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志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志方
  (明)文徵明 攜琴訪友圖 局部
英文名 ZhiFang Liu
出生 1171年
浙江天台
逝世 1240年
籍貫 浙江天台
職業 浙派琴風的承前啟後者
知名作品   《忘機曲》
《吳江吟》
《鷗鷺忘機》等。

劉志方

又金梓訪,字楠甫,浙江天台縣人,是世號"二劉"弟劉知變之孫。南宋浙派音樂創始人、古琴大師郭沔(字楚望,約1196-1260年)入室弟子,在浙派音樂的形成與發展史上居有承先啟後的地位。在2002年5月出版的《台州文化概論》(李一周琦主編,中國文聯出版社)提到"南宋天台劉志芳為中國百名音樂家之一"。《歷代琴人傳》稱:"志芳之傳愈真,而失其祖愈遠。"點明他的獨創精神。他繼承了郭楚望的琴學,創作有琴曲《吳江吟》、《忘機曲》傳世,最值得一提的是《忘機曲》,明清以降以《鷗鷺忘機》流傳,長盛不衰,為千古名曲。

人物簡介

劉志方(又稱劉志芳,1171—1240年),原名劉梓訪,字柟甫,天台縣人,是世號「天台二劉」(即劉知過與劉知變)弟劉知變之孫。南宋浙派音樂創始人、古琴大師郭沔(字楚望,約1196—1260年)入室弟子,在浙派音樂的形成與發展史上居有承先啟後的地位。《歷代琴人傳》稱:「志方之傳愈真,而失其祖愈遠。」點明他的獨創精神。有琴曲《吳江吟》、《忘機曲》傳世,最值得一提的是《忘機曲》,明清以降以《鷗鷺忘機》流傳,長盛不衰,為千古名曲。

劉志方是浙派琴風的承前啟後者,他將郭楚望的琴風傳予毛敏仲徐天民,毛、徐在楊瓚的主持下編纂《紫霞洞琴譜》,世人譽為「浙譜」,他們的「浙譜」遂取代了風靡一時的「江西譜」。毛敏仲創作的《漁歌》、《樵歌》、《山居吟》、《列子御風》、《莊周夢蝶》等琴曲影響極為深遠,遂形成了在中國古琴史上風靡一時的「浙派」。徐天民在傳授琴藝上成就極為突出,我國琴史上尊稱為「浙派徐門」,其家傳經徐秋山徐夢吉傳到明代著名琴家徐和仲。繼而,徐和仲培養出一大批著名琴家如:其子徐惟謙,弟子王禮金應隆吳以介、張助、蕭鸞、戴義、黃獻等。使浙派琴藝達到了更高的藝術境界,稱為當時影響最大的琴派。

劉志方所創作的《鷗鷺忘機》曲,最早見於明代朱權所編的《神奇秘譜》(1425年刊行)。其內容原出自《列子·黃帝篇》,其中《好鷗鳥者》說:「海上之人有子歐鳥者,每旦之海上,從鷗鳥游,鷗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鷗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鷗鳥舞而不下也。」「忘機」是道家語,意思是忘卻了計較、巧詐之心,自甘恬談,與世無爭。「鷗鷺忘機」即指無巧詐之心,異類可以親近,後比喻淡泊隱居,不以世事為懷。該曲由兩個樂段加一個泛音的尾聲組成,充滿生趣和怡然自得,和諧的琴聲泛起,引導人們的思維趕往美麗的大自然,心境也隨之而豁然開朗。樂曲表現了真、善、美的精神世界,故稱千古名曲不為過。

《神奇秘譜》、《重修真傳》等十多部歷代琴譜均有記載與介紹。

注:

"天台二劉"即劉知過與劉知變,詳見李一、周琦主編《台州文化概論》P247頁,《台西劉金氏宗譜》或《雷溪劉金氏宗氏》都載有"二劉"事跡。《天台劉氏宗譜》載,其先世居彭城,後來遷鳳陽,徙會稽,唐貞觀禮(627--649)年間來到天台孟岸。傳17世,至劉知過、劉知變兄弟。

