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先天性腦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先天性腦癱就是因為新生兒在出生前或者是出生的過程當中,由於某種原因導致了大腦的嚴重損害,出現了腦性的癱瘓,主要是影響孩子的運動功能方面的發育,孩子的肌張力會有明顯的異常,主要表現為,孩子的運動控制能力比較差,不能夠按時的抬起頭來。4、5個月以後不能夠抬頭挺胸,7、8個月不能夠坐立起來。新生兒吃東西比較困難,在吃奶,喝水的時候有吞咽困難,會嗆咳。孩子不會笑或者笑起來笑容比較呆滯,對於一些聲音圖像的刺激往往反應不好或者根本就沒有反應,不會認識人,表情往往比較淡漠,有些還會有一些畸形,比如孩子仰臥的時候會出現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直立的時候兩腿交叉,像剪刀一樣,對於先天性的腦癱這種疾病,很多的患兒都是因為在某種因素,在出生之後出現了先天性腦癱這種疾病,而且先天性腦癱疾病發病後,會出現感覺障礙,而且患者還會出現抽搐等症狀。[1]

首先,同齡兒能夠做到穩穩坐或者稍幫助能坐,而腦癱寶寶不穩定和兩上肢不隨意運動明顯,如輕輕推頭倒向後方,正常兒呈弓背取防禦姿勢,而腦殘寶寶會啪啪倒下,下肢交叉反射,檢查者使寶寶側彎,抬起一側下肢,正常兒可見另側下肢髖關節和膝關節彎曲,而腦癱寶寶另側下肢亦一起抬起。先天性腦癱是孩子生下來的時候就帶有的一種疾病,先天性腦癱形成的原因是比較多的,有些人是因為基因的問題出現的腦癱,有些人是在懷孕的過程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或者是刺激,造成情緒方面的失調,還有就是一些高齡產婦年紀的問題引起孩子腦癱的發生,腦癱是沒有什麼特別有效的方法可以治療的,只能夠通過藥物慢慢的治療恢復,只要長期堅持治療下來,孩子是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生活。

青年人先天性腦癱飲食是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飲食不僅為先天性腦癱患者提供了成長所需的營養,而且對先天性腦癱患者的康復也有良好的作用。然而常常有很多人忽略了先天性腦癱飲食方法,導致延長了疾病的療程。因此,專家對先天性腦癱的飲食進行了以下的介紹,便於大家在患兒的飲食方面做的更好。

青年人先天性腦癱飲食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1.先天性腦癱的飲食還要多吃蔬菜和生果,少吃脂肪肥肉,蔬菜和生果含有維生素和纖維,能保持大便通暢,如小孩不吃蔬菜,可以把菜剁爛,做成菜肉包子、菜肉水餃、菜泥、菜湯,教育先天性腦癱孩子養成吃蔬菜的習慣。

2.先天性腦癱的飲食要以碳水化物如米飯、麵食、饅頭、粥、粉為主食,先天性腦癱患者食過多雜食會影響進食要求,造成營養障礙。逐日要適當進行戶外活動,讓太陽光照射皮膚,可增進進食要求,幫助先天性腦癱患者吸收。

3、先天性腦癱患者的食物要容易克化吸收,營養富厚,要選高蛋白質的食物,蛋白質是智力活動的基礎與腦的記憶、思維有密切的瓜葛,牛奶、豆漿、雞蛋、酸奶、肉類等都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還多選維生素高的食物,因維生素A能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促進大腦的發育。維生素B族能提高機體各類代謝功能,增強進食要求,維生素D能幫助鈣的吸收和利用。

4、飲食要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高纖維素,還多種維生素、多種微量元素的平衡膳食。還應補充鈣與維生素A和D,以防止骨質脫鈣、疏鬆。

小兒先天性腦癱護理

小兒先天性腦癱約占腦癱病人的百分之四,在腦癱病例中並不是非常普遍,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就可以忽視它,相反,對於小兒先天性腦癱護理我們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那麼,小兒先天性腦癱護理有哪些呢?下面將為大家介紹小兒先天性腦癱護理。

