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克洛德·維克托-佩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克洛德·維克托-佩蘭

第一代貝盧諾公爵
圖片來自google
國籍    法國

出生    1764年12月7日

逝世    1841年3月1日

性質    法國元帥

克洛德·維克托-佩蘭,第一代貝盧諾公爵(法語:Claude Victor-Perrin, First Duc de Belluno;1764年12月7日-1841年3月1日)法國革命戰爭拿破崙戰爭期間的軍人和軍事指揮官,1807年被拿破崙授予法國元帥。是一位精力充沛、勇敢善戰的指揮員和卓越的戰術家,還是一位紀律嚴明頗有才華的管理者。他自始至終沒有背叛過拿破崙,只是出於厭戰他拒絕了百日王朝的邀請。[1]

簡介

中文名:克勞德·維克多

外文名:Claude Victor

國 籍:法蘭西

出生日期:1764年12月7日

逝世日期:1841年3月1日

職 業:法蘭西第一帝國元帥

主要成就:1807年7月13日帝國元帥,1803年北美路易斯安那殖民地的上將總督

出生地:洛林省拉馬爾齊

信 仰:天主教[2]

生平

維克托出生於孚日省(Vosges)的拉馬什(Lamarche),夏爾·佩蘭(Charles Perrin)和瑪麗·安娜·弗洛里奧(Marie Anne Floriot)夫婦的兒子。1781年,他進入軍隊成為一個列兵,經過十年的服役他退役並定居在德龍省瓦朗斯(Valence)。不久之後他加入了當地的志願軍,大革命爆發後迅速升遷。1791年5月16日和Jeanne Josephine Muguet結婚,他們的後代在1917年因無男性繼承而斷絕。1792年9月15日,維克托成為布歇斯-杜-羅尼志願軍第二營的中校營長。

軍事生涯

1793年9月7日-12月19日土倫圍攻戰中,由於他的勇敢被拿破崙提升為臨時准將(général de brigade), 1794-1795年在東比利牛斯軍團服役,後再次轉入意大利軍團(軍團司令拿破崙),在1796-1799年的意大利戰場,參加了蒙多維(Mondovì)、羅韋雷托(Rovereto)和曼托瓦(Mantua)戰役,因為戰功提升為臨時少將。1797年3月10日,獲正式少將軍銜,並提升為師長(general of the division)。

1800年6月4日,維克托參加了決定性的馬倫哥戰役,停戰協議簽訂後,維克托離開意大利軍團,出任法國駐尼德蘭(今荷蘭)占領軍總司令。1802年,被任命為北美路易斯安那殖民地的上將總督,但他還沒有來得及上任,殖民地就被賣給了美國。1803年成為巴塔瓦尼亞軍團指揮官,然後他在哥本哈根做了18個月(1805 - 1806)的法國駐丹麥全權代表。那一年他第二次結婚,妻子朱莉·沃施·范阿韋薩特(Julie Vosch van Avesaet,1781 – 1831),有一個獨生女兒,沒有結婚。

普魯士爆發戰爭後 (第四次反法同盟)他加入了第五軍團,在讓·拉納元帥屬下任參謀長,參加了在薩爾費爾德(1805.10.10)、耶拿(10.14)、施潘道(10.25)、普烏圖斯克(12.26)進行的戰役。1807年1月任第十軍軍長,但卻在斯德丁附近遭到哥薩克騎兵的突然襲擊而被俘。在艾勞會戰(2.7-8)後經交換戰俘而獲釋。6月5日,維克托接替負傷的讓-巴蒂斯特·貝爾納多特元帥任第一軍軍長,1807年7月13日,被授予帝國元帥稱號,並出任普魯士及柏林總督,時年41歲。1808年,被封為貝盧諾公爵(1853年爵位因無後消除)。同年,他被派去西班牙,11月9日,在埃斯皮諾薩擊敗布萊克將軍的西班牙左翼軍團,12月2日,攻占馬德里。1809年,西班牙司令因凡塔多公爵Pedro de Alcántara Álvarez de Toledo, 13th Duke of the Infantado在馬德里東南集中了21000人,計劃突襲首都,但卻在1月13日在烏克萊斯遭到維克托重創,英范塔多公爵被撤職。

1809年4月22日,英軍威靈頓公爵率2萬餘英軍在葡萄牙登陸,並聯合葡軍打敗了深入葡萄牙的蘇爾特元帥,乘勝進入西班牙。維克托在塔拉韋拉與英軍交戰失利,受到皇帝嚴厲指責。

1812年9月,維克托被召回法國,負責指揮由德意志人組成的第九軍(32000人),隨皇帝遠征俄羅斯,駐守斯摩棱斯克。他擔任後衛,保護撤退軍隊渡過別列津納河

1813年3月12日,維克托任第二軍軍長,參加德國戰役。8月26日,參加德累斯頓會戰。1814年2月由於在蒙特里橋爭奪戰中失利被解職,但又立即被任命為近衛軍的兩個師的指揮官,直至3月在克朗的苦戰中受重傷為止。他被皇帝廢棄,他的指揮官職務被轉交給熱拉爾德,維克托的自尊受到嚴重傷害,而轉移效忠波旁王朝。1814年12月路易十八任命他指揮第二軍團,1815年拿破崙返回成立百日王朝,他跟隨路易十八流亡去根特(Ghent)。滑鐵盧戰役後,被路易十八封為法國貴族。1815年12月,他在審訊內伊元帥的法庭上投票贊成處決米歇爾·內伊。1821年,他被任命為戰爭大臣,1830年他被任命為皇家衛隊少將司令。1830年七月革命後他完全退休,他於1841年3月1日在巴黎去世,年77歲。他的回憶錄在1793 - 1800年期間陸續發表(巴黎,1846)。