楊瓚:南宋琴家。字嗣翁,號守齋,又號紫霞。浙江錢塘人。官至司農卿,贈少師。積極資助毛敏仲、徐天明向劉志芳學習郭楚望的傳譜。曾派人向民間搜求嵇氏四弄十餘種,從中加以甑別選擇。晚年與毛、徐等門客匯集訂正調意、操弄四百六十八首,編為《紫霞洞琴譜》十三卷,成為收錄最豐富的大型譜集,世人稱為"浙譜",今佚。

《琴弦上的鷗鷺忘機》

海邊,藍天中有一群鷗鳥飛舞,一位愛鳥者從容地散步於沙灘上,海風習習,海浪碧藍。鷗鳥飛翔在愛鳥者的身邊,時而停歇他的肩膀,時而與他耳語。鷗鳥與愛鳥者就這樣和睦相處,彼此間毫無戒心。有天晚上,愛鳥者的父親要他捉幾隻鷗鳥來,供他玩耍。第二天,天還是那樣的湛藍,風還是那樣的清新,只是盤旋於天空的鷗鳥,不再與往日一樣,飛舞在愛鳥者的身邊。或許,從他的神態中,鷗鳥發覺了他的動機。心動於內,形變於外,這種動機彼此間是無法隱藏的。   

這個《鷗鷺忘機》的寓言記載在《列子•黃帝篇》,故事不長,總共只有五十七個字。「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漚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人能忘機,鳥即不疑,人機一動,鳥即遠離。人與萬物同塵,無機心者則異類亦與之相親,故事的寓意回味無窮。   

琴家劉志方讀到這個寓言,是在南宋的一個初春。杭城西湖邊已是桃紅柳綠了,居於湖邊的劉志方,案頭上,總是放着一張古琴。每每琴聲揚聲,窗外的翠鳥,在柳條上,聽得入迷,時而發出幾聲鳴叫,似乎是和着古琴的旋律。此時的劉志方如同《鷗鷺忘機》中的那位愛鳥者,有着忘機的心境。看着窗外的翠鳥,想起了這個古老的寓言,雙手輕輕拂過琴弦,一段旋律流出窗外,平和的節奏,如清風吹過柳枝般的自然流暢。人與鳥,鳥與人坦然相對,毫無動機。古琴曲《鷗鷺忘機》就這樣在南宋的湖邊形成了,此曲初名《忘機》,始見於《神奇秘譜》。   

南宋的杭城,《鷗鷺忘機》的曲子廣為流傳,那年的春日,西湖邊上也是格外的祥和。琴聲傳遞了人們對鷗鷺忘機的質樸,呈現出了鷗鷺安詳的神態。雋永的曲意,細緻的抒情,是古琴浙派的風格,劉志方卻好是古琴浙派的重要人物。   

古琴浙派是古琴中重要的一個流派,其創始人為南宋琴家郭楚望。浪跡於湖南九嶷山下的郭楚望,望着山頂雲霧繚繞,山腳奔騰的瀟湘水,不禁感慨萬千。手指不知不覺間已摸上了琴弦,琴音間風起雲湧,古琴浙派的奠基之作《瀟湘水雲》誕生了,瀟湘的水雲,抒情而曼妙。那段歲月,劉志方作為郭楚望的入室弟子,跟隨着老師,這位古琴大師最終沒有回到杭州,是劉志方將這首琴曲,帶回了杭城。   

在杭州的那段時光,劉志方的琴聲吸引了杭城許多的琴家,楊纘就是其中的一位,楊纘對古琴造詣深厚,他所作的琴曲,平淡清越,猶如天籟。兩位琴家如高山流水遇知音,他們經常在一起,切磋撫琴心得,使得古琴浙派的風格漸漸地明朗起來。然後,他將音色平淡而意境深遠的古琴浙派風格傳承給了他的學生毛敏仲和徐天民,在之後的歲月中,古琴浙派日漸完善,成為了古琴中極具影響的流派。在這一流派的發展中,劉志方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鷗鷺忘機》也成為了古琴浙派的代表作品。   