1、對小兒先天性腦癱患者的日常護理應根據不同年齡、程度的兒童制定行之有效的干預方案,儘量運用協助並逐步減少協助.真正發展腦癱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也算是對腦癱兒童的康復訓練的一種方法。

2、穿脫衣物,一般先選擇障礙較重一側肢體,減輕關聯反應,減少不必要的困難。

3、在培養小兒先天性腦癱患者穿脫衣服能力的過程中,要注重增強其頭、於、眼的控制,讓孩子學會觀察過程井能主動協同,以加強其自身能力。

4、對小兒先天性腦癱患者的日常護理還包括飲食的方面,要注意各種營養的均衡吸收,不能吃含有鋁,鉛元素過量的食物。

5、心理護理:小兒先天性腦癱病程長,見效慢,患兒家屬易出現焦慮、憂愁,甚至有想放棄治療的心理。積極有效地心理疏導可使其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耐心講解腦癱是可以通過物理治療,康復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適當的措施而達到康複目的。

6、加強基礎護理:小兒先天性腦癱患者護理要保持病房安靜清潔,定時開窗通風,定期進行空氣、地面消毒,晨間護理徹底細心,定時巡視病房,尤其夜間後加強巡視,防止小兒墜床、燙傷、自傷、他傷等其它意外事故發生。

先天因素

母體因素母親智力低下是腦性癱瘓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母親患癲癇、孕前患甲亢、或有2次以上死胎者與腦性癱瘓明顯相關。遺傳因素,研究認為,遺傳因素在腦性癱瘓中影響越來越重要。近親有癲癇、腦性癱瘓及智能低下中的2種因素者占腦性癱瘓很大比例。也有人認為,雖然遺傳因素不是腦性癱瘓的主要原因,但存在着與腦性癱瘓有關的易感因素,例如:有些嬰兒在嚴重損傷後即出現明顯的神經系統障礙,而另外一些嬰兒中雖有同樣損傷並不引起明顯的神經系統障礙。故此,僅提示有遺傳因素的可能。

發病機理發病原因:致病的原因包括胎盤異常、胎位不正、宮內窘迫、早產、多胎、出生時窒以及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核黃疸、感染、外傷、腦出血、腦部畸形等。

1、缺氧窒息:包括 胎兒在母親子宮內缺氧窒息、分娩時新生兒缺氧窒息、呼吸窘迫綜合症、周身循環衰竭、紅細胞增多症。

2、腦部受傷: 如分娩過程中嬰兒腦部受傷, 新生兒顱腦受傷或腦部感染、腦血管意外 。

3、早產和胎兒發育不良:胎兒宮內感染,宮內生長緩慢 ,先天畸形。新生兒體重少於2500克,腦癱可能性大大增加(腦癱兒童中約有40%的體重低於2500克)

4、某些遺傳病和新生兒核黃疸。

5、孕婦的原因:包括孕婦腹部外傷, 孕婦先兆流產、產前出血,妊娠毒血症以及胎盤原因(胎盤早剝、前置胎盤、胎盤壞死或胎盤功能不良),還有孕婦的某些慢性疾病(高血壓、肝炎、糖尿病、吸毒、藥物過量等) 。

發病機制

1.產前:腦部先天性缺陷,常由於母親在妊娠早期、懷孕頭3個月時患風疹或其他病毒性感染所致。這些兒童往往同時有其他的先天性異常,如白內障先天性心臟缺陷(室間隔缺損)、耳聾和反應遲鈍。胎兒核紅細胞增多症以往是一個常見的產前原因。胎兒產前期缺氧主要源於胎盤破裂、胎盤梗死、母親的肺炎或心臟疾病。母親飲酒和服用藥物可使腦癱的發病率明顯增加。母親患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同樣是引起腦癱的產前原因。長子女若有腦癱,表明可能為先天性,如腦積水和小頭畸形所致,這就不屬於產前因素。

