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馮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馮振
圖片來自36O

馮振 馮振(1897.5.10.—1983.3.13.)字振心,自號「自然室主人」,原名馮汝鐸,廣西北流人。知名的教育家、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詩人。

簡介

   馮振(1897.5.10.—1983.3.13.)字振心,自號「自然室主人」,原名馮汝鐸,廣西北流人。知名的教育家、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詩人。1917年起先後在廣西梧州中學、北流中學、容縣中學、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江蘇教育學院、正風文學院、上海暨南大學、大夏大學和交通大學任教師、教務主任、教授和校長。1949年後,擔任廣西南寧師範學院、廣西師範學院(廣西師範大學前身)中文系教授和系主任、文學院教授、名譽系主任,桂林市、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委員等職。1983年3月13日在廣西師大病逝,終年86歲。

人物生平

  馮振(1897.5.10-1983.3.13),古代文學家,教育家,詩人。原名馮汝鐸,字振心,自號「自然室主人」。廣西北流人。1904年至1908年於本村私塾讀書。1909年入北流縣立高小。1910年夏,隨叔父介民往上海就學,初考上海中國公學未錄取,秋,進南洋中學預科。1911年進上海中國公學。值上海光復,各校停課。1912年秋,進南洋中學。1913年,於南洋中學肄業,同年考入交通部上海高等工業專門學校(今上海交通大學)。1916年因病輟學。1917年至1921年任教於廣西省立梧州中學。1921年秋至1925年任北流縣立中學教員,兼任校長兩年。1926年2月至4月,任容縣縣立中學教員。1927年至1949年,任無錫國立專門學校教師,兼教務主任等職。1937年抗戰爆發,無錫國專遷往湖南長沙,1938年遷至桂林、北流,1941年又遷至桂林,從1938年起,至1946年,馮振任無錫國專代理校長。1929年至1936年間,先後兼任江蘇教育學院、正風文學院、上海國立暨南大學、大夏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講師。1948年兼任無錫江南大學教授。1949年11月,受聘於南寧師範學院國文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50年南寧師範學院遷往桂林,與廣西大學合併,仍任原職。1951年至1953年,專任廣西大學文教學院語文系教授。1953年,中南區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廣西大學改為廣西師範學院(今廣西師範大學),仍留院任教。1957年至1966年,任中文系主任,1980年12月30日由區教衛辦任命為名譽主任。1976年5月至1979年6月底,承擔國務院下達的修訂《辭源》的任務,擔任修訂小組顧問。文化大革命初,曾以「資產階級世界觀沒有改造好」的罪名受到審查和批判,1984年11月平反。其骨灰安放於南寧革命陵園。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常務委員。

  馮振先後師從國學大師陳衍先生、唐文治先生。一生治學嚴謹,見解獨到,著作頗豐。詩學論著《詩詞雜話》、《七言律髓》、《七言絕句作法舉隅》等,精選唐代至清代的各家詩作進行分類比較研究,並對我國歷代詩話、詞話加以闡發,從理論上充實了我國古典文學理論寶庫。其先秦諸子研究既繼承了「乾嘉學派」的傳統研究方法,又運用西方新學的某些科學理論對諸子學說的義理加以新的解釋,以《老子通證》《荀子講記》、《韓非子論略及提要》及《呂氏春秋高注訂補》最受學界關注。文字訓詁學著作有《說文解字講記》。善詩文,尤善七言格律,堅持自然詩學觀,提倡寫詩要自然真率,反對浮華雕琢,提倡創新變化,反對因襲模仿。一生創作近千首詩詞,大都收在《自然室詩稿》中,風格「頗似誠齋」(朱東潤語)而又「勝於誠齋」(周振甫語),享有「廣西才子」之稱。平生所作短文,多散見於建國前所編《覆瓿集》及建國後國內各報刊、雜誌。他除精通古典文學外,還精通中醫,於文、史、哲、經、教乃至農、林、工、數,皆有所學,上追孔孟老莊,下達宋明理學。且熟習英文,曾以英文論文考取留學美國(後因經濟問題未能成行)。在梧州中學任教時,曾以英文原版的幾何、代數為課本,向學生講授。

