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鳳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鳳竹

來自 植物智 的圖片

中文名:鳳竹

學 名:Oligostachyum hupehense

(J. L. Lu) Z. P. Wang et G. H. Ye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綱:單子葉植物綱 Monocotyledoneae

目:禾本目 Graminales

科:禾本科 Gramineae

亞 科:竹亞科 Bambusoideae

族:北美箭竹族 ARUNDINARIEAE

亞 族:北美箭竹亞族

Subtrib. Arundinariinae

屬:少穗竹屬 Oligostachyum

種:鳳竹

分布區域:中國湖北

超 族:北美箭竹超族 ARUNDINARIATAE

鳳竹(fèng zhú),學名 Oligostachyum hupehense (Lu) Ye et Wang,異名:Pleioblastus hepehensis Sinobambusa acutiligulata Arundinaria hupehensis Pleioblastus hupehensis ,為禾本科少穗竹屬下的一個種。地下莖為單軸型或復軸型。葉片條狀披針形,側脈4—5對,小橫脈明顯。產湖北秭歸。生于山坡、林下或山谷中。常成片生長。海拔40—1500米。 [1]

鳳竹形態特徵

竿高達5.5米,直徑1-2.5厘米,幼竿淡綠紫色,生有向下的白色刺毛;節間長達23厘米,竿壁厚3毫米;節隆起,竿環高於籜環;籜環具籜鞘基部殘留物及脫落性的毛環;

節內長約5毫米;竿每節分3枝,唯以後可增多為4或5枝。竿籜早落;籜鞘紙質,鮮時紫綠色,干後淡棕色,背面具脫落性平伏刺毛,邊緣生褐色纖毛,基部密生褐色毛茸;

籜耳及鞘口繸毛俱缺;籜舌拱形,淡褐色,背部具短硬毛,邊緣生白色纖毛;籜片狹三角形至線狀披針形,直立,兩面均被長柔毛,在基部尤密;邊緣具褐色纖毛。

每小枝具1-3葉,通常為2葉;葉鞘有柔毛,尤以上部較密;葉舌高1-3毫米,背面具短柔毛;葉片長橢圓狀披針形,長6-15厘米,寬0.6-1.6厘米,下表面灰白色,兩面無毛或僅下表面主脈的基部有疏柔毛。

總狀花序具2-3 枚小穗;花序柄短,全部或有時連同花序下部的分枝均為鞘狀苞片所覆蓋;小穗柄細長,具柔毛,尤以上部較密,基部托以錐狀的苞片;小穗長1.4-3.5厘米,含3-7朵小花;

小穗軸節間長約4毫米,生有纖毛;穎2或3片,第一穎較小,7-9脈,第二穎或連同第三穎均形似外稃;外稃長12毫米,密生微糙毛及白色細柔毛,上部邊緣有白色長纖毛;

內稃長約7毫米,背部兩脊均疏生短纖毛,先端鈍或稍尖,有時具淺凹頭,鱗被以居中的一片稍大,有數條脈紋,邊緣具細纖毛;雄蕊3或4,稀可5,花葯長8毫米;花柱1,柱頭3,羽毛狀。果實未見。筍期4月下旬,花期4月上旬。

分類文獻

鳳竹(河南農學院學報)圖版174:1-8

Oligostachyum hupeheuse (J. L. Lu) Z. P. Wang et G. H. Ye in Journ. Nanjing Univ. (Nat. Sci. ed.)24(1): 164. 1988. ——Pleioblastus hupehensis J. L. Lu in Journ. Henan Agr. Coll. 1981 (2): 73. f. 5. 1981.

鳳竹生長環境

生于山坡、林下或山谷中。常成片生長。海拔40—1500米。

鳳竹分布範圍

產湖北秭歸(模式標本產地)。

參考來源

  1. 鳳竹,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