2.產時:產時最常見的原因為早產。若誕生時體重低於2268g,腦癱發生的機會較多。其他通常是由於不正確應用產鉗、難產或產程延長而產生分娩時創傷或缺氧所致。分娩時對胎兒頸部做牽引,可以使Galen大靜脈斷裂,導致偏癱或四肢癱。局部創傷可致痙攣偏癱,如難產時胎兒頭部撞擊於骶骨岬。母源性驚厥過程中胎兒可發生偏癱。

3.產後:產後時期腦癱最常見的原因是腦炎、腦膜炎、創傷、血管意外和缺氧。在腦炎急性階段,運動功能缺陷隨着病變加劇而進展。在急性階段後期,因腦組織內瘢痕病變增加而引發運動功能障礙。因感染而發生腦癱的病例數明顯下降;頭部創傷主要是車禍和虐待兒童,是產後腦癱疾病中致發病較多的因素;兒童可因溺水缺氧、纖維細胞性疾病等產生運動紊亂,如舞蹈病和手足徐動症。創傷所致的腦癱或伴有出血通常是痙攣性的;因缺氧和創傷而致的神經紊亂隨着時間延長而不斷改善,多數病例為損傷後1年左右。Brink和Hoffer對腦部外傷兒童的研究表明,其恢復直接與最初損傷後昏迷的平面與時間長短有關。若深昏迷1周以上,其恢復率較低。

腦癱先兆

指出生前至出生後1個月內因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徵。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同時經常伴有智力、視聽覺、進食、吞咽、言語、行為等多種障礙,會嚴重影響兒童的一生,腦癱患兒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如果超過五歲,治療效果就不太好了。有幾種通俗易學且又有可靠效果的方法可以用來觀察並判斷孩子有無小兒腦癱的徵兆:

1、睡眠時間過長或不睡覺。

2、哭時沒有聲音或哭聲低沉、發直。

3、吞咽不好。

4、運動時手腳不協調,偏側運動較多。

5、撒尿時把不開雙腿。

6、三個月還不能抬頭,六個月還不能翻身,八個月還不會坐。

7、眼神與父母沒有交流,並且經常驚厥。

十大症狀

腦癱的症狀有運動障礙、姿勢障礙、語言障礙、視聽覺障礙、生長發育障礙、牙齒髮育障礙、口面功能障礙、情緒和行為障礙、癲癇等。

運動障礙:腦癱兒童得運動能力低於同年齡的正常孩子,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障礙程度輕的只是手、腳動作稍顯得不靈活或笨拙,嚴重的則雙手不會抓東西,雙腳不會行走,出現尖足(腳後跟不着地)剪刀布(雙腿走路有交叉),有的甚至不會翻身,不會坐起,不會站立,不會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姿勢障礙:腦癱兒童身體的各種姿勢異常,姿勢的穩定性差,在運動時或靜止時姿勢彆扭,左右兩側不對稱,有些嚴重的病例頭常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樣處於豎直正中位置,而是習慣於偏向一側,或者左右前後搖晃。

智力障礙:在所有的腦癱兒童中,智力正常的孩子約有1/4,智力輕度、中度不足的約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約占有一席之地/4。

語言障礙:大多數的腦癱兒童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有的表現為語言表達困難或構語困難,有的表現為發音不清或口吃,有的還表現為失語症,即能理解別人的語言,但自己無法講話,這種情況尤其以手中徐動型的腦癱占比例為大。

