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擊楫中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擊楫中流(拼音:zhōngliú jī jí)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晉書·祖逖傳》。 「中流擊楫」原是晉代祖逖在河流中央拍打船槳的起誓行為(中流:河流中央;擊:敲打;楫:船槳),後比喻收復失地,報效國家的激昂意氣;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含褒義。 [1]

二都河文學

成語寓意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忠」,其精神和行為是在個人身上形成的,它的最終結果是人獻身於國家事業。對個人來說,立忠就是要把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自己的價值標準;把維護和捍衛社會的整體利益,作為自己根本的價值取向,並且通過對國家、對人民做出貢獻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祖逖胸懷坦蕩,其「聞雞起舞」「中流擊楫」等義行,「慷慨才能立志堅,計謀端可定中原」,一一生動地展現了報國為民的遠大抱負。 古人有句名言:「與其苟且立身,枉然出世一場,不若發憤為雄,卓然自立,流芳百世之為愈也。」一個人的忠誠不僅需要熱情,還需要理性,更需要意志和毅力。做人,應該像祖逖那樣既立志,更力行,真正把個人同國家、同人民聯繫在一起,以天下為己任,積極進取,盡心盡責,激發更多的幹勁,用激情之火錘鍊出夢想之鋼,矢志不渝地為國家、為人民建功立業。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中流擊楫」比喻收復失地、報效國家的決心;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含褒義。

運用示例

宋·文及翁賀新郎‧西湖》詞:「簇樂紅妝搖畫艇,問中流擊楫,誰人是?」 宋·文天祥賀趙侍郎月山啟》:「慨然有神州陸沉之嘆,發而為中流擊楫之歌。」 明·何大復《滹沱河上》詩:「未識臨河意,中流擊楫歸。」 《晚清文學叢鈔·童子軍·草檄》:「中流擊楫,着祖生之鞭;下瀨橫戈,成漢武之志。」

成語出處

帝乃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傘千匹,不給鎧仗,使自招募。仍將本流徙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辭色壯烈、眾皆慨嘆。(唐·房玄齡等《晉書·祖逖傳》) 成語「中流擊楫」即出自於此。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