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全臺吳姓大宗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全臺吳姓大宗祠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圖片來自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

基本資料

等級    直轄市定古蹟

公告日期  1992-04-02

登錄類別  祠堂

地理位置  臺南市中西區觀亭街52號

建成年代  大清同治七年(1868年)

全臺吳姓大宗祠位於臺南市中西區,是直轄市定古蹟。祠堂內供奉吳姓祖宗如泰伯公仲雍公季札公等吳姓先人,保生大帝吳夲亦在其中,是全臺性的宗祠。於三月、十月的第二個週日時舉行春、秋祭祀。[1]

資產簡介

  • 全臺吳氏大宗祠,位於舊稱臺南府城內「觀音亭街」上,今日地址是臺南市中區觀音里成功路175巷57號,創建於同治7(1868)年,由臺灣巡道吳大廷集全臺吳姓宗親斥資興建。同年舊曆2月28日,吳大廷辭職,改由吳氏宗親經理之,但號召乏人,形同停工。
  • 光緒3(1877)年,吳光亮調任臺灣總兵,以宗祠建而未成,心有所憾,遂發動各地宗親捐款復建,於同年完成正殿一座,奉祀泰伯以下宗親神位,本擬續建三川門,因調職他去而終止。儘管如此,該宗祠仍為當時全臺最大的吳氏宗祠。
  • 正殿也懸有「記首世家」橫匾一方。另有三對楹聯:「八閩孝子裔,三讓帝王家」;「泰啟綱常一派淵源光寶島,伯尊倫理千秋經緯溯勾吳」;「世德溯王侯一本箕裘承至德,家祠傳瀛海千秋模範拜宗祠」。
  • 引用吳姓典故,清楚說明吳氏始祖為周代吳國泰伯,泰伯曾多次讓幼弟為王,並避居福建(即八閩),今日臺灣吳姓即為「泰伯世家」後裔,經福建而建基於臺灣,可謂巧用史實,推讚先賢,更說明臺灣吳氏之遷徙過程。
  • 正殿內供奉吳姓祖先之神位甚多,其中亦有保生大帝吳本、阿里山通事吳鳳(被尊稱為「忠王」)、黨國元老吳敬恆等,可見其蒐羅之廣泛。
  • 民國53(1964)年重新整修,即今日所建之祠貌。
  • 民國81(1992)年5月22日,經內政部指定為第三級古蹟。

整修概述

  • 該兩次重修的重要人物吳大廷與吳光亮之經歷事蹟如下。
    • 吳大廷(1824-1877),湖南人,同治5(1866)年調任臺灣兵備道,加按察使銜,是當時駐臺的最高文官,有為有守,盡革陋規,獎勵文教。同治7(1868)年因福建省省中大吏掣肘而請辭(當時臺灣仍為福建省管轄)。
    • 吳光亮(1834-1898),廣東人,同治13(1874)年因「開山撫番」率軍來臺,駐防彰化集集埔(即今集集)。光緒1(1875)年領兵開中路,功授福寧鎮總兵。光緒3(1877)年舊曆八月調任臺灣鎮總兵,是當時臺灣的最高武官,在臺五年,致力綏撫原住民,光緒8(1882)年與臺灣道劉璈意見相左,奉旨內調。清領時期臺灣的地方社會,在發動文教與社會建設時,經常以高官為領銜者,他們雖可能出資籌建,但多是鄉親以其聲名發動者多,而高官也多樂而為之,尤其吳氏宗親有這二位顯宦,以其領銜發動,當更能獲得迴響。光緒20(1894)年甲午戰爭時,吳光亮應臺灣巡撫唐景崧之請,招募舊部四營二千餘人來臺,協防後壠,臺灣民主國成立後,與日軍對仗於新竹,八卦山陷落後才內渡中國。光緒21(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後,日本調查清領時期產業時,以宗祠為總兵吳光亮所建,將該宗祠以官產名目沒收充公。後經地方人士力爭,以宗祠確屬吳氏宗親集資興建,乃獲發還,由吳氏族人共同維持。大正12年(1923)吳氏宗親捐資重修,廟堂煥然一新,佔地面積達360坪。每年農曆2月、11月之朔日,舉行春、冬二祭,典禮隆重。殿宇雖僅有一進,但庭院廣大,庭院中嵌有「吳氏根源考」石碑一方,以泰伯為吳氏之始祖,並陳述歷代吳姓人士之傳說頗詳。

歷史沿革

  • 清同治七年(1868年),臺灣兵備道吳大廷集合全臺吳姓宗親興建,但同年二月廿八日吳大廷離職,祠堂轉由吳氏宗親經理,但祠堂形同停工。到光緒三年(1877年)時,吳光亮福寧總兵調任臺灣總兵後,又號召吳姓族人集資動工,終完成正殿工程。原計畫續建三川門,但因吳光亮遭到調職而中止。之後光緒年間,宗祠漸趨荒廢。
  • 日治初期,一度因宗祠為吳光亮等所建而視為官產予以沒收,後又發還給吳姓宗親管理,並在大正十二年(1923年)時予以重修。
  • 臺灣戰後時期,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時重修,卻因工人施工不慎引起火災而暫停,於五十五年(1966年)的十一月進行重建,隔年五月完工。之後於八十五年(1996年)7月16日列為三級古蹟(縣市定古蹟),而於八十七年(1998年)、九十二年(2003年)時再次整修。

建築特色

  • 該宗祠以正堂為主,前有庭院,大門為洗石子材質。正堂面寬三間,於中間門楣上掛著「記首世家」匾額。
  • 在正堂之中則供奉吳姓三位始祖,並陪祀著保生大帝吳夲吳鳳,牆上則畫有潘麗水所畫的「真人煉藥」與「吳鳳成仁」壁畫。
  • 在中間樑柱上掛有「至德」匾,典出孔子讚嘆泰伯三讓天下的稱頌。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1. 文化資產查詢,傳承與創新
  1. 傅朝卿. 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 台南市: 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2001年11月: 163頁. ISBN 957-30880-4-5. 
  2. 石萬壽. 樂君甲子集.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04年3月: 256頁, 258頁. ISBN 957-01-6745-9. 
  3. 遠流台灣館. 台南歷史深度旅遊. 台北市: 遠流出版社. 2003-02-01: 51頁. ISBN 957-3088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