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關累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關累鎮隸屬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位於勐臘縣西北部的國境線上,上大湄公河結合部在此地,東與瑤區瑤族鄉相連,南與勐捧鎮毗鄰,西與老撾接壤、與緬甸隔江相望,北與勐侖鎮相鄰,區域國境線長74公里,國土面積981.06平方千米。

關累鎮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帶,空氣溫熱濕潤,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熱。年平均氣溫20℃,最高氣溫35℃,最低氣溫5℃,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500-1600毫米,日照時長1807小時。

關累鎮轄5個村,常住人口27002人(2017年),世居民族有哈尼族、傣族、瑤族、漢族、壯族、彝族、苗族等13種,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山區口岸鄉鎮。2016年,關累鎮農林牧漁總產值4.97億元。[1]

簡介

關累鎮位於勐臘縣西部,地貌結構錯綜複雜,類型多種多樣,總體輪廓為中高四向低,山脈河流走向呈放射狀,群山莽莽,嶺谷相間,溝壑縱橫,錯落有致,山谷間河流縱橫交錯。轄區內有南臘河、甲格河、南遠河、瀾滄江等主要河流,其中南臘河流經我鎮在中老緬三國交界處注入瀾滄江,瀾滄江流經我鎮,境內長公里,於三國交界處流出境外。根據歷年水文資料顯示,南臘河最大流量327m3/s,最小流量4.05m3/s,年均流量35.1m3/s,瀾滄江最大流量7420m3/s,最小流量265m3/s,年均流量2090m3/s。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帶,空氣溫熱濕潤,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熱。年平均氣溫20℃,最高氣溫35℃,最低氣溫5℃,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500—1600mm,日照時長1807小時,非常適宜橡膠等熱帶作物生長。

地理位置

關累鎮位於勐臘縣西部,處東經101o06ˊ—101o29ˊ,北緯21o32ˊ—21o52ˊ,距縣城78公里,東與瑤區瑤族鄉相連,南與勐捧鎮毗鄰,西與老撾接壤、隔瀾滄江與緬甸隔江相望,北與勐侖鎮相鄰。東西寬38.8公里,南北長39公里,國土面積1045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779.8米(大黑山路那杭格角),最低海拔477米(南臘河與瀾滄江交匯處),高差1302.8米。

行政區劃

關累鎮轄芒果樹、壩荷、勐遠、曼崗、藤篾山5個村民委員會46個村民小組,主要是以哈尼、傣、瑤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聚居邊境民族鄉鎮。駐有關累中學、關累鎮中心小學、財政、信用社、農業綜合服務站、林業站、計劃生育服務所、郵政、電信、糧食供銷等站所和勐捧農場四、五、六分場、關累港工委、五聯檢等部門。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12月31日止,全鎮總人口12224人,其中哈尼族人口6058人,占49.56%,傣族人口3452人,占28.24%,瑤族人口1094人,占8.95%,其他民族人口1620人,占13.25%。

資源環境

關累鎮國土面積150萬餘畝,耕地總面積13048畝,其中:水田7023畝,旱地6025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面積1.31畝。主要種植橡膠、糧食、茶葉、冬季作物等;全鎮有林地面積114.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7%。

關累鎮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帶,空氣溫熱濕潤,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熱。適宜橡膠等熱帶傳作物生長、種植。

關累鎮地貌結構錯綜複雜,類型多種多樣,總體輪廓為中高四向低,山脈河流走向呈放射狀,群山莽莽,嶺谷相間,溝壑縱橫,錯落有致,山谷間河流縱橫交錯。轄區內有南臘河、甲格河、南遠河、瀾滄江等主要河流,其中南臘河流經我鎮在中老緬三國交界處注入瀾滄江,瀾滄江流經我鎮,於三國交界處流出境外。關累鎮轄區內水資源、水能豐富,可開發潛力很大。[2]

