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組詩共兩首,採用了虛實結合,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表現了作者思念親人,懷念家鄉的思想感情。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八月十五夜月二首》[1]

類別;古詩

別名;《八月十五夜月》

創作年代;盛唐

作者;杜甫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其一】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露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其二】

稍下巫山峽,猶銜白帝城。

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

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

張弓倚殘魄,不獨漢家營。

作品譯文

【其一】

窗外是滿月,明鏡里也是滿月,思鄉的情緒如同刀在心頭亂割!

輾轉流離,家鄉越來越遠;桂花攀折,天空如此遠闊!

歸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樣潔白,林中棲息的小鳥正梳理着羽毛。

此時月光如水,明亮如晝,好似那月中的兔兒,也秋毫可見!

【其二】

圓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峽,猶自被白帝城銜掛着。

江上霧氣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車輪一樣傾斜的圓月依然把半座樓照得通明。

兵營里士兵的刁斗敲響了催曉的聲音,月宮的蟾蜍也自然傾斜。

圓月如同張滿的弓,蒼白的魂魄不僅僅照耀漢家營盤。

作品評析

這是詩人避亂蜀中之作。此組詩主調應該是悲傷蒼涼的。[2]

第一首詩前兩聯睹月興感,用象徵團圓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歸心折大刀"說的是吳剛在月宮被罰砍桂花樹,杜甫猜想,吳剛也不是情願砍樹,一心想回到人間來。

歸去之心,竟然折斷了砍樹的大刀。"蓬",蓬草,遇風飛轉,故叫"飛蓬"。這裡詩人用"轉蓬"遇風飛轉的形象,比喻自己飄泊不定的生活,隱示自己羈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轉篷象徵漂泊無依的情感,杜甫空有歸心只可惜無處還鄉的淒涼。"行地遠"指詩人自己當時處在偏遠的夔州。詩人藉此表達了反對戰亂的思想。

後兩聯描狀中秋夜色,"見羽毛"、"數秋毫"極力寫月亮之亮,進一步反襯自己思念遠征的親人,祈願平息戰爭,國泰民安。末兩句,"直"通"特","簡直"的意思。"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意為,這個時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簡直會數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

第一首詩採用了反襯手法,在鮮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亂生涯中的愁悶。

第二首詩全詩寫景,景中見情。"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描寫的月光給人的感覺是蒼茫的,悲涼的。"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刁斗聲起,讓詩人想起離鄉戍邊的"漢家營"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戰亂中背景離鄉的勞苦大眾。憂己更憂民,這正表現了杜甫的偉大之處。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3]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4]

唐代詩人杜甫是古代又一出名的窮爸爸。父親和祖父均為朝廷命官的杜甫,也曾想走仕途,然而他官運不濟,一直到44歲時才混了個「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小官。不想當年又生「安史之亂」,「穀食踴貴」。《舊唐書·杜甫傳》記載,避亂回家的杜甫「自負薪采梠,兒女餓殍者數人」。最讓杜甫傷心的是,因為窮,小兒子被餓死了。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中,杜甫悲憤地寫道:「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入門聞號啕,幼子餓已卒。」杜甫最喜歡小名叫「驥子」的兒子杜宗武,曾誇讚「驥子好男兒」,並把杜家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杜宗武身上。在兒子過生日那天,特作《宗武生日》詩:「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熟精《文選》理,休覓彩衣輕。」[5]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100秒看完杜甫的一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