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公共建築設計原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公共建築設計原理

來自 豆瓣讀書網 的圖片

《公共建築設計原理》是由劉雲月編寫,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

簡介

書 名:公共建築設計原理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作 者:張文忠

出版時間:2008年

基本內容

一、名詞

1、物質環境:指服務於居民,作為居民行為活動載體的各種物質要素的總和,它是一種有形的環境,包括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空間要素等滿足基本需求的物質功能要素,是由住宅建築群體、道路廣場、綠地設施、以及各種活動場地設施構成。

2、非物質環境:指為居民利用和發揮物質環境系統功能而產生直接和間接影響的一切非物質要素的總和。如與物質環境相協調的社會網絡系統,居民行為特徵以及對居住空間環境所產生的深層文化心理反映等。具體的體現為社區組織、社會秩序、舒適程度、鄰里交往,生活情趣,情感歸屬等。

3、生理環境:是指住宅外部空間環境的最基本功能特徵。如充足的陽光、良好的通風、安靜的氛圍、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4、生態環境 :自然生態是指空氣陽光水體土地等原有植被;人工生態是指人工綠化,人對地形、地貌的改造以及人造的水體環境。

5、空間環境:通常將住宅外部空間環境依不同範圍劃分成不同的空間領域與層次,賦予不同的使用功能,居住區用地一般分為四部分:居住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綠化用地。

6、住宅使用面積是指戶門內所有能作為住宅行為使用的部分,也就是在建築面積中扣除結構面積(牆-外圍護牆和內隔牆、柱)和公共交通面積以外的戶內空間,使用面積的控制是為了評價一個套型設計的空間利用和組織的合理性,它與建築面積的控制共同構成套型設計的二個主要經濟指標。

6、所謂韻律,常指建築構圖中的有組織的變化和有規律的重複,使變化與重複形成了有節奏的韻律感,從而可以給人以美的感受。

8、所謂充氣結構,是指薄膜系統充氣後,使之能承受外力,形成骨架與圍護系統,兩者結合為統一的整體。

9、生活壞境:(沒找到)

原理介紹

在公共建築設計當中,處理好功能、藝術、技術三者之間的關係、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也是做好公共建築設計的基礎。

各種類型公共建築的設計都立足於處理好功能要求、藝術形象和技術條件這三者的關係,使三者關係達到高度的統一。其中,物質功能和審美要求的滿足是設計的目的,而技術條件則是達到目的的手段。

功能問題

功能問題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空間構成、功能分區、人流組織與疏散以及空間的量度、形狀和物理環境(量、形、質)。其中突出的重點則是建築空間的功能和流線問題。

1.公共建築的空間組成

在公共建築中,儘管空間的使用性質與組成類型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概括起來,可以劃分成為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或稱輔助部分)和交通聯繫部分。設計中應首先抓住這三大部分的關係進行排列和組合,逐一解決各種矛盾問題以求得功能關係的合理與完善,在這三部分的構成關係中,交通聯繫空間的配置往往起關鍵作用。

交通聯繫部分一般可分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樞紐交通三種基本空間形式。

(1)水平交通空間布置要點

應直截了當,防曲折多變,與各部分空間有密切聯繫,宜有較好的採光和照明。

(2)垂直交通空間布置要點

位置與數量依功能需要和消防要求而定。應靠近交通樞紐,布置均勻並有主次,與使用人流數量相適應。

(3)交通樞紐空間布置要點

使用方便,空間布置得體,結構合理,經濟有效。應兼顧使用功能和空間意境的創造。

2.公共建築的功能分區

(1)功能分區的概念是將空間按不同功能要求進行分類,並根據它們之間聯繫的密切程度加以組合、劃分。

(2)功能分區的原則是:分區明確、聯繫方便;並按主、次,內、外,鬧、靜的關係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同時還要根據實際使用要求,按人流活動的順序關係安排位置。空間組合、劃分時要以主要空間為核心,次要空間的安排要有利於主要空間功能的發揮;對外聯繫的空間要靠近交通樞紐,供內部使用的空間要相對隱蔽,空間的聯繫與隔離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恰當處理。

3.公共建築的人流疏散

公共建築的人流組織問題,實質上是人流活動的順序關係問題。一般分為平面和立體兩種方式。

公共建築人流疏散問題,是人流組織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公共建築人流疏散分正常和緊急兩種情況。正常疏散又可分為連續的(如商店)、集中的(如劇場)和兼有的(如展覽館)。而緊急疏散都是集中的。

公共建築的人流疏散要求通暢,要考慮樞紐處的緩衝地帶的設置,必要時可適當分散,以防過度的擁擠。連續性的活動宜將出口與人口分開設置。要按防火規範充分考慮疏散時間,計算通行能力。

技術問題

建築空間和體形的形成,是以一定的工程技術條件作為手段。建築的空間要求和建築技術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選擇技術形式時要滿足功能要求,符合經濟原則。

 1.公共建築與結構技術

公共建築設計中,常用的三種結構形式:牆體承重結構、框架結構和空間結構。

(1)牆體承重結構

常為磚砌牆體、鋼筋混凝土梁板體系,梁板跨度不大,承重牆平面呈矩形網格布置,適用於房間不大、層數不多的建築(如學校、辦公樓、醫院)。結構特點:內牆和外牆起到分隔建築空間和支撐上部結構重量的雙重作用。

其承重牆要儘量均勻、交圈,上下層對齊,洞門大小有限。牆體高厚比要合理,大房間在上,小房間在下。

(2)框架結構

承重與非承重構件分工明確,支承建築空間的骨架是承重系統,而分割室內外空間的圍護結構和輕質隔斷,是不承受荷載的。框架結構空間處理靈活,適用於高層或空間組合複雜的建築。

(3)空間結構(大跨度結構)

充分發揮材料性能,提供中間無柱的巨大空間,滿足特殊的使用要求。

經常使用的有懸索、空間薄壁、充氣薄膜、空間網架等。

實例:法國巴黎工業展覽館、意大利羅馬奧運會體育館。

 2.公共建築與設備

恰當安排設備用房,解決好建築、結構與設備上的各種矛盾,注意減噪、防火、隔熱。結合設備課程,了解採暖、空調、照明各種系統的選型原則和適用範圍。

(1)採暖系統

熱水系統舒適、穩定,適用於居住建築和托幼。蒸汽系統加熱快,適用於間歇採暖建築如會堂、劇場。

(2)空調系統

集中空調服務面大,機房集中,管理方便,風速及噪音低但機房大,風道粗,層高要求大,風量不易調節,運行費用大,不適用於小風量的複雜空間。風機盤管系統,室溫可調,適用於空間複雜、靈活並需調溫的建築(如賓館、實驗室)。

 3.公共建築與經濟

應當把一定的建築標準作為考慮建築經濟問題的基礎,設計要符合國家規定的建築標準,避免鋪張浪費,也不可片面追求低標準而降低建築質量。

要注意節約建築面積和體積,計算和控制建築的有效面積係數、使用面積係數、結構面積係數和體積係數等指標,節約用地,降低造價,以期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1]

參考文獻

  1. 公共建築設計原理豆丁網,202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