民俗風情

傣族潑水節

傣族的新年,雲南各地的傣族,都以「潑水」的形式來慶祝,所以傣歷新年,又稱「潑水節」。「潑水節「是雲南少數民族的數百種節日中,影響最廣,規模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之一。西雙版納是傣族聚居區,全州各地都有「潑水節」,其中尤以景洪市每年舉辦的「潑水節」規模最大,盛況空前。

哈尼族長街宴

每年農曆12月初(陽曆10月10日左右),昂瑪突節是哈尼族人民祭護寨神、拜龍求雨的節日。每當節日的頭天,村中龍頭就到村頭的龍樹林中央擺設祭桌,宰殺無雜色毛的龍豬,敬請龍來和大家共度佳節。請龍完畢,龍頭就把龍豬肉切成與全村戶數相等的塊數分給各家各戶吃。昂瑪突節的第二天,家家戶戶要做黃糯米、三色蛋、豬、雞、魚、鴨肉、牛肉乾巴、麂子乾巴、肉鬆、花生米等近40種哈尼族風味的菜餚,準備好酒,抬到指定的街心擺起來,一家擺一至二桌,家家戶戶桌連桌沿街擺,擺成一條700米多長的街心宴(當地人稱長龍宴或街心酒),這是中國最長的宴席。

牛納納

雲南省的哈尼族在農曆三、四月的犁耙栽插春耕大忙結束以後,要在五月初過「牛納納」(哈尼語,意為「牛歇氣」)節日。就是讓備受辛勞的耕牛在這一天歇歇氣,接受人們對它的敬意。到了這一天,人們採摘紫澤蘭草煮出紫色水汁,用以染糯米飯,並殺一隻公雞,以供神祭祖。祭畢以雞肉、肉湯拌糯米飯餵牛,同時進行祝告,並讓牛上山自由遊牧,啃食青草。另一方面,人們於當天清晨用紫水洗臉擦身,表示洗掉春耕中的勞碌疲憊。還要洗淨一套衣服,象徵脫淨從事栽插時放縱唱情歌的山野習氣。就這樣,耕牛和人們都歡樂地度過休息喜慶的一天。對於耕牛的重視和為它過節,是中國南方農業民族的一大特色。

哈尼族的春節

哈尼族在除夕前幾天,婦女們就忙着做耙耙,小伙子則上 山砍竹木,在村中廣場上搭鞦韆。思茅地區的哈尼族人民還支 「磨秋」(形如翹翹板,但可以轉動)。初一至初三,男女老少 都紛紛到廣場上盪鞦韆或坐「磨秋」。景谷、鎮遠等地的哈尼族人民夜間要跳舞,青年男女則通過對歌,尋找意中人。如遇 「龍日」(以十二生肖記日),大家要圍坐一起,由老年歌手唱 酒歌,內容大都是本民族的古老傳說,緬懷祖先,預祝來年 日子興旺。 卡多人的「新米節」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縣的卡多人 (哈尼族支系)的「新米節」,慶賀以稻穀為首的「五穀」、「六豆」成熟的日子。這天,卡多人要把收穫的新谷春成新米做成飯「嘗新」。他們認為,吃了新米飯的人,在這年裡就能增強體質,產生出一 股新的力氣來。如果到這天新谷還不上場,他們也要把谷穗或 剛孕穗的谷苞採回一些來,烤乾磨成麵粉,拌在其它食物里 吃,以表示在「新米節」嘗到了新。

瑤族盤王節

瑤族的主要節日「盤王節」,意在紀念敬獻瑤族的始祖盤瓠以及喜慶豐收。逢每年農曆十月十六日,瑤族人民皆着節日盛裝,敲響節日長鼓、吹起長笛、唱起山歌,歡慶三天三夜。節日期間主要活動項目有祭祀、對歌、擊鼓等。

民族信仰

哈尼族普遍信仰以萬物有靈為核心的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靈魂觀念構成信仰的主要內容。生活中的各種禁忌、占卜、祭祀、巫術等為原始宗教活動的主要表現。還有部分哈尼族信仰基督教。[3]