視、聽覺障礙:不少腦癱兒童伴有近視或斜視,其中以內斜視為多見,聽力減退以徐動型腦癱較為多見。腦癱兒童往往對聲音的節奏辨別存在困難。

生長發育障礙:一部分輕型腦癱兒童生長發育可以基本或接近正常,但大多數的腦癱兒童都比同年齡的正常孩子個子長得矮小,生長發育顯得落後。

牙齒髮育障礙:腦癱兒童牙齒多數發育不良,牙齒質地疏鬆、易蛀,各種牙病的發生率較正常孩子為高。

口、面功能障礙:一部分腦癱兒童臉部肌肉和舌部肌肉均出現明顯痙攣或不協調收縮。從而導致孩子咀嚼和吞咽困難,口腔閉合困難以及流口水。

情緒和行為障礙:不少腦癱兒童特別是手足徐動型和孩子性格比較固執、任性,情緒波動變化大,善感受易怒,有的甚至孤僻,不合群。異常行為表現為

1)強迫行為:自己強制自己作某一動作。

2)自傷行為:自己打自己或用頭不停地撞牆。

3)侵襲行為:毆打他人,但較少見。癲癇:約有39%---50%的腦癱兒童由於大腦內的固定病灶而誘發癲癇,智力重度低下的孩子癲癇的發生率尤其突出。

腦癱危害

1、運動功能障礙: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嚴重者雙手不會抓東西,雙腳不會行走,有的甚至不會翻身、坐起,不會站立,不會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2、姿勢障礙:各種姿勢異常,姿勢的穩定性差。如 3個月仍不能頭部豎直,習慣於偏向一側,或者左右前後搖晃等。洗手時不易將拳頭掰開等。

3、智力障礙:智力正常的孩子約占有 1/4,智力輕度、中度不足的約占 1/2,重度智力不足的約占 1/4。

4、語言障礙:語言表達困難,發音不清或口吃等症狀。

5、視聽覺障礙:以內斜視及對聲音的節奏辨別困難最為多見。

6、牙齒髮育障礙:牙齒質地疏鬆、易折,口面功能障礙,臉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時痙攣或不協調收縮,咀嚼和吞咽困難,口腔閉合困難以及流口水等。

7、心裡障礙:隨着年齡的不斷增大,智力正常的孩子,很難容入同齡人的世界,嚴重影響了孩子的社交,這也是導致很多腦癱患者不原意出門的重要原因。

早期診斷

腦癱的表現由於病因及分型的不同而各種各樣,但早期多見: (腦癱嬰兒前半期(6個月以內)的早期症狀。)

1.身體發軟及自發運動減少,這是肌張力低下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 4個月以上,則可診斷為重症腦損傷,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統疾病。

2.身體發硬,這是肌張力亢進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可 診斷為腦癱。

3.反應遲鈍及叫名無反應,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現,一般認為4個月時反應遲鈍,6 個月時叫名無反應,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4.頭圍異常:頭圍是腦的形態發育的客觀指標,腦損傷兒往往有頭圍異常。

5.體重增加不良、哺乳無力。

6.固定姿勢,往往是由於腦損傷使肌張力異常所致,如角弓反張、蛙位、倒U字形姿 勢等。在生後一個月就可見到。

7.不笑:如果2個月不能微笑、4個月不能大聲笑,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8.手握拳:如果4個月還不能張開,或拇指內收,尤其是一側上肢存在,有重要診斷 意義。9.身體扭轉:3-4個月的嬰兒如有身體扭轉,往往提示錐體外系損傷。

