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內厝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內厝鎮隸屬於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 ,位置在翔安區中東部,東、東南連南安市,南交新店鎮,西南、西接馬巷鎮,西北、北鄰新圩鎮。行政區域總面積69.94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內厝鎮戶籍人口47356人。

1984年,公社改鄉建制,稱內厝鄉。1991年12月,內厝鄉改鎮。2003年10月,劃歸翔安區管轄。截至2021年10月,內厝鎮轄1個社區、1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上塘社區。2021年9月,內厝鎮入選"2021年全國千強鎮"。

2019年,內厝鎮有工業企業241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2個,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8個。[1]

歷史發展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前,屬同安縣,後屬泉州府馬巷廳。

民國元年(1912年),廢廳復歸同安縣。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第二區民安聯保。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屬二區民石鄉。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撤區,屬民石鄉、民安鄉。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8月,民石併入民安鄉。

1949年10月,屬第五區。

1950年,屬第六區。

1952年10月,屬第九區。

1955年10月,屬馬巷區。

1958年3月,為巷東鄉。

1959年,和新店部分村合在馬巷公社。

1961年9月,馬巷公社承店台盛置巷東公社和馬巷農場。

1964年4月,馬巷農場併入巷東故驗盛公社。

1980年,西塘更名上塘大隊。

1984年,公社改鄉建制地精,稱內厝鄉。

1991年12月,內厝鄉改鎮。

1997年5月,同安撤縣設區,屬於同安區。

2003年10月,劃歸翔安區管轄。

區劃沿革

2011年末,內厝鎮轄上塘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後按、新埯、前按、鴻山、黃厝、許厝、後田、蓮前、霞美、趙崗、曾盾、美山、鋤山、瓊坑、蓮塘、官路16個村民委員會。

2014年,內厝鎮轄1個社區,16個行政村,分別是上塘社區、前埯村、後埯村、黃厝村、許厝村、蓮塘村、蓮前村、霞美村、趙崗村、曾厝村、官路村、美山村、新埯村、鋤山村、瓊坑村、鴻山村、後田村。

區劃詳情

截至2021年10月,內厝鎮轄1個社區、16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上塘社區。[2]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內厝鎮地處翔安區中東部,東、東南連南安市,南交新店鎮,西南、西接馬巷鎮,西北、北鄰新圩鎮。距翔安區政府5千米。 行政區域總面積69.9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內厝鎮地形地貌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地形分為山地、丘陵、台地、沖積平原。主要山峰11座,境內最高峰鴻漸山位於鎮東南南安市界,海拔516米;最低點位於西南九溪畔,海拔2米。

氣候

內厝鎮屬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均氣溫21℃,極端最高氣溫38.3℃,極端最低氣溫19℃。無霜期350天。年均降水量1337毫米。

水文

內厝鎮屬九溪水系。有支流內田、蔡塘等9條。境內河流總長20.55千米,流域面積101平方千米。九溪源於東北鴻漸山、烏營寨山,西南入海。

自然災害

內厝鎮主要自然少組灶災害有風沙、冰雹、乾旱、暴雨、颱風、雷擊等。常年遭風沙危害。

自然資源

內厝鎮有高嶺土、建築沙、花崗岩等自然資源。

2011年,內厝鎮有農業耕地面積3.37萬畝,山地0.27萬公頃,林地0.31萬公頃。

人口

2011年末,內厝鎮總人口4.5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27萬人,常住人口4.22萬人,城鎮化率5.9%。另有流動人口2888人。第六次人口普查總人口中,男性1.92萬人,占51.4%,女性1.81萬人,占48.6%,14歲以下5720人,占15.4%;15~64歲間2.86萬人,占76.9%;65歲以上2889人,占7.7%。以漢族為主,達3.67萬人,占98.6%;有苗、侗、土家、壯等20個少數民族,共535人,占1.5%,其中苗族186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34.8%;侗族119人,占22.2%,土家族85人,占15.9%。人口出生率21.3‰,人口死亡率14.1‰,人口自然增長率7.2‰。

2017年末,內厝鎮總人口4.7萬人。

截至2019年末,內厝鎮戶籍人口47356人。[3]

經濟

綜述

2003年,內厝鎮財政總收入1477萬元,人均純收入3863元。

2011年,內厝鎮財政總收入1.02億元,同比增長14.5%。農民人均純收入8100元。

2019年,內厝鎮有工業企業241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2個,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8個。

農業

內厝鎮主要作物有胡蘿蔔、馬鈴薯挨良備、西瓜、水稻、地瓜、估欠凶煉花生等。

工業

2011年,內厝鎮工業總產值26.50億元,同比增長57%。工業企業661家,其中化工企業11家、機械電子企業20家,職工9868人。形成加工、餐飲、建材業和家庭手工作坊雅坑辣四大主體產業為主的工業體系。