  馮振長期於高校任教中國古典文學、歷代散文韻文選、文字學等課程,堅持教育事業,注重培養後學。抗日戰爭期間,上海淪陷後,曾率領無錫國專師生南下桂林,後兩次遷往家鄉北流,自籌經費,繼續辦學。解放後,親自登台講學,強調因材施教、知能並重,探討了一種用現代教育管理方法培養國學研究人才的有效途徑,為後來現代教育模式的建立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他以師徒方式培養青年教師,並與彭澤陶先生等一些老教授共同開設多門專題課,親自講授的課程就有《訓詁學》、《老子通論》、《荀子》、《莊子》、《文心雕龍》、《唐詩律》等。當代學者周振甫、馬茂元、馮其庸等為其高足弟子。生前曾將個人藏書線裝古籍495部,含1787冊,平裝書51部,含80冊,共計1867冊全部贈送學校。廣西師範學院於1983年元旦慶祝馮振執教六十八年的題詞為:「明德慎行老壽星,丹心一片育芳馨。太湖柳綠灕江碧,春滿青山祝晚晴。」。 抗戰期間,國難當頭,馮振不顧個人安危,協助唐文治校長把學校從淪陷區無錫轉輾搬遷到武漢、長沙、桂林、蒙山、昭平、北流。當學校遷到桂林時,唐文治患眼病幾失明了。馮振義不容辭接受委託、代理校長。他全身心投入,歷盡千辛萬苦,八方募捐借款,維持師生生存。1938年,國專從桂林疏散至北流,在那段期間,馮振已先後失掉三個兒女,可為解決師生的吃住問題,仍動員全家搬空房子讓給學校辦學。家庭龐大的藏書庫也做了校圖書館。他變賣家產,毀家興學,還多次把家裡的糧食拿出給師生解決斷炊之難,使學校得以正常運作。

  1942年,無錫國專從北流遷回桂林,為了籌集辦學經費,馮振與梁漱溟商量成立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校董會,由梁漱溟出面請李濟深擔任董事長,黃紹竑、梁漱溟、李任仁、劉侯武、黃星垣等名流為校董。為國專籌集了一大筆經費,在桂林興建校舍,擴大招生,辦得特別紅火。無錫國專在他擔任代理校長期間,辦成了享有盛名的國學人才培養基地。得到廣西上層和地方人士的歡迎,認為「國專在廣西開一代學風」。

  建國初期評定職稱,馮振被評為教授四級,明顯與他的資歷水平不相稱。然他卻說:「名利問題,千祈莫爭。」1950年,當過無錫國專校長的馮振已是國內著名的國學研究專家,因需要,他卻毫不猶豫地把時任的南寧師院中文系主任的職位交給剛從香港回來的林煥平。從校長到系主任再到教研組長,他連降三級,都毫無怨言。

   治學嚴謹 執教醇篤

  作為一個學者,馮振治學嚴謹,博採各家之長,治成獨家見解,有難解的國學情緣;畢生愛好和主要精力都放在治詩、治先秦諸子、治宋明理學及古文辭上,能詩善文,尤擅長七言格律詩,一生創作詩詞1000多首,反映了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他的著作頗多,詩學論著以《詩詞雜話》、《七言律髓》、《七言絕句作法舉偶》為代表,最受學術界的稱頌和好評。他對先秦諸子研究,著作以《老子通證》、《韓非子論略及提要》、《荀子講記》和《呂氏春秋高注訂補》為代表,最受學術界關注。他的《說文解字講記例言》既是一部獨闢蹊徑、見解獨到的學術著作,又是一部讓學生開闊視野、對比歸納、獨立深思、創造性學習和研究的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他的學術思想及在國學研究上的成就早在三十年代就為國人所矚目和讚許。錢鍾書說他:「學者津梁,舍此安孰?」他對古籍十分熟悉,談起來如數家珍,他對古代詩詞記誦之博,到了使人吃驚的程度。除了精通古典文學外,還長精中醫,能開處方為師生、朋友治病,文、史、哲、經、教乃至農、林、醫、工、數,皆有所學,上追孔孟老莊,下達宋明理學。且熟習英文,曾以英文論文考取留學美國。在梧州中學任教時,曾以英文原版的幾何、代數為課本,向學生講授。

  馮振長期在高校講授中國古典文學、歷代散文韻文選、文字學等課程,十分強調因材施教、知能並重,讓學生學以致用,對社會多作貢獻。他深諳中國傳統治學方法的精義,並且探討了一種用現代教育管理方法培養國學研究人才的有效途徑,為後來現代教育模式的建立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他的學術著作都是在長期教學實踐的基礎上,修訂教學講義逐漸提煉而成,這種把古典學術與今人的現代闡釋結合起來的表述方法,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也是十分優秀的綜合性教材。當時廣西師範學院(現廣西師範大學)師生稱頌他是「明德慎行老壽星,丹心一片育芳馨」。

  馮振讀書、著作、執教都十分嚴肅、認真、對自己、對學生要求都很嚴格。他在《馮振小傳》中寫道:「平生讀書,好首尾無間,一字不輕放過,或隨手校勘,丹黃遍其上。」他常常教育學生,讀書最忌囫圇吞棗,對所學過的辭章、義理要反覆推敲、琢磨,力求理解,融會貫通,使之成為系統的知識。 [1]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