10.頭不穩定:如4個月俯臥不能抬頭或坐位時頭不能豎直,往往是腦損傷的重要標誌。

11.斜視:3-4個月的嬰兒有斜視及眼球運動不良時,可提示有腦損傷的存在。

12.不能伸手抓物:如4-5個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診斷為智力低下或腦癱。

13.注視手:6個月以後仍然存在,可考慮為智力低下。 有些腦損傷較輕微,在嬰兒早期往往無明顯症狀,但在嬰兒後半期(6-12個月)。

早期症狀

(1)新生兒或3月嬰兒易驚、啼哭不止、厭乳和睡眠困難。

(2)早期餵養、進食咀嚼、飲水、吞咽困難,以及有流涎、呼吸障礙。

(3)感覺閾值低表現為對噪聲或體位改變易驚,擁抱反射增強伴哭鬧。

(4)生後不久的正常嬰兒,因踏步反射影響,當直立時可見兩腳交互邁步動作。3月齡時雖然可一度消退,但到了3個月仍無站立表示或邁步者,既要懷疑小兒腦癱。

(5)過"百天"的嬰兒尚不能抬頭,4-5月挺腰時頭仍搖擺不定。

(6)握拳:一般生後3月內嬰兒可握拳不張開,如4個月仍有拇指內收,手不張開應懷疑小兒腦癱。

(7)正常嬰兒應在3-5月時看見物體會伸手抓,若5月後還不能者疑為小兒腦癱。

(8)一般生後4-6周會笑,以後認人。痙攣型小兒腦癱患兒表情淡漠,手足徐動型常呈愁眉苦臉的樣子。

(9)肌肉鬆軟不能翻身,動作徐緩。觸摸小兒大腿內側,或讓小兒腳着床或上下跳動時,出現下肢伸展交叉。

(10)僵硬,尤其在穿衣時,上肢難穿進袖口;換尿布清洗時,大腿不易外展;擦手掌時,以及洗澡時出現四肢僵硬。嬰兒不喜歡洗澡時常見的表現。

(11)過早發育:小兒腦癱患兒可出現過早翻身,但是一種突然的反射性翻身,全身翻身如滾木樣,而不是有意識的節段性翻身。痙攣性雙癱的嬰兒,坐穩前可出現雙下肢僵硬,像芭蕾舞演員那樣的足尖站立。

臨床表現,腦癱舊紋狀體損傷

1.肌張力增高呈強直性(鉛管樣或齒輪樣),所有肌組織為均等性肌張力增高,面肌肌張力增高,表情呈呆滯,少有瞬目。語言肌肌張力增高,呈言語不清,聲音小。頸肌肌張力增高,頭前屈脊柱前伸。四肢肌張力增高,肩月胛上提,上臂內收,肘、腕與膝部均屈曲,手指內收,拇指對掌,軀幹前傾等,所以患兒動作減少,活動困難。

2.靜止性震顫其特點為身體固定某種姿勢時震顫明顯,隨意運動暫時被抑制,精神緊張時加重,睡眠時消失。表現在手部呈點鈔樣或搓丸樣動作。

腦癱新紋狀體損傷

腦癱腦損傷的症狀1:手足徐動肌張力忽高忽低,變化無常,肌張力在痙攣時增強、肌鬆弛時降低,為間歇性、緩慢的、不規則的手足扭轉運動。

腦癱腦損傷的症狀2:舞蹈動作顏面或肢體的近端突然出現迅速即變的無節律的多動稱之為舞蹈,如眨眼、皺眉、吮唇、伸舌、做鬼臉、肢體舞動等,影響語言、發音吞咽動作及手的功能。

腦癱腦損傷的症狀3:扭轉痙攣軀幹徐動、行走時軀幹扭轉或呈螺旋形運動。

腦癱腦損傷的症狀4:肌陣攣發生在個別肌肉或肌群的短暫快速、大小不一、不規則的收縮,輕者不妨礙關節運動,嚴重時肢體陣攣。

點穴療法

點穴療法是在病人身體特定部位上施行點、按、叩、掐、拍的一種方法,操作上可分為整體點穴和區域治療,每次治療20~30分鐘,每周五次,40次為一療程,點穴療法的操作規範。(一)整體點穴:包括頭頸部點穴、軀幹部點穴和四肢點穴,共治療10分鐘。

1、頭頸部點穴:點按、叩擊百會、印堂、四白、陽白、絲竹空、睛明、迎香、廉泉、承漿、天柱、腦府、風府、風池、率谷、垂根(武功穴,位於耳垂根部)、完骨、大椎等穴,沿督脈、太陽、陽明、三焦經走向點叩頭頸部經脈,同時叩擊頭部運動區、感覺區,有醒腦、解痙、活血、止涎作用。

2、軀幹部點穴:點壓肩井、膈俞、腰眼、關元俞等穴位,沿督脈、膀胱經走向點叩經脈,點壓華佗夾脊穴,點撥骶棘肌,有活血通絡作用,對加強腰背肌肉力量、改善坐姿、調節平衡有積極意義。