商業

2011年末,內厝鎮有商業網點599個;其中個體網點427戶,企業172家;建材43家、種養殖19家、製造5家、服裝鞋帽14家、制香8家、商貿30家、物流7家;從業近1萬人。

金融業

2011年末,內厝鎮農信社、工商銀行、中國信合3家金融機構開設了分行或設立了辦事處。

郵電業

2011年,內厝鎮郵政業務收入0.62萬元。[4]

交通運輸

內厝鎮有國道324線、瀋海高速福、廈高速公路、福廈高速鐵路境內長7千米,中部有福廈高鐵和寧漳快速鐵路兩條重要的鐵路經過。西通馬巷鎮,東接南安市。主幹道6條,4級以上村鎮硬化公路35.7千米。鎮區道路總長72.74千米,人均1.7米,道路鋪裝1.52平方千米,人均33.6平方米。鎮區公交線2路、14站點,多數村通公交。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內厝鎮有文化中心18個,其中村17處。圖書室18個、藏書6萬冊。腰鼓隊7個,廣場舞隊4個,農村曲樂隊4個。

2011年末,內厝鎮有體育場13個,看台81座。村和社區全部安裝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人員占85.8%。累計全運會以上金牌9枚。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內厝鎮有幼兒園16所,在園幼兒1558人,專任教師43人;小學10所,在校生1956人,專任教師16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289人,專任教師127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99.5%。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30萬元,同比增長10.8%,占財政總支出1.6%,同比增長0.8%。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內厝鎮有醫療衛生機構18個,其中全國甲級衛生院1個,社區衛生所17個;床位30張,平均每千人擁有7.5張;固定資產50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38名,其中執業醫師31人,註冊護士7人。

廣播電視

2011年,內厝鎮有線、數字電視1.21萬戶,入戶率88.1%。

社會保障

2011年,內厝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78戶,人數1512人,支出86.52萬元,月人均7210元。優撫41人,支出19.80萬元。敬老院床位6張,收養農村五保5人。社區服務設施17個。農民養老保險436人,參保率100%,補助65.54萬元。失地農民養老保險補助82.60萬元。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4%。民政資金317.90萬元,就業補貼207.10萬元。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內厝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411千米,通郵率100%,國內函件27.20萬件、匯票392筆、異地特快專遞295件,報紙46.50萬份、期刊2.40萬冊,電信企業3家,服務網點10個,固話用戶1.10萬戶、普及率80.1%;移動用戶2.22萬戶,普及率100%;互聯網用戶0.46萬戶,普及率33.5%。[5]

基礎設施

給排水

2011年末,內厝鎮鎮區自來水入戶率80%。

供電

1994年,內厝鎮建成蓮塘灣35千伏變電站。

燃氣

2011年末,內厝鎮鎮區管道煤氣、瓶裝液化氣普及率100%。

園林綠化

2011年末,內厝鎮鎮區道路綠化100平方千米。

風景名勝

綜述

內厝鎮境內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宋代朱熹書提"同民安"關隘、蘇益墓、明代蔡復一墓、出米岩寺、妙高山佛國寺、准提寺、鴻漸山寺、"8●23"炮戰紅山仔烈士陵園等。

蘇益墓

蘇益,又名蘇利用,字世進,河南光州固始人,蘇益墓位於同安內厝村坑,卒諡武安侯,與夫人張氏合葬於此。墓地居"蜈蚣吐絲"穴,前銜小鴻漸,後傍白雲飛。

出米岩寺

出米岩坐落在內厝鎮三魁山,岩廟後面一片巨石,巨石裂縫形成一道一米多深的天然石洞。在出米岩山前南麓,有飲馬池,池塘面徑五米,四周皆石,泉自石中流出。出米岩寺,供奉着保生大帝和三保如來,是內厝敬老院所在地,也是通往鋤山村和妙高山、以及南安石壁水庫、熊山飛瓦岩寺等的必經之路。

妙高山佛國寺

佛國寺在鋤山村的妙高山上,距離鋤山村還有4.5千米。這裡有百畝的茶園和果園。妙高山地鄰南安,山間有18盤古道,"文革"期間,寺毀,僅餘斷壁殘垣。1999年中秋告竣。新寺下壘台基,殿宇五開間,四面環廊,屋蓋重檐歇山,殿中供奉釋迦牟尼玉佛,故大殿稱為玉佛寶殿。殿之左右各建一座兩層樓房,以為住僧寮房齋堂。樓、殿之間,築壘圍牆,中辟圓形門洞。寺右院中,豎立《妙高山佛國寺重建碑記》、《宏輝上人事略》、《捐資芳名碑》碑刻三通。[6]

榮譽稱號

2021年9月,內厝鎮入選"2021年全國千強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