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冰雪大世界的冰,到底從哪兒來?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網易網 的圖片

冰雪大世界的冰,到底從哪兒來?每至冬日,哈爾濱冰雪大世界便成為夢幻的冰雪王國,那一座座精美絕倫的冰雕在燈光映照下熠熠生輝,吸引着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然而,很多人在驚嘆於冰雪大世界的壯麗時,心中也會湧起一個疑問:這裡美輪美奐的冰,到底從哪兒來呢?答案就在那穿城而過的松花江。

松花江 —— 天然的優質冰庫

松花江,這條東北大地的母親河,是冰雪大世界用冰的主要來源[1]。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對冰的品質要求極高,而松花江特定江段的冰恰恰能滿足這一需求。松花江水質清澈,水流較為穩定,在冬季特定的低溫環境下,冰晶核不斷生成又被流動的水打破,這使得形成的冰塊密度均勻、裂紋較少,且晶瑩剔透,為建造美輪美奐的大型冰雕建築提供了理想的原料。[2]

每年 12 月左右,當松花江封凍,冰層厚度達到 30 厘米左右時,一年一度的采冰工作便正式拉開帷幕。此時的江面溫度持續低於 - 20℃,在這樣的極端寒冷天氣下,采冰工人們不畏嚴寒,開啟了一場與冰雪的 「較量」。

精細的采冰流程

采冰工作有着一套精細且講究的流程。專業采冰隊的第一步是開冰線。工人們在寬闊的冰層上拉線測距,隨後使用冰鋸進行初步切割,將巨大的冰層劃分成棋盤格般的小方塊,這些小方塊的規格通常為長約 1.6 米、寬約 0.8 米。

切割完成後,采冰人會沿着冰線整齊地排成一隊,大家齊聲喊着號子,奮力將冰鑹下砸,使冰層進一步分裂成冰排,一大塊冰排可分出一百多塊冰。隨着前方冰塊被陸續運出,采冰人還需要及時將冰排向前推移,這個步驟被形象地稱為 「溜冰繩」。之後,采冰人站在冰排上,用冰鑹將冰排沿線斷開,一塊完整的冰塊便成功 「出水」。

這些剛剛採集的冰塊漂浮在江面上,采冰人接着會用冰叉將它們送到出冰機上,最後由叉車託運至臨近的冰雪大世界園區,等待後續的冰雕製作工序。整個采冰過程不僅需要工人們具備強大的體力,更考驗着他們之間的默契協作。

經驗豐富的采冰人

在松花江采冰場上,活躍着一群經驗豐富的采冰人,他們大多是居住在附近的農戶。42 歲的衣鳳龍便是其中一員,他已經有 20 餘年的采冰經歷。早年,采冰工作幾乎全靠人力,在 - 30℃左右的寒冷冰面上,采冰人腰上纏着繩索,一起奮力將重達一噸的冰塊拽上岸,工作條件極為艱苦。經過多年實踐,他們自製了冰叉、冰鑹、出冰機等采冰工具,大大提高了采冰效率,也節省了人力。如今,隨着冰雪旅遊的日益火爆,采冰需求不斷增加,采冰已然成為這群東北漢子家門口的季節性職業。在一個多月的采冰期里,效益好的時候他們能賺一萬元左右。而且,隨着越來越多城市發展冰雪旅遊,來自松花江畔的職業采冰人變得十分搶手,他們常常受邀前往各地采冰。但每年冰雪大世界開始建設時,他們總會選擇回到家鄉,參與到家鄉冰雪盛景的打造中。

存冰 —— 保障冰雪季提前建設

除了當年現采的冰,為了將冰建期提前,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還會額外挑選一批品相優良的冰體進行儲藏備用[3]。存冰工作綜合運用了傳統儲冰方式與現代多層保溫技術。每年冰雪大世界正式建設結束後,此時松花江結冰厚度會達到 60 厘米以上,工作人員會到江心處挑選比較完整、較為通透的冰進行存儲。這些冰塊被運送到儲冰場後,幾十台大型機械接力將冰塊堆成整齊的冰垛。冰垛四周會鋪設稻草、保溫棉、岩棉等保溫材料,就如同給冰垛裹上了一層厚厚的大棉被,從而為冰體提供低溫、避光、隔熱、密封的適宜儲存條件。即便歷經夏季高溫,到冬天時仍可以保證 70% 以上的存冰符合使用標準。在存儲期間,工作人員還要留意諸多細節,如冰塊的堆疊方式、底部的防潮、遮蓋物的維護,以及定期檢查等,以確保存冰的品質達到建築要求。現在冰雪大世界的主建築 「冰雪之冠」 就使用了存冰建造,由於其建造難度大,所以在建設初期,就集中使用存冰進行搭建,等其快封頂時,新采的冰也剛好可以接續使用。

正是從松花江采冰以及存冰等一系列工作,為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優質冰源,使得這座夢幻的冰雪王國能夠在每年冬天驚艷亮相,為遊客們帶來無與倫比的視覺盛宴,讓人們沉浸在冰雪藝術的奇妙世界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