基礎設施

農貿市場、自來水工程建設。鎮黨委政府按照「商貿活鎮、農林富鎮、科學興鎮、依法治鎮」的發展思路,歷來十分重視基礎設施建設,營造政府打造,據關累鎮無農貿市場、髒亂差、飲用水得不到保障的面貌。2007年鎮政府向社會公開轉讓集鎮農貿市場、自來水經營權、管理權、收益權,由鎮供銷社自籌資金70萬元進行投資經營管理。

農村客運服務站。隨着小磨公路建設的加快和人流、物流等發展要素的不斷聚集,給市場運作帶來良好的環境。給關累鎮發展帶來了很好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鎮政府審時度勢,加快完善集鎮服務功能。2007年9月經過多種渠道籌措資金建農村客運站,建築面積3700 平方米,內設停車場、售票室、候車廳、公廁等服務設施,總投資300萬元.該項目正在建設中,建成後將使集鎮車輛亂停、亂放,交通擁擠的壓力得到不斷緩解。

交通建設。全鎮46個村民小組已實現「五通」,形成了「五縱一橫」(五縱:213國道、小磨國際大通道、楚捧公路、瀾滄江黃金水道、沿江公路;一橫:勐遠至關累港連接線)的交通格局。2006年—2007年投資283萬元興建曼秀、城子、納卡、南蚌、壩荷等5座橋樑。投資120萬元架設加布托、扎臘河10KV高壓輸電線14KM,消滅了無電村,結束了無電的歷史。同時對城子、曼勐、回庫、芒果樹、南蚌等村民小組進行農網改造,使農民積極用上了放心電、省錢電。

村級組織建設。2006—2007年投資27.2萬元建蓋藤篾山、芒果樹兩個村委會辦公用房,建築面積100平方米,使基層組織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

特色產業

關累鎮主要以橡膠、糧食、茶葉為主要經濟支柱產業。

2006年全鎮共有橡膠74萬畝,其中民營橡膠139881畝,開割面積37125畝,年產干膠4094噸,產值3058萬元。

2006茶園面積5125畝,可採摘面積2686畝,2007年新植新優良品種1000畝。

香蕉864畝,產量850噸,產值51萬元。

2006年砂仁種植4131畝,產量688200公斤,產值275萬元。

2006年耕地面積13048畝,糧豆種植面積達到20243畝,糧豆總產量534萬公斤,比上年減4.28%人均占有糧食469公斤。冬季作物主要以玉米、辣椒、蔬菜為主,2006年共種植冬季作物1580畝,產量416190公斤,產值約400萬元。[4]

文化教育

文化建設

宏揚民族文化,積極開展健康、文明、向上的群眾性體育活動。全鎮有文化服務中心1個,職工4人,攝像機1台,數碼照像機1台,電腦製作設備1套。以重大節日為契機,利用各種重大節日、紀念日先後組織文藝匯演活動8次,觀眾達7000餘人次;群眾自發開展文藝活動4餘次;先後組織壩落、曼崗農村文藝宣傳隊參加全縣農村文藝匯演活動,獲一等獎1個,三等獎3個;組織600餘名青年參加慶傣歷年、嘎湯帕節、盤王節等慶典活動,贏得了各級領導和各民族群眾的廣泛好評;抓好群文輔導工作,深入村寨進行培訓和教學12餘次,先後為農村培訓文藝骨幹16餘人,各類文藝節目創作19個,群眾演員140餘人。

教育建設

堅持用創新的精神實施科教興鎮戰略,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大力改善教育基礎設施,積極開展捐資助學「愛心活動」活動,全鎮共捐資42300元,加大教育執法力度,不斷鞏固「普六」、「普九」成果,全鎮共有所學校,其中:初級中學1所,教學點1個,教職工29人,其中:專任教師26人,後勤職工3人;在校學生328人,入學率達97.54%,年鞏固率達98.14%;學校占地總面積為15334平方米。完全小學13所,教學點19個,教職工190人,其中:專任教師161人,行政11人,後勤職工18人;在校學生2415人,入學率達100%,在校學生鞏固率達100%;學校占地總面積為171629平方米,其中危房1143平方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