3、四肢點穴:分別在四肢沿三陰經、三陽經循經點穴,重點點叩經過痙攣肌群的經絡和穴位。同時結合掐法刺激指關節(武功穴)、指甲根(武功穴)、十二井等穴位,有活血通絡、解痙熄風作用。

(二)區域點穴:包括局部點穴和矯形手法,共治療10~20分鐘。主要是針對肌肉痙攣引起的關節攣縮(畸形)的治療。

1、局部點穴主要點叩、按壓受累肌肉、關節部的穴位,注重肌肉起止點、肌腹、肌腹與肌腱移行處、肌間隔以及周圍神經的走向和分布區域,刺激力度可稍重,指力要垂直、深透,以患者有痛感為度。

2、矯形手法是指在點穴治療的同時,間斷結合扳法、撥法、推法等手法。扳法是反向用力牽拉攣縮的關節,緩慢牽拉痙攣肌肉(肌群),注意動作要和緩,以令肌肉不致反射性痙攣為妥。撥法是在肌肉放鬆狀態下和扳法牽緊時,用手指彈撥肌肉的起止點、肌腹以及肌腹與肌腱移行處的方法。推法則是順肌肉、經絡走向推捋的一種方法。矯形手法操作的要點示範(以右側為例):

(1)肩關節內收攣縮畸形。被動外展肩關節,同時點揉、彈撥胸大肌、背闊肌,點擊三角肌等。

(2)肩關節後伸攣縮畸形。被動前屈、外旋肩關節,同時點揉、彈撥背闊肌、大圓肌等。

(3)肘關節屈曲攣縮畸形。被動伸直肘關節,彈撥肱二頭肌、肱肌,點擊肱三頭肌。

(4)前臂旋前畸形。醫生左手托拿患孩右肘部,拇指點扣曲池,右手拿住尺橈骨遠端,拇指置於橈骨背側,兩手相對用力,令患孩右前臂被動旋後。同時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緊扣,彈撥旋前圓肌,右手則適當彈撥旋前方肌。

(5)腕關節屈曲攣縮畸形。被動伸腕,用扳法矯正。

(6)拇指內收、屈曲攣縮畸形。醫生右手抓住患者右手2~4指,左手則抓住其拇指,令其拇指被動伸直、外展、背伸,並做患腕背伸和前臂旋後活動。

(7)手指屈曲攣縮畸形。醫生右手抓住患者右手2~4指,左手則抓住其左掌部,令手指被動伸直、過伸。

(8)髖關節內收攣縮畸形。做蛙式試驗動作,屈髖90º,令雙膝被動分開,並彈撥股內收肌群。

(9)髖關節屈曲攣縮畸形。仰臥位按壓膝前,俯臥位則按壓骶髂部,令髖關節後伸,並點撥髂腰肌下部。

(10)膝關節屈曲攣縮畸形。仰臥位按壓膝前,俯臥位則壓按骶髂部及足踝部,令膝關節伸直。

(11)馬蹄足畸形。用整足法:患者仰臥,醫生立其右側,先做踝關節被動背伸牽拉,彈撥、推捋小腿三頭肌,然後令右足放平,醫生右掌托前足部,左手掌根置足弓高處下壓,右手同時向遠端牽抬,可聞響聲。

(12)踝關節內翻攣縮畸形。用扳法令踝關節被動背伸、外翻,彈撥脛後肌。

(三)放鬆手法:充分放鬆,輕手法刺激肌肉,包括推捋、捻搓、拍揉等法2分鐘。

(四)特殊症狀的治療:流口水、言語不利者,點壓、揉按承漿、廉泉、迎香穴各4次,拇食指相對,按摩喉結、舌骨及舌骨上方的小肌肉各15次。流口水者加點垂根穴,言語不利者加點啞門穴。

(五)平衡肌力:除針對痙攣肌肉直接治療外,還要注意其相應拮抗肌群的刺激治療。

(六)功能鍛煉:針對患兒功能障礙情況,制定相關的鍛煉方法,並讓家長掌握、配合練習。主要是練習伸手上舉、拿東西、用手持物、吃飯、穿衣、擠紐扣,以及下肢伸直位足跟落地站立、行走等功能。