遠征西班牙

1808年9月,剛剛被封為貝盧諾公爵的維克多作為第一軍(29000人)的軍長隨皇帝遠征西班牙。11月9日,第一軍在埃斯皮諾薩對布萊克將軍的西班牙左翼軍團發動猛烈攻擊,西班牙軍大敗而逃,損失近5000人。11月30日,突破了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的最後屏障--高達1500英尺的索莫謝拉山脈隘口。12月2日,攻占馬德里。1809年,西班牙司令英范塔多公爵在馬德里東南集中了21000人,計劃突襲首都,但卻在1月13日在烏克列斯遭到維克多重創,公爵也因此被撤職。3月28日,維克多所率領的18000名法軍與庫埃斯塔將軍的西班牙軍在西葡邊境的梅德林發生遭遇戰。西軍在人數上有相當大的優勢,僅步兵就多出法軍6000人,因此,西軍首先發動進攻,法軍進行頑強抵抗,並成功地保持了自己的隊形;在激烈的防禦戰後,維克多轉入反攻,一舉將西軍擊潰,並造成了其萬餘人的傷亡。4月22日,英將威靈頓率2萬餘英軍在葡萄牙登陸,並聯合葡軍打敗了深入葡萄牙的蘇爾特元帥,乘勝進入西班牙。法軍連忙集中兵力,企圖一舉將英國人趕下海,但率先趕到的維克多欲搶頭攻,不待其他法軍趕到,便於7月27日傍晚向英軍設防的塔拉韋臘陣地發起突然攻擊,曾一度得手,但因夜色漸濃,未能擴大戰果。28日晨,維克多再度發動猛攻,多次試圖突破英軍之左翼,但均未成功。英軍佯做退卻,用陣後的大炮猛轟蜂擁而來的法軍,40分鐘內即重創法軍一個師,使其損失1300餘人。下午2時30分,維克多孤注一擲,展開最猛烈的攻勢,英軍形勢一度十分危急,經威靈頓投入預備隊後,陣勢始告穩定。29日凌晨,維克多乘英軍不備,悄然撤走,戰役宣告結束。此戰英-西聯軍共55441人(其中英軍20641人),法軍只有2萬人。在戰鬥中,法軍共損失7400人,聯軍損失6500人(其中英軍5600人);戰鬥中,法軍表現出了高於對手的勇氣和戰鬥素養,如果維克多能等待主力趕到(這樣法軍可達46000人)後再進攻的話,失敗的很可能是聯軍一方。因此事後皇帝嚴厲地批評了維克多,指責他未經偵察,即對占據有利地形的敵人進攻,是"讓士兵白白地送死"。英國也並不認為這是勝利,主戰的首相、外交大臣、陸軍大臣都因此戰而被迫辭職,威靈頓也認識到自己的力量還不足以打敗法軍,所以在戰役結束後主動撤回葡萄牙,靜觀待變。

遠征俄羅斯

1812年9月,維克多被召回法國,負責指揮由德意志人組成的第九軍(32000人),隨皇帝遠征俄羅斯,駐守斯摩棱斯克。在從莫斯科撤退的那個殘酷的冬天裡,他擔任後衛,在強渡別列津納河時,指揮1萬餘殘部獨自留在左岸抵擋維特根斯坦的4萬多俄軍,打退了他們的多次衝鋒。11月29日清晨,他率領最後3000人渡過了河,隨即將橋焚毀。1813年3月12日,任第二軍軍長,參加德國戰役。8月26日,趕到德累斯頓參加會戰。27日,受命率領20000名突擊隊從奧軍正面實施攻擊,奧軍在維克多的正面猛擊和繆拉元帥騎兵的側面衝殺下,很快潰散,12000人當了俘虜。10月9日-19日,在繆拉指揮下阻擊萊比錫南面的聯軍波希米亞軍團,表現傑出。在1814年法國戰役期間,率領12000名殘部在斯特拉斯堡抵擋聯軍施瓦岑堡軍團(20萬人),以異常英勇的精神參加了布里埃納(1.29)、拉羅特埃爾(2.1)的血戰。由於在蒙特里橋爭奪戰(2.17)中失利被解職,但又立即被任命為近衛軍的兩個師的指揮官,直至在克朗的苦戰(3.7)中受重傷為止。他沒有參加百日王朝,因此被路易十八封為法國貴族、皇家衛隊司令。1815年12月,他在審訊內伊元帥的法庭上投票贊成處決內伊。1816年,任第十六軍區司令。1821年任陸軍大臣兼第十六、第十七、第十九軍區司令。[3]

個人生活

1791年5月他與讓娜-約瑟芬·米蓋(Jeanne-Josephine Muguet)結婚並有4個孩子:

  • 維多琳(Victorine,1792 – 1822)
  • 夏爾(Charles,1795 – 1827)
  • 拿破崙-維克托(Napoleon-Victor,1796 – 1853)
  • 歐仁(Eugene,1799 – 1852)

1803年6月他第二次娶了朱莉·沃施·范阿韋薩特(Julie Vosch van Avesaet,1781 – 1831),有一個女兒:

  • 斯特凡妮-約瑟芬(Stephanie-Josephine) (1805 – 1832)

參考文獻

  1. 克勞德·維克多,百度百科
  2. 克勞德·維克多,百度百科
  3. 克勞德·維克多,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