對於劉志方的生平,史書沒有留下更多的記載,只說他是浙江天台人,生於一一七一年,卒於一二四零年。人們不難揣測在這六十九年的生涯中,《鷗鷺忘機》出自他中年之後,這是經歷了人生起伏之後,才擁有的平靜旋律。人們還知道他的祖輩生活在天台孟岸,也就是現在的前劉村,他的爺爺劉知變於紹興十二年(1142年)得中進士,並寫得一手好詩。天台山山清水秀,如此環境下長大的劉志方,領悟到了大自然的音韻。我們不知道他為何會迷上古琴,我們也不知道他又為自來到杭城,但從他的琴曲中,我們依稀還得尋得他與家鄉天台山水的一些關聯,那悠揚的琴聲中,我們感到了習習的山風,那深遠的琴韻中,我們聽到了山谷間潺潺的流水。因為有了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經歷,才有了《鷗鷺忘機》中光明磊落的胸襟,最終成就了古琴浙派中正平和的天籟之音。   

對於讀書人,琴棋書畫四藝,琴排第一。劉志方出身於書香門第,自然是從小就開始學琴了。琴,在宋人的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部分,在江南煙雨的襯托下,古琴更顯現出非凡魅力,宋人不同於唐人的昂揚剛健,他們偏重陰柔之美,重視微妙的內心感受,講究一個內心的樂趣,劉志方的琴韻就是南宋的風騷。   

古琴恰恰是這樣一種樂器,它能恰到好處的表達出琴人的心境。琴曲中流露出的那種情愫,會在以後的歲月中,遇到知音,這就有了歷史上孔子「曲中會文王」的傳奇。從此,人琴合一,人琴相通,也就是琴人孜孜以求的境界。操琴是人與琴的交流,聽琴則是人與人的溝通,這也就有了伯牙與子期的高山流水。   

久而久之,琴成為了傾吐心聲的對象,成為人琴之間的喃喃細語,操琴也就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琴人總十分珍惜自己的愛琴,一張如意的古琴,是每一位琴人夢寐以求的。古琴的琴面由桐木製成,桐木屬陽,質地柔軟,彈出的音色美妙動聽。琴底多選擇梓目,梓目屬陰,木質堅硬,不易開裂。桐面梓底,體現的陰陽和合。琴人為了尋找合適的木材製作古琴也是費盡心機。   

浙江天台山就是桐木與梓木的產地。大山深處,人跡稀少,桐木和梓木就生長其中,雖說這些樹木不難尋找,但要尋到適合制琴的桐木和梓木也需一種緣分。歷史上就有吳錢忠懿王派人進天台山尋找桐木的傳說,這位酷愛古琴的國王,歷經磨難,終於在天台山山溪的瀑布旁,尋到了如意的桐木,製成了「洗凡」和「清絕」兩張妙琴。   

南宋的古琴有了很大的變化,它不同於造型肥而渾圓的唐琴,也有別於琴身扁而長大的北宋古琴。南宋的古琴,琴體逐漸扁平狹小,呈聳而狹之狀。我們可以想象,南宋時期的劉志方,從天台山走向杭城時,攜帶的那張古琴,也一定是天台山的桐木為面,梓木為底的。每遇幽靜的竹林和清淨的溪水,劉志方會放好古琴,安然地撫上一曲,十指就在琴弦上,如行雲流水般地流動着,指尖流出的是神閒氣定的韻味。這張產自家鄉的古琴,無任何地,撫上一曲,都會有一絲思鄉的情愫。   

劉志方留給後人的只有兩首琴曲,除了《鷗鷺忘機》,還有《吳江吟》。從他指縫裡汩汩而出的琴聲,穿越近千年的時光,依然是餘音繞樑,那是鷗鷺忘機的坦然。

2010-10-01 [1]

視頻

古琴曲《鷗鷺忘機》 演奏:李祥霆

參考文獻

  1. 琴弦上的鷗鷺忘機/freecloud天涯社區/閒閒書話