(七)外固定的運用:對嚴重的肌肉痙攣導致的關節攣縮畸形者,如嚴重的馬蹄足畸形、膝關節屈曲攣縮等可結合採用石膏托外固定的方法協助矯正。

關鍵技術環節

1、選穴

(1)根據被累及的肢體,採用局部選穴、循經選穴的原則選取穴位。

(2)結合頭部相應的運動區、感覺區點穴。

(3)根據四肢神經干走向選取穴位。

(4)根據肌肉走向選取穴位。

(5)關節周圍、肌肉起止點附近、肌腹與肌腱移行處附近的穴位比較敏感,可作為重點穴位。

2、操作

(1)對攣縮的肌肉(肌群),點穴刺激力度可稍重(即瀉法),指力要垂直、深透,以患者有痛感為度。同時點擊其拮抗肌群,力度輕重結合,以輕為主,以重為輔(即補法)。

(2)對痙攣型腦癱做局部點穴時,間斷結合扳法、撥法、推法等矯形手法。

(九)注意事項

全面仔細檢查,明確導致功能障礙的受累肌群及所屬經絡,操作上要有的放矢。治療力度要適中,應根據患兒大小及操作部位合理掌握,操作要和緩,嚴禁粗暴,以免造成肌肉、韌帶或神經血管損傷,甚至出現撕脫性骨折或骨幹骨折。治療前醫生要剪掉過長的指甲, 避免患兒皮膚受傷。

(十)可能的意外情況及處理方案

1、皮下瘀斑與肌肉血腫。如果患者有出血性傾向,或醫生點穴力度過大,就有可能出現這種損傷,往往在第二天比較明顯。一旦出現,應停止治療,局部可不做處理。如屬醫生點穴力度過大者,觀察數天,待反應消退後仍可以繼續治療,但要注意控制力度。

2、皮膚擦傷。如果醫生指甲過長,就可能傷及皮膚。另外治療中,患兒躁動也是導致皮膚擦傷的主要原因。一旦出現,應停止治療,局部根據傷情酌情做清創、包紮或藥物外用。

3、肌肉撕裂、韌帶損傷與撕脫性骨折。如果矯形手法操作過急、範圍過大,就可能引起肌肉反射性痙攣,導致肌肉撕裂、韌帶損傷,甚至出現撕脫性骨折。一旦出現,應停止治療。必要時進一步拍片檢查、治療。

腦癱預防

出生前預防出生前,即從母親懷孕到分娩這段時間。胎兒的神經系統發育是優於其他系統發展的,而胎兒依賴母體生存,故孕婦的健康及營養狀況與胎兒的生長發育關係密切,這就需要積極開展早期產前檢查、胎兒預測,開展優生優育宣傳教育,做好圍產期保健工作,防止胎兒發生先天性疾病。孕婦應戒除不良嗜好,如吸煙、飲酒;不要濫用麻醉劑、鎮靜劑等藥物;避免流感、風疹等病毒感染及接觸貓、狗;避免放射線等有害、有毒物質接觸及頻繁的B超檢查、最好不看電視及操作計算機。

另外,有下列情況的孕婦應儘早做產前檢查。

(1)大齡孕婦(35歲以上)或男方50歲以上。

(2)近親結婚。

(3)有不明原因的流產、早產、死胎及新生兒亡史。

(4)孕婦智力低下,或雙方近親有癲癇、腦癱及其他遺傳病史。若懷孕早期發現胎兒異常,就儘早終止妊娠。

防出生時預

出生時,即分娩過程中。產時因素引起的胎兒窒息和顱內出血是造成小兒腦癱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應預防早產、難產,提高醫護人員的醫技、醫德,認真細緻地處理好分娩的各個環節,做好難產胎兒各項處理,這是預防小兒腦癱發生的極為重要的一環。

