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鳳尾蕨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鳳尾蕨科

中文名稱:鳳尾蕨科

拉丁學名:Pteridaceae

界:植物界

門:蕨類植物門

綱:蕨綱

亞綱:薄囊蕨亞綱

目:真蕨目

鳳尾蕨科,一或多年生草本的陸生性蕨類植物,分類號 TB06.025.010.030.010+。分布於全世界,我國分布於全國各地,已知藥用的l屬21種

簡介

鳳尾蕨科(Pteridaceae)植物多為一年生或多年生蕨類植物。根莖短而細,斜上或橫生,不分歧或有少數側芽,外被稀疏的赤褐色鱗片,鱗片線形。蕨葉為一至二回羽狀複葉,側生羽片 2-5對,簇生,綠色至深綠色草質。稀掌狀**,葉脈分離,有柄,與莖之間無關節相連,孢子囊群生於葉背邊緣或緣內,囊群蓋膜質,由變形的葉緣反卷而成,線形向內開口,孢子囊有長柄,孢子四面形或兩面形。鳳尾蕨科共13屬約300種,我國僅有鳳尾蕨屬(Pteris)和栗蕨屬(Histiopteris)兩個屬,共166種。其中大葉鳳尾蕨可以轉水成水草,一般簡稱為鳳尾蕨。[1]

形態

陸生大型或中型蕨類植物根狀莖長而橫走,有管狀中柱(如栗蕨屬),或短而直立或斜升,有網狀中柱(如鳳尾蕨屬),密被狹長而質厚的鱗片,鱗片以基部着生。葉一型,少為二型或近二型,疏生(如栗蕨屬)或簇生(如鳳尾蕨屬),有柄;柄通常為禾稈色,間為栗紅色或褐色,光滑,罕被剛毛或鱗片;葉片長圓形或卵狀三角形,罕為五角形,一回羽狀或二至三回羽裂,或罕為掌狀,偶為單葉或三叉,從不細裂,草質、紙質或革質,光滑,罕被毛。葉脈分離或罕為網狀,網眼內不具內藏小脈;在鳳尾蕨屬的少數種在表皮層下具有脈狀異型細胞。孢子囊群線形,沿葉緣生於連接小脈頂端的一條邊脈上,有由反折變質的葉邊所形成的線形、膜質的宿存假蓋,不具內蓋,除葉邊頂端或缺刻外,連續不斷;孢子為四面型,或罕為兩面型(如栗蕨屬),透明,表面通常粗糙或有疣狀突起。

本科種屬

約有10屬,分布於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尤以熱帶美洲為多,我國僅有下列2屬:

栗蕨屬 Histiopteris (Agardh) J. Sm.

根狀莖長而橫走;葉疏生,下面常為灰白色;羽片對生,無柄,基部有1對托葉狀的小羽片;葉脈全為網狀。

鳳尾蕨屬 Pteris L.

根狀莖短而直立或斜升;葉簇生,下面綠色;羽片對生或互生,有柄或近無柄,基部不具托葉狀的小羽片;葉脈分離或僅沿羽軸(或有時也沿主脈)兩側聯結成1行狹長的網眼。

常見品種

井欄邊草(井口邊草風尾草)(Pteris multifida Poir.)多年生常綠草本。根狀莖直立,頂端有鑽形黑色鱗片。葉二型,簇生,草質;能育葉長卵形,一回羽狀,但下部羽片2-3叉,除基部一對葉有柄外,其餘各對基部下延,在葉軸兩側形成狹羽,羽片或小羽片條形;不育葉的羽片或小羽片較寬,邊緣有不整齊的尖鋸齒。孢子囊群線形,沿葉邊連續分布。分布於我國華東、中南、西南等省區。全草入藥,能清熱利濕,涼血止痢。用治肝炎。

科屬研究

鳳尾蕨科和蕨科的關係密切,有些學者認為兩科應該合併,特別是有學者認為蕨科的蕨屬應歸入鳳尾蕨科。以鳳尾蕨科鳳尾蕨26種6變種以及栗蕨屬1種及蕨科蕨屬3種植物的孢子為代表作為研究對象,利用電子掃描顯微鏡對孢子進行了觀察和描述。對鳳尾蕨屬植物孢子的掃描電鏡觀察,發現三裂縫、具赤道環是本屬植物孢子的重要特點。根據孢子赤道環、近極脊和遠極脊的有無,可將鳳尾蕨屬植物分為四個組。且與以往根據形態學的分類無相關性。栗蕨屬孢子為單裂縫,兩側對稱,不具赤道環,從孢子形態上看,栗蕨屬與鳳尾蕨屬有很大差異,將其放在一個科中不合適。關於栗蕨屬的系統位置,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對兩科中的代表屬蕨屬和風尾蕨屬的孢子形態進行了對比,儘管兩屬植物的孢子均為三裂縫,輻射對稱的,但是鳳尾蕨屬植物的孢子明顯大於蕨屬植物;鳳尾蕨屬孢子大多具赤道環,孢子表面具顆粒狀、瘤塊狀或隆起的脊形成擬網狀紋飾;蕨屬植物的孢子不具赤道環,孢子表面分布有刺狀、顆粒狀紋飾。關於蕨科和風尾蕨科的系統學關係,在綜合了前人的形態學、解剖學等多方面的研究的基礎上,不同意將蕨屬合併到鳳尾蕨科的觀點,認為應該列為一個單獨的科。對保存在系統的蕨科蕨屬和風尾蕨科的1500多份臘葉標本進行了考證,其中包括模式標本49種。經考證確認蕨屬的6種皆成立。發現了鳳尾蕨屬新異名3個,存疑種1個,中國新分布種1個,都為鳳尾蕨屬篦形鳳尾蕨組的種類。

參考資料

  1. 膜蕨科、藤蕨科、鳳尾蕨科水草,龍巔水草網,2019-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