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奇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奇蘭(1819年-1889年,一說1832年-1905年),字奇翡,清朝直隸省深縣(今中國河北省深州市)人,清末武術家李洛能八大弟子之一,精十二形的龍形,絕技為「龍形搜骨」[1]。為河北派形意拳最主要的傳承者之一。

簡介

劉奇蘭是當時城內著名紳士,其祖上乃書香門弟,頗有家財,劉自幼方讀詩書,通文墨,亦酷愛武術,精通多種拳術,後將李飛羽師請入家中任教,深感武學精奧,又刻苦研習數年,功臻大成,且造詣頗深,常有聞名來訪者,初會劉奇蘭,只要交談三言兩語,即會服於他,據傳,一日有一張姓武師聞名來訪,提出較試拳技,劉則見狀,欣然應充,遂起身相迎,張趁劉起身未穩之際,突發一拳如雷閃電,直奔劉前胸擊來,誰知張一拳擊到劉身後牆上,振的窗戶作響,張驚愕不已,抬頭望去,只見劉已貼於牆上,少許時間方落地,張欽佩不已。遂結為莫逆,由此可見,劉之內功,拳技皆屬上乘,已達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神奇境界。

他無門戶之見,集思廣益,精通多種拳械。他待人寬厚,教徒有方,他的高徒李存義,其子劉文華在武界享有盛名。

劉奇蘭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技擊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無門戶之見,破守秘之風,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實屬難能可貴,由此可見劉之博大胸懷與教育思想之開明,他廣泛聯繫各派、切磋交流技藝,集思廣益,不斷對拳技拳理進行總結,重視武技訓練,善於因材施教[2],因而劉之所傳弟子成功者甚多,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李存義、張占魁、王福元、耿繼善、周明泰、田靜傑、劉鳳春、劉德寬及其子劉文華等人。劉文華,字殿琛,子承父藝,著有<<形意拳抉微>>一書流傳於世 。

拳論

一 則

形意拳術之道,體用莫分,自己練者為體,行之於彼為用。自己練時,眼不可散亂,將視一極點處,或看自己之手,將神氣定住,內外合一,不可移動,要用之於彼,或看彼上之兩眼,或看彼之中心,或看彼下之兩足。不要站定成式,不可專用成法,或掌或拳,望着就使,起落進退,變化不窮,是用智而取勝於敵也。若用成法,即能勝於人,亦是一時之僥倖耳。所應曉者,須固住自己神氣,不使散亂,此謂無敵於天下也。

二 則

形意拳經云:「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固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敵將之用者,「起如鋼銼,落如鈎竿。起似伏龍登天,落如霹雷擊地。起無形,落無蹤,起好似箭捲地風,束身而起,長身而落。起如箭,落如,追風趕月不放鬆。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膽上如風響,起落似箭鑽。遇敵要取勝,四梢俱要齊(是內外誠實如一也)。進步不勝,必有膽寒之心」也。此是固靈根而動心者,敵將所用之法也。

三 則

道藝之用者,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而時出之。「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心無其心,心空也;身無其身,身空也。古人云:「所謂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謂真空」。雖空,乃至實至誠也。忽然有敵人來擊,心中並非有意打他(無意即無也),隨彼意而應之。拳經云:「靜為本體,動為作用」,即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可無不可也。此是養靈根而靜心者所用之法也。夫練拳,至無拳無意之境,乃能與太虛同體,故用之奧妙而不可測。然能至是者,鮮矣。

視頻

劉奇蘭 相關視頻

劉奇蘭的兒子劉殿琛在清華教形意拳的教材公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