出生後預防胎兒出生後一個月內要加強護理,合理餵養,預防顱內感染、腦外傷等疾病,若出現應儘早去醫院診治。

家庭護理

1)要加強護理,對患兒要給予易消化富於營養的食物,如雞蛋、瘦肉、魚,小米粥、牛奶等,並要多給患兒吃水果蔬菜

2)家長除睡前給小兒按摩外,再加1~2次治療,以利於提高治療效果。

3)腦性癱瘓的小兒,身體的抵抗力大都低下,要避免接觸患有傳染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的人。

4)讓患兒進行合理的功能鍛煉,如日常生活動作訓練,語言訓練和和預防肌肉攣縮的措施等。

5)腦性癱瘓是由固定的腦部病變所引起,治療起來比較困難,但如能早期發現,給予適當治療,可減輕功能障礙。

康復訓練

1.保持正確姿態。當患兒有了較好的軀幹控制能力與進食能力時,可以開始語言訓練了,交談時要與患兒眼睛的高度保持一致,如果位置過高,會使患兒全身過度伸展,不利於發音。

2.增加說話和活動的量。父母不要因為與患兒說話得不到回應就喪失信心,應利用各種機會跟患兒說話;做遊戲時與患兒一起進行呼吸和發聲訓練,寓教於樂,引起患兒對訓練的興趣。

3.鼓勵患兒說話。應多表揚,鼓勵患兒發聲的積極性,幫助患兒樹立說話的信心,當患兒發聲時,要立即回應,多啟發他表達想說的話。千萬不要批評和指責患兒。

4.教育要持之以恆。語言的矯治和訓練是長期而艱苦的,家長要有極大的耐心和毅力,只有持之以恆,才能有所收穫,才能給有語言障礙的腦癱兒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

5.對患兒不過分保護、不憐憫、不放棄、不與其他孩子作比較,多鼓勵患兒參加遊戲和活動。

治療誤區

關於先天性腦癱的治療誤區,介紹主要有以下幾點。

誤區一:有的家長雖然發現孩子在半歲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鬧、吃奶差、過於安靜,以及受驚嚇時出現身體打挺等現象,但只是簡單地認為孩子年齡小,身體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傳染其他疾病了?

誤區二:早產兒的家長見到孩子翻身、趴臥、坐、立、走等運動發育落後於其他的正常同齡兒時,往往會簡單地認為是早產原因造成的,孩子會隨着自然生長發育慢慢地恢復,常常採取"觀望、等待"的態度。

誤區三:家長發現小兒在運動中出現不正常的姿勢時,常常以為是孩子骨骼與肌肉出現了問題,而貽誤了就診時機。

誤區四:一旦經過醫生確診孩子為腦性癱瘓時,家長往往最先採取的態度是盲目地四處求醫,盼望通過常規的"打針、吃藥"來解除患兒的運動功能不良狀態。

日常飲食

腦癱患者的日常飲食很關鍵。腦癱患兒由於身體缺陷,容易感染疾病進而影響功能的康復,因此合理的小兒腦癱的飲食十分必要的,合理的飲食不僅是換證增強疾病的免疫力,還會對患兒的康復和治療有着推動性的作用。腦科治療專家給出了下面的日常飲食建議。

1、食物要容易消化吸收,營養豐富,要選高蛋白質食物,蛋白質是智力活動的基礎與腦的記憶、思維有密切的關係,牛奶豆漿雞蛋、酸奶、肉類等都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還多選維生素高的食物,因維生素A能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促進大腦的發育。維生素B族能提高機體各種代謝功能,增強食慾,維生素D能幫助鈣的吸收和利用。

2、要以碳水化合物如米飯、麵食、饅頭、粥、粉為主食,過多雜食會影響食慾,造成營養障礙。

3、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肥肉,蔬菜和水果含有維生素和纖維,能保持大便通暢,如小孩不吃蔬菜,可以把菜剁爛,做成菜肉包子、菜肉餃子、菜泥、菜湯,教育孩子養成吃蔬菜的習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