。甲辰夏五月,薨於位,年五十五。後有譖楚材者,言其在相位日久,天下貢賦,半入其家。後命近臣麻里扎覆視之,唯琴阮十餘,及古今書畫、金石、遺文數千卷。 (選自《元史•耶律楚材傳》,有刪改)

譯文

耶律楚材,字晉卿,父親耶律履,因學問品行出眾得以奉事金世宗,特別受到親近和信任,去世時官至尚書右丞。楚材三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楊氏教他讀書。長大後,博覽群書,兼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以及佛、道、醫、卜等學問,下筆寫文章,好象早就做好似的。

太祖定都燕京,聽說楚材的名字,召見他。耶律楚材身高八尺,鬍鬚漂亮聲音宏亮,太祖很看重他,說:「遼和金是世代的仇敵,我為你報仇雪恨。」楚材回答說:「我的父親和祖父都曾委身奉事金朝,既然做了金朝的臣民,怎敢仇恨自己的君主呢?」太祖很敬重他這番話,把他安排在自己身邊。太祖每次出師征討,必定要讓耶律楚材占卜吉凶,太祖自己也炙燒羊胛骨,判斷天意和人事是否相符。丙戌年冬天,跟隨太祖攻克靈武,將領們都爭着掠取人口錢財,唯獨耶律楚材專門收集失落的書籍和大黃等藥材。不久士兵們染上疫病,用大黃一治就好了。太祖指着楚材對太宗說:「這個人是上天賜給我家的。以後軍國大事都要交給他處理。」

太宗登上皇位,壬辰年春天,太宗南下征討,將要渡黃河,詔令逃難的百姓,前來投降的可以免死。有人說「這些人危急的時候就投降,沒事的時候就逃走,只對敵人有好處,不能寬大處理。」耶律楚材請求製作幾百面旗子,發給投降的難民,讓他們返回鄉里,很多人因此得以保全性命。耶律楚材又請求派人進城,尋求孔子的後代,找到孔子的五十一代孫孔元措,奏請由他繼承「衍聖公」的封號,將孔林、孔廟的土地交付給他。又率領大臣們的子孫,拿着經書講解其中的含義,使他們知道聖人的學說。在燕京設置編修所,在平陽設置經籍所,從此文明教化開始興盛。

丙申年春天,宗王們大聚會,太宗親自拿起酒杯賜給耶律楚材說:「我之所以推心置腹地任用你,是因為先帝的命令。沒有你,中原地區就沒有今天。我之所以能夠高枕無憂,都是因為你的努力。」耶律楚材主持政務很長時間,把得到的俸祿分給自己的親族,從來沒有徇私情讓他們做官。行省劉敏嚴肅認真地向他提起此事,楚材說:「使親族和睦的道理,只應是用財物資助他們我不能為了照顧私人感情而讓他們去做官違法。」

冬十一月四日,太宗將出去打獵,楚材趕緊說不能打獵,左右侍從們都說:「不騎馬射箭,就談不上快樂。」打獵五天,太宗在行營中去世。皇后乃馬真氏行使皇帝權力重用和信任奸邪之人,政務都被搞亂。楚材仍然爭辨不已,」皇后雖然恨他,也因為他是先朝的有功舊臣,對他既尊敬又畏懼。甲辰年夏五月,耶律楚材死在官位上,終年五十五歲。後來有人誣陷楚材,說他當宰相時間很長,天下進貢的賦稅有一半都落到他的家中。皇后命令侍從大臣麻里扎前去查看,只有十幾張琴、阮以及幾千卷古今書畫、金石和遺文。[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